藏契丹国志记

瞿镛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元刊本。”宋叶隆礼撰,前有经进契丹国志表,末题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叶隆礼上表。又契丹初兴本末、契丹世系图、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地理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卷末有黄荛圃二跋,其一云:“契丹国志,余向藏钞本,其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以为必有所据。及观顾氏元刻本,方信钞本所自出,果元本也。昨岁春间,鲍渌饮以元刻见归,尾卷多缺,急向顾氏借录,孰知顾本自十五卷下皆缺乎,遂就见存之卷,校补缺字而还之。丁卯正月十九日,复翁。”其一云:“辛未夏,书友以契丹国志钞本求售,识是述古堂物,与元刻本款式同,因请西宾陆东萝钞补余书之缺,亦一快事也。暑后一日,复翁识。”“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九。”

读契丹国志跋记

周中孚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写本。”宋叶隆礼奉敕撰。“隆礼,嘉兴人,淳佑七年进士,官至秘书丞。”四库全书著录,倪氏补辽金元志亦载之。是编记辽一代二百余年君臣事迹,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澶渊、关南誓书、议割地界书一卷,南北馈献礼物、外国进贡礼物、契丹回赐物件一卷,地理一卷,制度一卷,王沂公、富郑公两行程录,余尚书、刁奉使两北语诗一卷,张舜民使北记、胡峤陷北记一卷,诸番国杂记一卷,岁时杂记一卷。大抵取司马通鉴、李氏长编、欧史四夷附录、洪皓松漠纪闻、武圭燕北杂记诸书,排纂成书,无所改易。间有删节,颇多失当。然王沂公、富郑公之书,通考虽载其目,而其书已亡,得此为不坠于地。胡峤陷北记,五代史、辽史间一称引之,此独载其全文,为可宝也。惟书中忽内宋外辽,忽内辽外宋,茫无体例。且奉诏撰着,而称王曾、富弼、余靖、刁约之谥与官,所引胡安国说,亦称其谥,其说尤多纰缪。武英殿刊本已遵高宗纯皇帝谕旨改正,今扫叶山房本悉从殿本付梓。此犹当日原本,前有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并淳熙七年渔林进表。说海及历代小史均取是书节录一卷,题曰辽志,尤无取焉。“郑堂读书记卷十八。”

契丹国志识记“三则”

章钰

据艺芸精舍校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疑出原式,唐翰题书衣题语谓“从元刊本影出”,或当有据,今藏海丰吴氏,乙卯“(一八五五年)”三月备校,五日讫事。章钰。

四库提要云:“仰遵圣训,改正胡安国谬说。”又黄荛圃跋元刻本云:“其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是扫叶源出阁本,故不存胡说。汪钞校本与黄跋符合,鹪庵定为从元本出,昭然无可疑,海丰吴氏又藏旧钞大金国志一部,行格与契丹国志上方小字标目亦同,知二书必有同刻之本也。

跋石莲阁艺芸精舍影元本稿

此书渔洋书跋、读书敏求记均未标明何本,惟士礼居藏十七卷,乃残元本也。今通行扫叶山房刻本,系出四库,不但删去胡安国说及上方小字标目,文中触目字样,均经馆臣改过,与钰前见孔荭谷抄校邵二云手辑旧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秘珍。乙卯“(一八五五年)”四月,借校一过,因记。“北京图书馆藏章钰识记清复印件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题识

刘履芬

隆礼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具载两国誓书及南北通使礼物,盖深有慨于“海上之盟”,使读者寻其意于言外耳。弃祖宗之宿好,结虎狼之新欢,自撤篱樊,孰当扞蔽?青城之祸,详其流毒,实有隐痛焉。存辽以障金,此则隆礼之志也。至夷契丹为国,不史而志之,其尊本朝也至矣。予特表而出之。遵王识。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年)”仲冬三十日抄竟。曹君手录自第十卷止,余皆邬所抄,误字颇多,尚待刊正。江山刘履芬记于吴门。

甲申“(一八八四年)”冬日托邬圣约兄抄竟是本,并录遵王跋语于此,取其议论醇正也。曹炎。“北京图书馆藏刘履芬题识清抄本契丹国志。”

善本契丹国志录

罗振常

契丹国志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旧抄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汲古阁旧藏,有毛斧季印、璜川吴氏藏书印。“善本书所见录卷二。”

契丹国志跋记

王文进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清汪士钟影钞元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眉上附评语。

唐鹪安手跋曰:“此汪氏从元刊本影出,误字以朱笔校改,丁卯八月十日得于吴通和公廨,因记。”

章氏手跋曰:“此书渔洋书跋、读书敏求记均未标明何本,惟士礼居藏十七卷,乃残元本也。今通行扫叶山房刻本,系出四库,不但删去胡安国说及上方小字标目,凡文中触目字样,均经馆臣改过,与钰前见孔荭谷钞校邵二云手辑旧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珍秘。乙卯四月,长洲章钰借校一过,因记。”

有曾藏汪阆源家、鹪安秘籍、海丰吴重熹、章式之读书记印。“文禄堂访书记卷二。”

契丹国志

冯家升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三月,秘书丞叶隆礼奉诏撰。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表书一卷,各国馈贡礼物一卷,地理一卷,杂制一卷,行程录及诸杂记二卷,诸番杂记一卷,岁时杂记一卷。宋人所著唯一之辽史也。苏天爵三史质疑(滋溪文稿卷二五,页六上)评之曰:

