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旧约·但以理书》后半部用自述口吻叙述但以理三次所见异象及一次异梦。

②以利沙,《旧约》中的以色列国先知,以利亚的门徒。

“斯威登堡在他的论文《天使般的智慧》中说道:在这种情况下,人可以通过天使般的灵感上升到天国的光明境界,因为,此时一切肉体的感觉已经消失,上天的影响可以毫无阻拦地施之于人的元神。许多人尽管并不怀疑斯威登堡曾经获得上天的启示,但是认为他的著作得到启示的程度并不相同。另外一些人虽然承认斯威登堡的着述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可是要求大家绝对相信作者。他们认为,由于人间语言的欠缺,这位先知难以尽情表达他在精神世界所看到的东西。在由于笃信宗教而得道的人看来,并不存在什么晦涩难懂的问题。他最得意的弟子说得好:肉体不过是个外壳。对诗人和作家来说,斯威登堡的作品妙不可言;先知先觉的人则认为他书中的一切完全都是现实。一些基督徒曾经非难他作品中所描写的现象,某些批评家把他所说的天上寺院、金碧辉煌的宫阙和天使翱翔的亭台楼阁视为无稽之谈;还有其他一些人也曾经不相信真有什么神秘的园林,园林里的花会说话,空气的颜色是白的,神妙的宝石如玛瑙、红宝石、橄榄石、绿玉髓、蓝宝石、玉髓、绿玉、明光石、神光石等都能活动,能够显示天上的真理,并会用千变万化的光芒回答人们的询问①(《正宗宗教》第219页);许多自命不凡的人不相信他所描绘的世界里颜色能发出和谐悦耳的音乐,语言会闪闪发光,字体如昆虫的触角(《正宗宗教》第278页)。甚至在北欧,有些作家也嘲笑过他对耶路撒冷的描述。他说这个城市里的高堂华屋有珍珠镶嵌的门、宝石铺成的地,一切家具、用品,无一不是稀世之珍。‘但是,’他的门徒们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这些奇珍异宝都零星散处于各地。难道因为这个理由就能断定这些宝物不能大量地集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中吗?在人间,这些宝物都是用地球的物质造成,而在天上,它们却已超凡脱俗,其形状绝非世间所有。’关于这个问题,斯威登堡不止一次地引用耶稣基督这几句话: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新约·约翰福音》第3章第12节)

①凡此种种,即所谓“感应”(借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术语),或译“通感”、“交感”、“应和”。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受斯威登堡这一学说的启发,在一首有名的十四行诗中提出象征主义诗歌原理。

“先生,我看过斯威登堡的全部作品,”贝克尔先生作了一个手势,略带夸张地继续说,“我这样说感到很骄傲,因为我并没有因此丧失理智。而一般人阅读他的作品,不是丧失理智,便是变成通灵者。我虽然躲过了这两种命运,但往往感到突然欣喜若狂,突然又激动万分。这内心的喜悦只有在明白全部真理,看到了天上荣光的时候才能获得。当你一页页地浏览这令人不忍释手的作品时,你只觉得世间一切是那么渺小。在短短三十年间,这个人在有关精神世界的真理方面,用拉丁文发表了二十五部四开本的著作,最小的一部也有五百页,而且全部是小字印刷。想到这一点,你不能不感到惊讶。据说,在伦敦,他的侄儿,瑞典国王的前任宫廷牧师,西尔韦杰姆先生那里还有他另外二十部著作。一个人从二十岁到六十岁,一直孜孜不倦地撰写百科全书般的著作,到了晚年,心力交瘁,不依靠上天的帮助是写不出这些辉煌的作品的。这些作品按编号提出了数千项主张,没有一项是自相矛盾的,都那么准确,那么有条不紊、充满智慧,而且都根据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天使的存在。他那本集中他全部信条的著作《正宗宗教》是一部光辉博大的作品,是他在八十三岁时构思和创作的。总之,批评他的人,甚至他的敌人也不能否认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事实。可是,当我啜饮这充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