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个夏日的清晨,这个人人爱慕绚烂的花朵和蜜蜂之时,让我们走出去,探索。嗡嗡嘤嘤的椋鸟,站在簸箕沿儿上,啄食柴枝草棍间下人掉落的头发。让我们来问问它的意见,我们倚在农舍的大门边,问道,什么是生活;生活,生活,生活!椋鸟叫着,仿佛它听到而且明白我们在说什么。我们有这种令人讨厌的窥探习惯,先在屋里提出问题,然后跑到外面东窥西探,掐几朵雏菊,恰似作家才思枯竭之时所做的那样。椋鸟说,然后,他们到这里来,问我什么是生活;生活,生活,生活!

之后,我们沿着沼泽地中的小径,疲惫地登上高高的山脊,身下是深紫色的山岚。在那里,我们扑向大地;在那里,我们浮想联翩;在那里,我们注视一只螳螂,费力地把一根稻草运回洼地的老家。螳螂说,劳作就是生活(倘若可以给这种来回搬运冠以如此神圣又温柔的名称),或者我们就是这样来解释它那被灰尘呛得窒息的喉管发出的呼呼声。蚂蚁对此表示赞同,还有蜜蜂。但我们躺在这里,若时间久长,可以问傍晚飞来的飞蛾。它们偷偷穿行在灰白色的轮生叶欧石南中。在我们耳边,它们轻轻发出疯狂的呓语,好似暴风雪中电报线发出的声音:嘻嘻,呵呵。笑声,笑声!飞蛾说。

我们已经问过了人、鸟和昆虫,至于鱼嘛,住在绿色洞穴、常年孤零、渴望鱼能张嘴说话的人们告诉我们,它们从不言语,因此可能知道什么是生活——一路问过后,我们并没有变得聪明,只是变得愈加衰老、愈加冷漠(难道我们过去没有祈祷有那么一本书,可以概括出一些我们称之为生活真谛的稀世珍宝吗?)得了,我们还是回去,直截了当地对翘首以待的读者说,关于什么是生活——天哪,我们一无所知。

此刻,仿佛是为了及时拯救本书不致夭折,奥兰多推开椅子,伸了伸胳膊,扔掉手中的笔,走到窗口,宣布:“大功告成!”

她几乎因眼前的非凡景象而趺坐在地。眼前是花园,花园里有几只鸟。世事依旧。在她写作的全部时间里,一切都在继续。

“我若死去,世界不会有任何变化!”她喊道。

她的感觉是如此强烈,她甚至想象自己已经死去,而她确实也觉得有些眩晕。有那么一会儿,她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窗外那美丽、冷漠的景象。最后,她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苏醒过来。她怀中的手稿开始蠕动和跳跃,好似成了活物。更奇特的是,她和它是如此意气相投,奥兰多侧着头,可以听出它在说什么。它希望被人阅读。它必须被人阅读。倘若无人阅读,它会死在她的怀里。她平生第一次对自然生出激烈的反感。她周围有猎犬和玫瑰花丛。但猎犬和玫瑰花丛都不能阅读。这是上苍可悲的疏忽,而她过去从未意识到这一点。惟有人类具有这种天赋,因此人类成了必须。她摇铃唤人,吩咐立即备车去伦敦。

“还来得及赶上十一点四十五分的火车,夫人,”巴斯克特说。奥兰多尚未意识到蒸汽机已经发明,她一直深深沉浸于人的生存的痛苦,这人虽然不是她自己,却完全系之于她。所以她这是第一次看到火车。她在一节车厢中坐下来,用毯子围好双膝,却没有去想“那了不起的发明,过去二十年来已(历史学家说)彻底改变了欧洲的面目”(其实,这类事情发生的频繁程度要大大超过历史学家的预测)。她只注意到它满身煤灰,发出可怕的轰鸣声,窗户卡住打不开。她陷入沉思之中,不到一小时,就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到伦敦,站在查林克罗斯站的站台上,茫然不知所向。

十八世纪时,她在布莱克弗里亚斯的那所老房子里,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现在,那所老房子卖掉了,一部分卖给救世军,一部分卖给了一家雨伞厂。她在梅费尔另外购置了一所房子,卫生、舒适,位于时尚世界的中心。然而在梅费尔,她的诗就能如愿以偿吗?祈祷上帝,她想,记起贵妇们明亮的眼睛和老爷们匀称的双腿,那些人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不过他们若是养成阅读习惯,就更糟了。那里有R夫人的公馆,公馆里还在继续同样的谈话,对此她确信无疑。那位将军的痛风可能从左腿移到了右腿。L先生可能与R而非T共度了十天。然后蒲伯先生走了进来。啊!但是蒲伯先生已经去世。当今的才子是谁呢,她好奇地想。但这不是一个能向脚夫提出的问题,于是她继续向前走。马头上发出的清脆铃声转移了她耳朵的注意力。一队队奇形怪状带轮子的小箱子,停在人行道边,排成行。她来到斯特兰德大道,这里更是喧嚣一片。形形色色的大小车辆夹杂在一起,拉车的或是纯种马,或是挽马,乘客或只有一位老年贵妇,或拥挤不堪,连车顶上都坐满头戴丝帽、留八字胡的男人。她的眼睛习惯了朴素的大开本书籍,马车、大车和公共马车看来惊人的不协调;她的耳朵习惯了笔的沙沙声,街上的喧嚣听来格外邪恶、刺耳。人行道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绕过车水马龙,不停地向东西两个方向涌去。道边的男人在兜售一盘盘小玩艺儿。街角的女人守着大篮春天的鲜花高声叫卖。男孩儿手举报纸穿梭于马鼻子之间,口喊出大事了!出大事了!最初,奥兰多以为国家到了什么危急时刻,却闹不清是喜是悲。她急于从人们脸上找到答案,反而愈发的糊涂。这边过来一个人,满脸绝望,自言自语,痛不欲生。紧接着挤过来一个胖子,兴高采烈,仿佛全世界都在过节。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中既无规则也无逻辑可循。男男女女,各人忙各人的事。那么她该到哪里去呢?

