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英雄人物神奇的传说就是如此产生的,关于夏伯阳的当然也不例外。

国内革命的历史一定会记载下夏伯阳这光彩夺目的名字,这不是拔高夏伯阳,能为革命战争作出过如此贡献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然而一场悲剧就要开始了,往事的回首也在这上演的悲剧中打上了一个沉重的休止符!

拍电报央求将费多尔留任是徒劳的,尽管费多尔本人也希望如此,但是上头毫不松口,强制性地要将其派到了其他地方去。六个月了,和夏伯阳一起共事已经六个月了,费多尔觉得自己变得成熟了,意志坚定,能迅速、正确地作出各种决定,他是在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之后成长起来的,没有这种严酷的斗争,他还会是六个月前的费多尔,一碰上问题就举棋不定。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受到了部队的影响,在战争条件下他学到了很多很多……

巴图林奉命调来了,与费多尔住在一起。故友相逢,不禁回想起那时在莫斯科的许多事情……毕竟巴图林不是来叙旧的,而是接替费多尔工作的。谈话的中心自然转到了夏伯阳师,费多尔具体地讲了师里的情况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刚来时,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巴图林好像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也不大说话,在听了费多尔的介绍后不禁为之一振,脸上绽开了笑容,他早就希望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条件下工作了……

次日费多尔最后一次召集师里的党代表开会,向大家介绍新任的政委巴图林。大家对费多尔要走依依不舍,是啊,六个月来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而且他具有非常宝贵的品质,不趋炎附势,还懂得巧妙地限制夏伯阳及其独断专行的态度,夏伯阳对搞政治宣传的同志,对上级……也太不信任了,有些话也太自傲和具有挑衅性。

散会了,在晚上,师里的指战员和政治委员全聚在费多尔那儿。巴图林也来了,不过他的举动有点让人不好理解,他进来后就坐在屋角里,几个小时都没动过,一句话也不说。而此时,大家都在回忆半年来在共度难关中结下的深厚感情,费多尔是一个多么好的同志啊,他既是领导,又是大家的朋友,而今他就要离开了,不能再与他一起共事了,这是多么遗憾啊!可想而知,这种离情别绪是何等的强烈!

次日天刚蒙蒙亮,大家就只得相拥吻别了,各自奔向自己的革命工作岗位。费多尔打马到萨马拉去,夏伯阳和巴图林去前线,继续巡视下面的各支部队……

对敌进攻进展基本上是按计划进行。什马林率领他的部队和其他师的一个支援旅顺着乌拉尔河边的大路往前挺进。在外乌拉尔的布哈拉方向,波波夫和他的部队也在按预定速度进军。夏伯阳和费多尔在那晚迷路后去巡视过叶兰尼的部队,商讨过战事,这次叶兰尼带了手下几个团进行游击战,但是遭到了惨重失败,没有取得预定作战效果。在对敌作战时,夏伯阳历来不墨守成规,他能敏锐地察觉新的动向,从而相应调整战斗计划。在这茫茫的草原打击哥萨克,是不像打击在哥萨克野蛮驱赶下的村民的,夏伯阳非常清楚这一点,因为居住在草原上的哥萨克不会为了别人侵占一点土地而着急的,草原太宽阔了,你能占得了多少?草原是他们的家,无论他们走到哪,哥萨克人都拥护支持他们。不知道他们藏在什么地方,但他们却常常从背后猛扑过来,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给红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威胁不小啊!解决哥萨克的有效办法是将他们消灭,什么驱赶、坐等其军内勾心斗角、占据他们的村庄啊都起不了多大作用,虽然在一定时期看来有这种需要。在以前,被俘的高尔察克军人可以改造为自己的战士,而哥萨克是绝对不能的,他们都是顽固不化的死敌。想通过思想教育,使哥萨克成为革命的友人和战士,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摆在夏伯阳面前的任务就是彻底地歼灭他们。越往草原进军,面临的艰难险阻就越多,军需要增多,补给却严重不足,连食物和水都保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