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议曰:“限内死者,各依杀人论”,谓辜限内死者,不限尊卑、良贱及罪轻重,各从本条杀罪科断。“其在限外”,假有拳殴人,保辜十日,计累千刻之外,是名“限外”;“及虽在限内”,谓辜限未满,“以他故死者”,他故谓别增余患而死,假殴人头伤,风从头疮而入,因风致死之类,仍依杀人论,若不因头疮得风,别因他病而死,是为“他故”:各依本殴伤法。故注云“他故,谓别增余患而死”。其有堕胎、瞎目、毁败阴阳、折齿等,皆约手足、他物、以刃、汤火为辜限。
◎诸同谋共殴伤人者,各以下手重者为重罪,元谋减一等,从者又减一等;若元谋下手重者,余各减二等;至死者,随所因为重罪。
“疏”议曰:“同谋共殴伤人者”,谓二人以上,同心计谋,共殴伤人者。假有甲乙丙丁谋殴伤人,甲为元谋,乙下手最重,殴人一支折。以下手重为重罪,乙合徒三年;甲是元谋,减一等,合徒二年半;丙丁等为从,又减一等,合徒二年。若不因斗,乙为故殴之首,合流二千里;甲是元谋,减一等,合徒三年;丙丁徒二年半。若是元谋下手重者,假甲为元谋,下手最重,即甲合徒三年;乙丙丁各减二等,并徒二年。若故殴,即甲合流二千里;余各减二等,各徒二年半之类。“至死”,谓被殴人致死。“随所因为重罪”,谓甲殴头,乙殴手,丙殴足,若由头疮致死者,即甲为重罪;由手伤致死者,〔一一〕即乙为重罪;由足伤致死者,即丙为重罪。重罪者偿死;余各减二等,徒三年;甲是元谋,止减一等,流三千里。
其不同谋者,各依所殴伤杀论;其事不可分者,以後下手为重罪。
“疏”议曰:“其不同谋者”,假有甲乙丙丁不同谋,因斗共殴伤一人,甲殴头伤,乙打脚折,丙打指折,丁殴不伤。若因头疮致死,甲得杀人之罪,偿死;乙为折支,合徒三年;丙为折指,合徒一年;丁殴不伤,合笞四十。是为“各依所殴伤杀论”。“其事不可分者”,谓此四人共殴一人,其疮不可分别,被殴致死。“以後下手者为重罪”,谓丁下手最後,即以丁为重罪,余各徒三年;元谋减一等,流三千里。
若乱殴伤,不知先後轻重者,以谋首及初斗者为重罪,〔二〕余各减二等。
“疏”议曰:假有人群党共斗,乱殴伤人,被伤杀者不知下手人名,又不知先後轻重,若同谋殴之,即以谋首为重罪;其不同谋,乱殴伤者,以初斗者为重罪。自余非谋首及非初斗,各减二等,徒三年。若不至死,唯折二支:若谋斗者,谋首流三千里,余各徒二年半;其不同谋,初斗者流三千里,余亦减二等。
问曰:甲乙丙三人同谋殴人,各拳殴一下,合作首从以否?
答曰:律云:“同谋共殴人者,各以下手重者为重罪。”此据辜内致死,故有节级减文。下又云:“不同谋者,各依所殴伤杀论。”即明殴者得殴罪,伤者得伤罪,杀者得杀罪。拳殴人者笞四十;不同谋者各从殴科,同谋殴人岂得减罪?是知各笞四十,不为首从。若更有丁,亦与甲乙丙同谋,丁不下手,又非元谋,即减二等,笞二十之类。
又问:甲乙二人,同谋殴人,甲是元谋,又先下手,殴一支折;乙为从,後下手,殴一目瞎,各合何罪?
答曰:据上条:“折跌人支体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即损二事以上及因旧患,令至笃疾者,流三千里。”此即同谋共殴人伤损二事,甲虽谋首,合徒三年;由乙损二事,合流三千里。若不同谋,各损一事,俱得本罪,并徒三年。
◎诸以威力制缚人者,各以斗殴论;因而殴伤者,各加斗殴伤二等。
“疏”议曰:以威若力而能制缚於人者,各以斗殴论。依上条:“手足之外,皆为他物。”缚人皆用徽纆,明同他物之限。缚人不伤,合杖六十;若伤,杖八十。“因而殴伤者”,谓因缚即殴者,伤与不伤,“各加斗殴伤二等”,谓因缚用他物殴不伤者杖八十,伤者杖一百之类,是名“各加斗殴伤二等”。
即威力使人殴击,而致死伤者,虽不下手,犹以威力为重罪,下手者减一等。
“疏”议曰:威力使人者,谓或以官威,或恃势力之类,而使人殴击他人。致死伤者,威力之人虽不下手,犹以威力为重罪,下手者减一等。假有甲恃威力,而使乙殴杀丙,甲虽不下手,犹得死罪;乙减一等,流三千里。若折一指,甲虽不下手,合徒一年;乙减一等,杖一百之类。甲是监临官,百姓无罪,唤问事以杖依法决罚致死,官人得杀人罪,问事不坐。若遣用他物、手足打杀,官人得威力杀人罪,问事下手者减一等科。
◎诸斗两相殴伤者,各随轻重,两论如律;後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至死者,不减。]
“疏”议曰:“斗两相殴伤者”,假有甲乙二人,因斗两相殴伤,甲殴乙不伤,合笞四十;乙殴甲伤,合杖六十之类。或甲是良人,乙是贱隶,甲殴乙伤,减凡人二等,合笞四十;乙殴甲不伤,加凡人二等,合杖六十之类。其间尊卑、贵贱,应有加减,各准此例。“後下手理直者,减二等”,假甲殴乙不伤,合笞四十;乙不犯甲,无辜被打,遂拒殴之,乙是理直,减本殴罪二等,合笞二十。乙若因殴而杀甲,本罪纵不至死,即不合减,故注云“至死者不减”。
问曰:尊卑相殴,後下手理直得减,未知伯叔先下手殴侄,兄姊先下手殴弟妹,其弟、侄等後下手理直,得减以否?
