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犯优劣中分为四节:一约三性辨犯,二将心望境辨犯,三单心辨犯,四有心无心辨犯。
○资持云“化制两教、辨业天乖。制则从教重轻。化则论心浓薄。教唯楷定、缘具则傲主刑科。心既不常、动发则须分体性。因果既异、化制斯分。必昧宗途、未穷业本。故先料简、委示来蒙。”见事钞记卷十四
第四章中、有四节。初二兼明化制、三局化教、四局制教。若犯性戒、具受化制二罪。若犯遮戒、唯受制罪。
第一节约三性辨犯
第三性辨犯中分为三项:一明起业之源,二约三性示相,三结示伤叹。
第一项明起业之源
○事钞云“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中具明业相。”资持释云“前示业本。业无自性、必假缘生。缘虽众多、不出心境、由境发毒构造成业。境是外缘、毒从内发、故明起业惟推三毒。毒从我生、我即妄计、即斯妄计是业之本、故名妄业。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谛求妄本毕竟无依、但是一心随缘不觉、以不觉故硁然计我。由我起毒。因毒生业。业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没、造受更资、如是亿劫莫知所止。从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识妄源、粗知苦本。诸贤览此、岂不自思。悲夫。此下指广、请寻后篇、不复烦引。”
○○事钞续云“今略述起罪必约三性而生、受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故明了论解云。破戒得罪轻重不定。有生心破轻戒得罪重。无惭羞心、作无畏难。或由见起、谓无因果。或由不信生、谓非佛制此戒、或不信破此戒得此报。或由疑生、为定佛制为非佛制、为定得报不定得报。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若不由如此心、偶尔破戒、重翻成轻。”资持释云“次正叙重轻又二、初示犯报分齐。上二句明犯从心起示因差也、下二句明报约心分示果。三性者性即心体。心虽万状、论体唯三、二是有记一号无记。然据善心应受福报、由心愚痴、损境义一、业道制教二俱有犯、但业有少轻制还依教。意业谓能造之主、总上三性、但性据始起业取已成。故下引文显相、上二句通示。有下别释、前明制轻业重为三、初标。二无下列相为四。初二句无惭心、无畏难者释无惭相。次二句邪见心。或下四句不信心又二、一不信圣教二不信果报。或疑下五句疑惑心、同上二种。三若由下结示。次若不下明制重业轻。反上四心可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事钞引了论解、显重轻相。资持释文至为明晰。今依其文列表如下。
制轻业重(以重心破轻戒得罪重):无惭心——邪见心;不信心——不信圣教——不信果报;疑惑心——疑圣教——疑果报。
制重业轻(以轻心破重戒得罪轻):有惭心——无邪见心;有信心——信圣教——信果报;无疑惑心——不疑圣教——不疑果报。
第二项约三性示相
约三性示相中分为三支:一善心,二不善心,三无记心
第一支善心
○资持云“初善心者、虽非粗恶、然是无知。结业乃轻、违制无别。”
○事钞云“如僧祇中。知事闇于戒相、互用三宝物。随所违者、并结上罪。或见他厌生、与其死具。看俗杀生、教令早与、勿使苦恼。此并慈心造罪、而境违重。不以无知便开不犯、由是可学皆结根本。”资持释云“初明好心犯盗。或下次明慈心犯杀。不以下示犯所以。”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第二支不善心
○资持云“次不善心者、谓贪嗔痴三毒所起单复等分、鼓发七支故。”
○“识知戒相、或复闇学。轻慢教网、毁訾佛语。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嗔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异所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果。以此文证。由无惭愧、初无改悔、是不善心。”资持释云“初通叙。上二句别举犯人学不学故、下二句合明心相。如下引示。四中、初是总相、摄一切故。浊重难显、且约三时无悔名上品心。下三别相、开痴心故。二是邪见心、三即放逸心、四即憍慢心。故下二句总示业报。以下钞家结示。无惭无愧即是不善始终二心、该前四种一一相兼。初无者古记云初犹都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第三支无记心
○资持云“三无记多别。一、无情局无记、有情通三性。二、就情中、报色是无记、心则通三性。三就心中、三心局无记、行心通三性。下明二种、初纵放者谓泛尔无记、次约睡狂即昏迷无记。”
○事钞云“无非摄护、随流任性。意非善恶、泛尔而造并通摄犯。唯除恒怀护持、误妄而造。此非心使、不感来果。”
○○事钞续云“非即如上。前为方便、后眠醉狂遂成业果、通前结正并如论中无记感报。”资持释云“初句指前未尽、即犹止也。前方便者或教他犯如杀盗等、或自业相成犯如自安杀具等。若据果成虽在无记、由假方便故云通。前等如论即下成实。”
