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抱山堂钞本四十二卷,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余得之里中林氏平治楼。林氏尝预纂修《福建新通志》之役,访书大江南北,以钞胥自随,殆当时依据诸家写本抄藏。惜未得精抄旧本躬校一过。
今岁省立图书馆曾假去录副,纳诸书库。
戊寅七月,沈祖牟识于仓山之宝相楼
“注”
①沈祖牟,号帚斋,为清末沈葆桢后人,多藏书。所称抱山堂《三山志》抄本,得于林氏平治楼。林氏曾预民国初《福建通志》(陈衍主纂)之役,是本乃此时访抄于江南北者。云“惜未得精抄旧本躬校一过”,是彼已知此本疏陋不精矣。今原抄本终为省图书馆收藏,且上报列为《全国善本书目》之一。笔者曾取以勘校,发现讹脱极多。但沈氏此文,述及明万历刻本曾为清道光间学者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所藏,且疑此本转为杨浚(字雪沧)所收藏。足证明刻本至清末尚见于闽中藏书家之手,而清初朱彝尊“无有”及“三山士夫未著录”之断语不实。今列为《全国善本三山志》之首的华东师大《明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三山志》,疑是万历刻本的校补重刊本。
②按:陈寿祺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倘为彼生前购藏之书,何有“八元”书价,疑是清末民国时,他人转售所注者。
◎后记
宋淳熙《三山志》以其周详精确、足资徵信的内容,历八百二十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且仍然见重于当代,可证其质量的生命力。现在全国完整保存的古善志中,其成书早于《三山志》者,也只有一部《吴郡志》。而省内晚出的宋志,仅存宝祐《仙溪志》和开庆《临汀志》,但都已非完帙了。
本志作者梁克家,当时以状元出身的右丞相来知福州,陈傅良以名儒、太学官来任州通判,二人皆负时望,协力主持修志,参与者尚有多人。淳熙九年书成,为四十卷(宋末学者陈振孙则称为“《长乐志》四十卷”)。越六十六年,州学教授朱貔孙续补淳熙以后的“科名”两卷。据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考据云:“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续入。”又云:“考目录,本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改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卷者,又非貔孙之旧矣。”又云:“知府题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间有阑入淳祐中事者,皆后人随时儳入也。”元代所撰《宋史》于《艺文志·地理类》尚称“《长乐志》四十卷”,可见今所称四十二卷本,乃元以后出现。现在,志中“科名”更下延至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说明原志成书之后七十年间,不断有人穿插增续其内容。估计原志成书后,当有刻本,宋末至元朝尚可能重新刊刻,今皆无考。
《三山志》搜罗资料广博丰赡。诚如梁《序》所云:“讨寻断简,援据公牍,采诸父老所传,得之里闾所记。上穷千载建创之始,中阅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今日之所闻见。”该志凡收入正文的内容,必定随以夹注,引据资料,说明出处。有的出处,现在尚有典籍可稽者,如《周礼》、《史记》等。还有数十种已佚文献仅藉此志得以知传,诸如唐代之林谞《闽中记》、元和《球场山亭记》、林嵩《重修子城记》、陈傅《瓯冶遗事》等。此外更有难以计数的诏敕、札牒、状奏、文移、碑铭、诗文之类。举证精核,不惮繁赜。其功用不仅在于保存乡邦文献,还将永远具备历史研究和考古认证的科学价值。
宋淳熙《三山志》原刻版本,元代之后已不见著录,全赖明代人写本的流传而得以保存。清至近代省内外出于多手的抄本纷见迭出,多源于明代分流于闽中和江浙等地的故家藏本。其中抄工精谨,经名家考订,传藏有据,可以踪迹到宋代原刻面目者,已极珍罕。现存明万历和崇祯的重刊本,源于嘉靖马森家藏抄本,是经林材、谢肇淛、徐{火勃}等人共同考订过的,闽中后世各种抄本皆由此而传。清《四库全书》抄本,源于“两淮马裕家藏本”,是经馆阁文臣删补过的。清康熙间朱彝尊从昆山徐家借到武进(今常州市)庄氏原藏本,得以抄录,携归秀水(今嘉兴市),于是流传于浙江。清道光间湖州程氏又携所抄本到苏州用刘家所藏明人写本对勘。湖州密迩嘉兴,其间或有渊源。今所见江浙传本存在的疑缺处多相似,而闽中传本的疑缺处则多迥异于江浙本,往往此有彼无,此无彼有,今以远源于异地的抄本汇校缺失,择善而从,将大有利于恢复原作的真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