答曰:凡人相殴,条式分明。五服尊卑,轻重颇异。只如殴缌麻兄姊杖一百,小功、大功递加一等;若殴缌麻以下卑幼,折伤减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递减一等。据服虽是尊卑,相殴两俱有罪,理直则减,法亦无疑。若其殴亲侄、弟妹,至死然始获罪,伤重律则无辜。罪既不合两论,理直岂宜许减?举伯叔兄姊,但殴伤卑幼无罪者,并不入此条。
◎诸於宫内忿争者,笞五十;声彻御所及相殴者,徒一年;以刃相向者,徒二年。
“疏”议曰:宫殿之内,致敬之所,忽敢忿争,情乖恭肃,故宫内忿争者,笞五十。嘉德等门以内为宫内;卫禁律“宫城门有犯,与宫门同”,〔一三〕即顺天等门内亦是。若忿竞之声,彻於御所及有相殴击者,各徒一年。以刃相向者,徒二年。既不论兵刃,即是刃无大小之限。
殿内,递加一等。伤重者,各加斗伤二等。〔一四〕[计加重於本罪即须加。余条称加者,准此。]
“疏”议曰:殿内忿争,递加一等者,谓太极等门为殿内,忿争杖六十;声彻御所及相殴者,徒一年半;以刃相向,徒二年半。若上阁内忿争,杖七十;声彻御所及相殴者,徒二年;以刃相向者,徒三年。“伤重者,各加斗伤二等”,假有凡斗,以他物殴伤人内损吐血,合杖一百;宫内加二等,徒一年半,即重於宫内相殴徒一年。凡斗殴人折齿,合徒一年;若於殿内,是伤重加二等,合徒二年,是重於殿内相殴徒一年半。此为“各加斗伤二等”。注云“计加重於本罪,即须加”,谓殿内凡斗,相殴不伤,合徒一年半;假有甲於殿内殴缌麻尊长,本罪合徒一年,由在殿内,故加罪二等,合徒二年,是名“计加重於本罪”。不加本罪者,假如殴缌麻兄姊,合杖一百,以在殿内,故加二等,合徒一年半,即与殿内凡斗罪同,此是计加不重於本罪,止依本徒一年半为坐。“余条称加者,准此”,谓一部律内,称加得重於本罪者,即须加;加不重者,从本法。
◎诸殴制使、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殴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徒三年;伤者,流二千里;折伤者,绞。[折伤,谓折齿以上。]
“疏”议曰:有因忿而殴制使、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殴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其吏、卒等并於名例解讫,殴者,合徒三年;伤者,流二千里;折伤者,绞。注云“折伤,谓折齿以上”,依上条:“斗殴人折齿、毁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若破骨及汤火伤人者,各徒一年。”此云“折伤”者,折齿以上得徒一年以上,皆是。
若殴六品以下官长,各减三等;减罪轻者,加凡斗一等;死者,斩。詈者,各减殴罪三等。[须亲自闻之,乃成詈。]
“疏”议曰:“六品以下官长”,谓下镇将及戍主,若诸陵署、在外诸监署六品以下,虽隶寺、监,当监署有印,别起正案行事,皆为当处官长。所管吏、卒而殴者,各减殴五品以上官长罪三等,合徒一年半。若伤者,流上减三等,合徒二年。折伤者,死上减三等,徒二年半。“减罪轻者,加凡斗一等”,假有凡人,故殴六品官长折肋,合徒二年半,从死减三等,亦徒二年半;据上条:“计加重於本罪,即须加。”既云“加凡斗一等”,从徒二年半上加一等,处徒三年,下条“流外官殴九品以上,各又加二等”,合流二千五百里。如此等,各减罪轻者,加凡斗一等。因殴致死者,斩。“詈者,减殴罪三等”,谓詈制使以下,本部官长以上,从徒三年上减三等,合徒一年半;若詈六品以下官长,又减三等,合杖九十。此名“詈者,各减殴罪三等”。注云“须亲自闻之,乃成詈”,谓皆须被詈者亲自闻之,乃为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