自业相成者、自起方便、后趣正果。
○○事钞续云“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答。解有二。初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二者不感总报、非不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杀生、彼生命过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下还杀比丘。如成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资持释云“初问中。征上指论。答中、先约方便释。即上睡狂无记也。初明因前故感报、而下明正成则非报。二约总别两报释。此义通前两种无记。总报谓地狱总受、别报谓余趣别受。如下引证、前证上纵放、后证上睡狂。如经者未详何经。不觉是无记心。”
○○事钞续云“问、如前无记有不犯者、其相如何。答。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兢厉。偶尔妄迷、由非意缘、故开不犯。如扶持木石、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并非结限。反上所怀、并结正犯。”资持释云“次问中。征前开妄。答中、初叙学人。反下谓非学人。翻对可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依上钞文之意、唯有学人可开迷妄、若不学人虽于境迷妄亦结正罪。事钞记卷二十七中广明不学无知、其叙结本意文与此大同、但后例开句法中则不学亦可开迷。资持记有问答释疑文、附录于下、以资参考。问、前云随戒境想唯开学人、今不学人何以开耶。答。前文叙结且据大判不妨不学准例同开。若以义求则迷事不别、若取文证则戒疏显然、此不繁引。
第三项结示伤叹
○事钞云“然则业苦绵积、生在莫穷。虚纵身口、污染尘境。既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以此经生、可为叹息。”资持释云“初二句示生死长久。业苦通举因果。绵谓出没久远、积谓造受众多。生报别示苦果穷尽也。虚下嗟毁犯陷坠。随妄与业故云虚纵。无三善者多恶因也、加三恶者无善果也。附凭也、加增也。以下正叹经生犹度世也。息即是气。”资持云“且夫心缘境发、果自因成。造受更资沈流长劫、因缘遇会形影无差。至于火烁汤煎痛非可忍、霜寒冰冻声不可闻、万苦冲心如镕铁聚、翻思往业虽悔何追。矧乃戴角披毛、飞空潜水、气命系于屠猎、血肉委于庖厨。或复炬口针咽饥虚切体、臭脓秽屎食啖聊生。信乎祸福无门、升沉由。呜呼。含灵蠢蠢、生死悠悠。方便多门、其谁一悟。辞虽繁费、意复何穷。”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第二节将心望境辨犯
○事钞云“如母论云。犯必托境、关心成业。心有增微、境有优劣故也。或心境俱重、人作人想杀。或境重心轻、人作非人想。或境轻心重、非人人想。论通一切、不局一戒。”资持释云“初引论通示三、初准文通示。以罪假缘成、缘即心境。境是外缘故云托也、心是内缘故云关也。心起不常故有增微、境缘非一故有优劣。或下历句别简。初句俱优。下二句互有优劣。义立俱劣一句、如非人作畜杌想之类。论下点上语通。”
○○事钞续云“淫中自有轻重。畜生及人。人中有在家出家。在家中持戒破戒、出家五众持戒破戒。乃至圣人。重同报异。”资持释云“二对戒别明四、初淫中、初句通标。畜下别简有四、初句简异类。理加非人、次于畜趣。二人中简道俗。三道俗中各简持破。在家更简无戒有戒、持中复有士女五八。出家先简五众、大僧最重、五中各有持破。四持中简凡圣。薄地持戒外凡已去、乃至无学、陵辱极重。末句总示。重同谓制罪、淫不简境皆犯重故。报异谓业道、业有优劣受报不同。后三制报俱异、可知。”
○○事钞续云“第二盗重者。天及人。乃至圣人。三宝差别、僧物最重。”资持释云“二盗中三、初简趣。亦合加畜为首。二人中简凡圣。三简三宝。佛轻法、法次、僧重。”
○○事钞续云“第三杀戒。成论云。如六足毗昙中说。杀邪见人、轻杀虫蚁。此人污染世间、多损减故。”资持释云“三杀中。引论唯简邪正。人轻蚁重、且据业论、不约制教。准义、亦合约趣道俗持毁凡圣简之。文略不出。”
○○事钞续云“第四妄戒。向在家人说重、向出家人说轻。”资持释云“四妄中。三趣同盗、人则反之如文所显。又出家中五众、乃至圣人、渐轻可解。若如五分僧中妄语、重百罗汉前。故知诳僧极重。”
对戒别明中、依钞记文义具列表如下。
淫——简趣人;约制罪言、同犯重罪。非人——约业道言、各有优劣、畜——皆前优后劣可知。人中简道俗出家——在家——道俗中各简持破;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破戒——式叉摩那——持戒——破戒——沙弥沙弥尼——持戒——破戒——在家——有戒——八戒——持戒——破戒——五戒——持戒——破戒——无戒——持中简凡圣无学人——三位果人——内凡——外凡——薄地
盗——简趣——人——约制罪言、唯简趣有异;天(非人)、简凡圣同、简三宝稍;畜——异。人中简凡圣——无学人——约业道言、各有优劣、三位果人——皆前优后劣可知。内凡——外凡——薄地——简三宝僧——法——佛
