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处所中分为三节一约三心明止持

二约行心明四行

三约三业明四行

是章分为三节、悉依钞疏原科。若详审是章文义、或可分为两科、一就四心以明、二就三业以明。就四心以明中又分为二、初约三心明止持、二约行心明四行。如是较为明晰也。

第一节约三心明止持

○戒疏云“前将止持对以明。或无染污以明止持、行前三心得有持义。谓识想受、此之三心非业非记流入行心方成别业。故分四阴以为二分。岂非本有戒体、外无染污、光洁纯净、名之为持。三心非心、受体是记、故得持也。”行宗释云“上句标举。若下正释为三、初通示。据此非持、取本受体说名为持、故云有义。古人目为端拱止持、以非造作任运成故。谓下别简四心分二所以。统论四行、止持有二、余之三种并局行心故也。岂下结显三心下释疑。问三心何分。答了别所缘境名识即通指六识。取所领之相名想谓取所领六尘之相则为六想。领纳所缘名受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一一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三受之异、皆从违顺非违非顺而生。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谓六受之后、各起善不善不动业等。亦名六思、思即是业。若大乘经则受想行识、列次不同。由受生想、从想起行、由行成识。今依小论则识想受行、以取最初一念了别之心名识、次起想像名想、复次领纳名受、后起业思造作名行。问破毁之人有此中。答据事钞中、犯一重戒、余戒常净俨然。是则持毁皆有持义、今文且从持说故云无耳。”见戒疏记卷四资持云“谓分四心以明二止、三心中止此科所明、得心中止则如后述。三心非业、本不名持、但望受体说有持义。以持是记业、无记非持故。此由古谓但不作恶、即名止持。今约四心分为二别、则无前滥。”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第二节约行心明四行

○戒疏云“二就治行明止持者、必入行心方得成就、前之三心不名为持。善性便有、恶无记无。如欲离过、作意遮约、或对境防、或起心护、岂彼无记而得成持。若据作持、例同后止。既就境论、三心非分。”行宗释云“初明二持中、初明止持。以非思虑不成就业、故云必入等。前下拣三心。善下拣二性。如下举事显相。若下二明作持。同后止者简前三心止故。”

○○戒疏续云“若据二犯、行心成就、前言持者三为行今言犯者三毒为行前三亦无。识想受等通善恶行”局不善性、善无记无。”行宗释云“二明两犯中。亦约四心三性以定行体、寻文可了。注中、以行通善恶故须简。”已上皆见戒疏记卷四资持云“注分善恶者、以行心语通恐相滥故。三善同时而不相离。三恶相别其性相违、作犯多是贪嗔、止犯率由痴慢、一往大判非不互兼。”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第三节约三业明四行

○事钞云“后三业明成就。身二持者、离杀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如净语等名作。身口各二犯、反上应知。”资持释云“初明身口业中二、初明二持。次明二犯。言反上者行杀盗等名身作犯、不受食名身止犯、为口四过名口作犯、不作净语名口止犯。并略举事配、余者例说。”

于制教中、俗众唯有止持作犯。其作持止犯、依原文具录而示四行、应知受食净语等事与俗众无涉。

○○事钞续云“单意业中、不成持犯。若动身口思、亦成持犯。”资持释云“二明单意业中意至身口名身口业、未至身口则名单意。初判不成。若下次明通成。筹度所为事名身口思。虽未动相、即属身口不妨上文。”资持云“律制身口思者、谓计度身口所作事故。此心粗著、判属身口”见事钞记卷二十七

戒疏中释此科义有两解、一约身口思释、二约重缘释。事钞撰述先成、止有初解。故事钞言戒相时、每唯举身口者、即依此释也。逮后撰戒疏时、乃列两释。蓁经二释、如下段记文所引。

○资持云“若准戒疏、上是初解。后复解云。独头心念、忽起缘非、不名为犯。重缘向念、可得思觉、而不制约、即入犯科。又云、任情两取、后为正义。顺今宗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行宗云“问、意已成犯、何以前约身口明成就耶。答。就意辨成皆远方便。心念果罪少分有之、大论趣果须至身口。”

○行宗云“问、世云小乘不制意地、今那制耶。答此由不辨假实两宗制限深浅故也。小乘实宗定不制意、动色成犯。假宗制意、但约重缘、简非瞥尔。是则三宗历然、大小无滥。学者至此、宜须精究。”已上皆见戒疏记卷四

简非瞥尔者、瞥尔单意制限大乘。瞥尔亦名独头、即前资持引疏所云独头心念也。

第三章成就处所大意、撮录列表如下。

约三心明止持——三心无非业善恶未著——止持——三心无记本不名——望受体是记业说有持义

约行心明四行——行心流入行心——止持——(行心通三性)——思心成业——作持——三性中唯局无贪等三善为行——善恶乃异——作犯——止犯——三性中唯局贪等三恶为行——约三业明四行——身、口、意——无犯;有犯有二释——约身口思释——发心筹度、将由身口、尚未动相。此心粗著判属身口、而非单意。约重缘释——谓以后念还追前事、自不制约。是为重缘向念、而非瞥尔单意。

上来持犯总义中条三章成就处所竟“)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