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斯塔尔夫人(1766—1817),法国女作家,内克的女儿,以才思敏捷着称。
所以,她在这深深的泥潭中,不能不陷得齐腰那么深。有才具的人一旦堕入这种泥潭,便迫不及待地要通过他们从事的事业的大量工作以自拔。莫黛斯特若不是天性高洁,又青春年少,恐怕早已进修道院了。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使这位仍然满脑子天主教天命思想的姑娘乐善好施,相信天国广大无边。她将慈善事业当成应该毕生从事的事业。她象花萼深处的小虫一样,忧郁悲伤地爬着,隐藏在心中的异想天开的念头再也找不到食粮了。于是她平心静气地给贫苦妇女的孩子缝制长袖内衣!于是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拉图奈尔先生责骂杜梅先生“用王牌压了”他的“第十三张牌”,或者骂他抽走了自己的最后一张主牌。信仰推动莫黛斯特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她幻想到了自己变得——从天主教的角度来讲——无可指摘的那一天,便达到了一种圣洁的境界,那时,连上帝也会倾听她的话语,使她如愿以偿。
“按照耶稣的说法,信仰可以移山;救世主将他的门徒带到了太巴列湖①上。可是我,我只请求主给我一个丈夫,”她心中想道,“这比带我到海上遨游容易多了。”
她在整个四旬斋封斋期严守斋戒,毫不违例。她心想,此后某一天,她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与她相般配的漂亮青年,一个她的母亲可以同意的小伙子。这个年轻人会疯狂地爱上她,尾随而来。她要天主给她派来一名天使,还给天主规定了日期。结果到了那一天,却是一个相当令人作呕的穷人对她穷追不舍。天下着瓢泼大雨,外面一个小伙子也没有。她到码头上去散步,看见一些英国男子下船来。可是他们都带着本国女人,而且几乎个个都象莫黛斯特一样漂亮,她看不见迷途的哈罗尔德②的踪影。这时,她象马利乌斯③坐在自己幻想破灭的废墟上一样,忍不住痛哭起来。有一天,她又第三次“传唤”天主。这一次,她以为自己梦寐以求的人儿已经来到了教堂,硬要拉图奈尔夫人到每一根柱子那里仔细瞧上一遍,还以为那个人考虑周到,躲藏起来了。
①据《新约·马太福音》第十四、十五章:耶稣遭人厌弃,带了门徒渡过加利利海,到外给人治病。加利利海即太巴列湖,在巴勒斯坦东北部。
②哈罗尔德,上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
③马利乌斯(公元前157—86),古罗马大将及政治家。一生征战,七次被任命为罗马执政官,却始终未能掌权。
当然,这又是一场幻梦。从此以后,她撤销了天主的一切威力。她经常与这个想象的情人侃侃而谈,编造出问话和答话,而且赋予他许多才华。
她胸中的大志完全隐藏在这些小说之中。正因为如此,她表面上非常循规蹈矩。看守莫黛斯特的好心的人们,对她这样规矩赞赏备至。即使给她找来许多弗朗西斯科·阿尔图和维勒干的儿子那样的人,她也不至于降低身分去俯就这些乡巴佬。说来说去,她就是想要一个才气非凡的人,一般的才华对她来说已算不得什么,正如一个姑娘嫁给驻外大使都觉得屈尊,一个律师对她来说简直就算不了什么一样。她希冀着财富,不过是为了将财富掷于她的偶像脚下而已。她梦幻中的影象在金色的背景上可以更清楚地显露出来。然而这金色的背景所显示的富有,远不如她充满着女性细腻情感的内心那样丰富,因为她的主导思想是要使一位塔索①、一位弥尔顿②、一位冉-雅克·卢梭、一位缪拉③、一位克里斯朵夫·哥伦布④变成幸福而富有的人。柴堆⑤燃起熊熊烈火,要烧死这些常常在生前不为人所知的殉难者,莫黛斯特的这颗心愿意去扑灭这燃烧的烈火。普普通通的不幸遭遇不大会打动这颗心。莫黛斯特渴望着难以名状的磨难、精神上的巨大苦痛。她时而配制止疼药膏,设想出什么研究成果、音乐作品,总而言之,想出各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