她继续漫无目的地向前走,沿一条街走下去,又沿另一条街折回来。街道两旁的大玻璃窗里,堆砌着手袋、镜子、晨衣、鲜花、渔竿、午餐篮子;彩带和气球悬挂了一圈又一圈,装饰着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时,她经过一条条大道,两旁的房子静悄悄的,郑重其事地编了号,次第排到二、三百号。这些房子看起来一模一样,皆是两根柱子、六节台阶、两幅窗帘匀称地拉好,桌上铺排开全家人的午餐。一扇窗里,一只鹦鹉望向窗外,另一扇窗里,一个男仆望向窗外。那般单调,直看得她头晕目眩。这时,她来到一个开阔的大广场,广场中央,一座座黑色雕像闪闪发光,皆是体态臃肿的男人,衣服扣子绷得紧紧的,还有腾跃的战马、高耸的柱子和飞溅的喷泉,鸽子在广场上飞来飞去。她沿着住宅夹出的人行道走啊,走啊,直走得饥肠辘辘。突然,有什么东西在她怀中颤动,仿佛在责备她怎么把它忘得一千二净。那是她的手稿《大橡树》。

她对自己的疏忽有些手足无措,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四周空空荡荡,宽阔、华丽的大街上连马车的影子也没有,只有一位老绅士正向她走来。他的步态中有某种东西,让她觉得似曾相识。他走得更近了,她肯定自己曾经见过他。但是在哪里呢?这位油光水滑、大腹便便的绅士,手里提根手杖,扣眼中插朵鲜花,面庞丰满红润,蓄着雪白的八字胡须,这可能吗?天啊,可能,就是他!她那很久很久以前的老朋友尼克·格林!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她,而且记起并认出了她。“奥兰多小姐!”他喊道,挥帽致敬,丝帽子差点儿掉到地上。

“尼古拉斯爵士!”奥兰多惊呼。从他的举止中,她凭直觉知道这个家伙如今已经发迹,受封骑士是肯定的,无疑还得了其他不少头衔。当年在伊丽莎白时代,他写一行字只能挣一便士稿酬,但他惯于恶言诽谤,曾对她和众多旁人极尽奚落讥诮之能事。

他欠了欠身,表示承认她的结论完全正确;他现在是爵士、文学博士和教授,著作等身。简言之,他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影响的评论家。

邂逅多年前给她带来巨大痛苦的人,奥兰多心中掀起感情的轩然大波。难道这就是那个焦躁不安的讨厌鬼?把她的地毯烧出窟窿,在她的意大利壁炉上烤奶酪,大讲马洛等人的故事,听得她如醉如痴,几乎夜夜到天明。如今,看他却是衣冠楚楚,灰色的晨礼服,扣眼上别一朵粉色花朵,再配上灰色仿麂皮手套。她还在惊奇,他又深深鞠了一躬,问她能否赏光与他共进午餐?或许鞠躬此举有些多余,但对高雅教养的模仿却值得称道。她边想边跟在他身后,走进一家高级餐馆,里面清一色的红地毯、白台布、银制调味瓶,与那些老酒馆或咖啡馆没有丝毫相似之处。那些地方都是沙地、长条木凳,碗里盛了潘趣酒和巧克力,还有大张的报纸和痰盂。现在,他把手套整整齐齐放在身前的桌上。她依然难以相信他就是同一个格林。他过去指甲总有一英寸长,现在却很干净;过去胡子拉碴的下巴,现在刮得光光的。过去他的内衣袖口总是磨破,浸到肉汤里,现在却配上了金链扣。的确,直到他非常精心地点叫葡萄酒,令她忆起许久以前他对马姆齐甜酒的嗜好,她才确信他是同一个格林。“啊!”他轻轻舒了一口气,但仍有些做作。“啊!我亲爱的小姐,文学的伟大时代已经结束。马洛、莎士比亚、本·琼生,这些人是巨人。德莱顿、蒲伯、艾迪生,这些人是英雄。他们,他们现在都不在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丁尼生、布朗宁、卡莱尔!”他的声音充满谴责的意味。“事实上,”他一边说,一边给自己斟上一杯葡萄酒,“我们所有的青年作家,如今都被书商雇了来生产卖得出去的垃圾,赚钱付账给裁缝。”他一边说,一边给自己盛了点儿开胃小吃。“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十足的造作和疯狂的猎奇。对所有这些,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一刻都不能容忍。”“)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