叶隆礼、宇文懋昭为辽、金国志,皆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于传闻。盖辽末金初,稗官小说,中间失实甚多。……

然其所载有与今辽史相合者,亦有较今辽史翔实者,故所录不尽为传闻,盖亦有所据也。苏天爵虽讥其失实,而欧阳玄等尚多录之。

余尝以契丹国志校读辽史,则天祚天庆二年以后,所采契丹国志者甚多。或此事中间夹一段某事,或一大段中间,不系干支。以与国志相较,不但意义相同,而字句语气亦无异者。至如列传中张砺等传,一一与国志相合。

(一)天祚纪“(意义相同,字句相同,语气相同。)按:所引录辽史与契丹国志对照天祚纪二十例,此从略。”此特就其明显而易辨者,列一表。实则天祚纪自天庆二年以后,凡与金有关之事,完全由国志逐段摘入。盖大任辽史,修于最重忌避之章宗朝,于天祚纪不能畅所欲言而最略;故元人除以大任书为底本外,复采自国志也。

(二)列传“按:所引录辽史与契丹国志对照列传五例,此从略。”总之天祚一朝纪传,采自国志者十之七八。特国志繁而详,辽史则经删润,简而略也。“辽史源流考。”

契丹国志

杨家骆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是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杂记旧事者八卷。大致掇拾传闻,不能有所考证。扫叶山房刊本,陆香圃依元刊校正本,昭文张氏有元刊本。“四库大辞典。”

契丹国志通检序

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组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少举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两浙制抚。此书卷首有氏进契丹国志表,末署“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窃按:隆礼擢进士于宋理宗淳佑七年(公元后一二四七年),以理揆之,中秘进书当在及第之后,不应成于六十七年前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后一一八〇年)。又按:隆礼之知临安、绍兴,临安志及会稽续志均谓在理宗景定元年(公元后一二六〇年)〔一〕,上去淳熙七年已八十载,若此书诚为承应孝宗勅命所撰,则氏之年龄必逾百岁,是又非事实所允许。复次,此书袭用洪皓松漠记闻本文达数十事,洪书亦成于孝宗之世,叶氏草创在前,不应征引后出之作,表中“淳熙”当为“淳佑”之讹,前贤论列,皆未及此,故特拈而出之。

此书编制,略如下述:卷首为契丹国志表、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契丹国初兴本末及契丹九主年谱,卷一至十二为帝纪,计卷一太祖纪,卷二及三太宗纪,卷四世宗纪,卷五穆宗纪,卷六景宗纪,卷七圣宗纪,卷八兴宗纪,卷九道宗纪,卷十至十二天祚皇帝纪。卷十三至十九为列传,卷十三之后妃传收太祖述律皇后、太宗萧皇后、世宗甄皇后、穆宗萧皇后、景宗萧皇后、圣宗萧皇后、兴宗萧皇后、道宗萧皇后、海滨王萧皇后及海滨王文妃等后妃十人。卷十四之诸王传收东丹王、恭顺皇帝、孝文皇太弟、齐国王隆裕、鲁王宗元、晋王宗懿、燕王洪道及梁王信宁等八人。卷十五之外戚传收述律鲁速、萧延思、刘珂、萧守兴、萧孝穆及萧奥只等六人。卷十六至十九杂收文武、奸逆,不复抉别,计卷十六,收韩延徽、张砺及赵延寿等三人。卷十七收萧翰、麻荅及耶律郎五等三人。卷十八收卢文进、耶律隆运及刘六符等三人。卷十九收马保忠、张琳、萧奉先、李俨、耶律余覩及大实等六人,复附蕃将除授职名及汉官除授职名二条于后。卷二十著录文案,计晋表二:晋出帝降表及晋李太后降表。澶渊誓书二:宋真宗誓书及契丹圣宗誓书。关南誓书三:契丹致宋书、宋回契丹书及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书二:契丹求地界书及宋回契丹书。卷二十一至二十三为各种制度,计卷二十一,收南北朝馈献礼物及外国贡进礼物;前者专指宋、辽两国之往还而言,有契丹贺宋朝生日礼物、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及宋朝劳契丹人事物件三条;后者分记契丹与诸国之往还,有新罗国贡进对象、横进对象、契丹回赐对象、契丹赐奉使物件、西夏国贡进物件、诸小国贡进对象及契丹回赐对象等七条。卷二十二收州县载记、控制诸国、四至邻国地理及四京本末等四条。卷二十三收族姓原始、国土风俗、并合部落、兵马制度、建官制度、宫室制度、衣服制度、渔猎时候及试士科制等九条。卷二十四及二十五裒集游方,计卷二十四,收宋王曾之王沂公行程录〔二〕及富弼之富郑公行程录〔三〕;末附余靖之余尚书北语诗及刁约之刁奉使北语诗。卷二十五收胡峤陷北记〔四〕及张舜民使北记〔五〕。卷二十六为诸蕃记〔六〕,计收奚国、古肃慎国、室韦国、新罗国、高昌国、女真国、黄头女真、嗢热者国及渤海国等九国。卷二十七为岁时杂记〔七〕,计收正旦、立春、人日、中和、上巳、佛诞日、端午、朝节、三伏、中元、中秋、重九、小春、冬至、腊月、治盗、行军、午日、旋风、舍利、跪拜、长白山、泽蒲、回鹘豆及螃蟹等二十五条,则皆有关于风土礼俗之资料也。“)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