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榭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工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诗》曰:“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刘向《新序》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王;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台完全用本文,只删引诗四句,增《诗正义》、《水经注》、《括地志》三处。又刘向《新序》一段,见今本《杂事》第五。灵台遗址,今在长安县客省庄。

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马乃功。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直按:《长安志》唐修真坊,有汉灵台遗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下引《述征记》,与本文略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水经注·渭水》:“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杨守敬《水经注疏》辨之甚是。《雍录》云:“清台,武帝造太初历之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永经注》镐水北迳清灵台,是合清台、灵台二者为一名。又《雍录》云:“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衡所造地动仪,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其时帝都不在长安,或者衡仪已成,亦分置长安候台耶。”《艺文类聚》卷六十八,引晋令:“车驾出入,相风前行。”《西京杂记》卷五,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又《后汉书·董卓传》韦怀注,引张璠《汉记》曰:“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卓亦取之。”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灵台遗址,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叾)步,镐水经其西,古城村以西。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能七言涛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作《汉武故事》,均与本文同。又《武帝纪》:“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食货志》云:“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长安志》引《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合四时”云云。(柏梁台联句诗,气息古朴,确为真品,人名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义。)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页,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砖文,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四九”,系陶工制陶之号数,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体例正同。

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直按:渐台,见《汉书·郊祀志》,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水经注·渭水》“泬水文迳渐台东”,引《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浸,一说星名也。”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建章宫太液池,与未央宫沧池,各有浙台,王莽之死,则在沧池中之渐台,亦见《汉书·王莽传下》。《史记·佞幸传》邓通之渐台,《正义》引《关中记》,亦为沧池之渐台。

神明台,见建章宫。

直按: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又《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均与颜注同。《水经注》建章宫条,引《三辅黄图》云:“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眉之九天台。”为今本所无。又《水经注》引《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又《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洞冥记》,叙武帝初起神明台,掘地入三十丈,得商代工人事,其说荒诞,故为《黄图》所未引。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檠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直按:作甘泉通天台事,见《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汉书·郊祀志》云:“乃作通天台。”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又《大平寰宇记》卷三十引《汉旧仪》,与本文相同,知《汉武故事》亦本于《汉旧仪》。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台高三十五丈。望云雨悉在其下。”《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自“武帝时祭泰乙”至“从风雨飞去”一段,《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同。西安汉城出土有“泰灵嘉神”瓦,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又陈沈炯有《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

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校”原作”水“,据《长安志》校改]为楼。”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

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校”原作“钩弋台”,据孙本改]、通灵台。[见宫门。]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长乐宫有鱼池、酒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已见上文秦酒池条。因池中有台,故本文又及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又引《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钓台,与本文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引《三辅故事》,亦云“未央宫前有东山台、钓台”。通灵台,见本书卷二,甘泉宫总序。《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池沼门。]”

直按:望鹄台、眺蟾台,见卷四影娥池条。桂台,商台,见琳池。避风台,见太液池。

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台上有木曰榭。]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历长杨之榭。”李善注:《尔雅》云:“阁谓之台,有木谓之榭。”

辟雍

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曰[“校”此二字,据《长安志》补]辟雍,以节观者。”郑玄注云:“文王作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