杀——钞文唯简邪正。——约制罪言、唯简趣有——准义亦合约趣道俗持破凡圣简之、如淫中所列。异、余皆同。约业道言、各有优劣、皆前优后劣可知。
妄——简趣——人——与杀同;天(非人);畜;人中简道俗——在家——出家——道中简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简凡圣薄地——外凡——内凡——三位果人——无学人
○资持云“上四但出境之优劣。心随境故、重轻可知。若约互论、如前作句、无不通晓。”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第三节单心辨犯
○事钞云“单心三时辨犯轻重。如善生经、且约杀戒、轻重八句、位分四别。”资持释云“前科对境、此独论心、故云单也。三时初方便时、二根本时、三成已时。且约杀者余可准也。心念不常、前后具缺、不出八句括之斯尽。”
○○事钞续云“初一句三时俱重。谓方便举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随喜心。”资持释云“初句历示三心重相。尤即训甚、但非极甚即是轻心。然极甚难明、略须示相。但约起心、念念不间、色心躁闷不愧旁人、神思昏迷都妄善事、奔趋前境、畅悦己情。或邪见居怀拨无因果、向亲姻作秽、对塔殿行非。凡此用心、皆名定业。能牵来报、纵忏不亡。以此自量、何容轻动。识心之士、岂不畏乎。”
○○事钞续云“第二三句、二重一轻。初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中云方便轻、根本成已重。后云方便成已重、根本轻。”
○○事钞续云“第三三句、一重二轻。初根本重、初后轻。中云方便重、中后轻。三云成已重、初中轻。”
○○事钞续云“第四一句、三时俱轻。善生、十诵中。啼哭杀父母。畏苦痛故、害父母命等是。”资持释云“引诸经律、举事显相。虽怀怜愍、非无杀意。俱轻可知。”
○○事钞续云“律据人想、八业皆重。业随心故、牵报不同。”资持释云“若依律制则无轻重、今取心业故分八句。”
○资持云“文中句数交络。欲令新学易晓、为图示之。
初有一句三时俱重:方便——重,根本——重,成已——重
第二有三句二重一轻:初句:方便——重,根本——重,成已——轻;中句;方便——轻,根本——重,成已——重;后句:方便——重,根本——轻,成已——重
第三有三句一重二轻:初句:方便——轻,根本——重,成已——轻;中句:方便——重,根本——轻,成已——轻:后句:方便——轻,根本——轻,已——重
第四有一句三时俱轻:方便——轻,根本——轻,成已——轻
若以四位分之、上句最优、下句至劣、中二通优劣。若约八句论之、则句句相降。中间二位各有三句、并依重轻次列、比之自见。”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第四节有心无辨犯
○事钞云“有心无心相对八句、四位如前。”资持释云“有心通含轻重、无心与前为。历句并同。”
已下且约性重四戒显相、余可准也。
○○事钞续云“初一句。三时有心。”
○○事钞续云“次三句。一、初中有心、后则无心、犯四重。二、初则无心、中后有心、亦犯四重。三、初后有心、中间无心、犯初重、下三戒中罪下罪。”
○○事钞续云“后三句。一、中间有心、初后无心、犯四重。二、初便有心、中后无心、犯初重、余三戒或中罪下罪。三、后便有心、上二无心、淫戒犯重以出时乐故、若余三犯下罪。”
○○事钞续云“次一句。三时无心不犯。”
○资持云“
初有一句三时俱有心:方便——有心,根本——有心——四戒俱重,成已——有心
第二有三句二有一无,初句:方便——有心,根本——有心——四戒俱重——成已——无心;中句:方便——无心根本——有心——四戒俱重——成已——有心;后句:方便——有心——初戒重——根本——无心,成已——有心——余三戒方便中罪成已下罪
第三有三句一有二无:初句:方便——无心,根本——有心四戒俱重成已——无心,中句:方便——有心——初戒重,根本——无心,成已——无心——余三戒方便中罪成下罪后句:方便——无心——初戒重,根本——无心,成已——有心——余三戒已成下罪
第四有一句三时俱无心方便:无心——初戒怨逼禁心无罪,根本——无心,成已——无心——余三戒始终迷忘无罪
优劣之义亦如上明。若八句相望者、但以第二位中后句在下、第三位中初句在上、则次第义便。问、下句无罪、岂名犯劣。答、但望教开故无有罪、非不造事故入犯中。”
○事钞云“后之八句由心有无故犯不犯别、不同前八莫不有心。”资持释云“料简中、初简前单心。可解。应知前约化业、此据制教。”
○○事钞续云“后明无心者。或无心受乐。及杀盗等、心或狂乱不觉者。”资持释云“二重示无心二、初牒前。对上轻重故云后明。或可别点第四俱无或下示相、初句别简淫戒。此门明淫、并据怨逼三时有无。若约自造、境合即犯、不约三时、境想不开、无心亦重、故非所论及下合示三戒。通约迷心不了前境。以复淫戒、于三时中、随有一时无非皆重、俱无方开。余之三戒、重轻不定。初有余无、或中罪或下罪、并方便故。中有余无皆重、并根本故。后有余无皆下罪、并随喜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上来持犯总义中第四章辨犯优劣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