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近者尚如此,又何意于数百载之上更有鲁壁藏经、汲冢断简者哉?
一日,谢在杭水部、王永启武曹持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过道山相示。③余喜而作曰:“事核而词确,彰往昭来,于是乎在。”遂谋以授诸梓,顾山中菑畲,安获所羡,以觅梨枣?会有郡乘之役,悉公家庖廪之继,可数十金,又节缩裘饪以益之。
甫杀青,客有向余笑曰:“刍狗既夷,蝌蚪是问。子亦乖于时、违于好矣。”余曰:“否,否!昔仲尼学郯子而慨失官,志二代而伤杞、宋。盖传闻罕据,则徵信无从。此所以文献缺而夏、殷之礼亡,方策存而文、武之政举耳。闽为东南大藩,而晋安襟带列郡。长空淡淡,万古消沉,间尝眺越王之故墟,溯螺女之远涘,俯榕城之万荫,挹瓯冶之一泓。而台上鹧鸪,望中烟雨,欲问其事,而故老皆无在者。今幸睹是编,霸图若绘,国纪如星。远而历朝之兴废,毂转波洄;迩而四郭之周遭,陵虚邑改。辨方启宇,则严太守之茂烈犹存;尊主庇民,则蔡忠惠之流芳未泯。地灵人杰,户诵家弦。此在邦域之中与天壤共敝者也。輓近以来,匪先民是程,歇马逢人,孰寻故事?即聚国族而生于斯者,询以数世枌榆,百年桑梓,流风善政,遗俗故家,率伥伥然莫之能省。呜呼!以今天下多类此,叔子之《志》不益荒落哉?”客唯唯而退。
用是,与同修郡乘谢在杭、王永启、朱君聘、邓汝实、徐兴公、王粹夫诸君子,④兼搜互订,聿观厥成,俾千古此都之鉴,不当吾世而失之。若元致和《志》,计后是《志》百余年,而茫然无所考,倘亦有藏之名山者乎?则愿以俟他日。
万历癸丑长至日晋安九龙山人林材谨任甫书于在我轩中⑤。
“注”
①此为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据当时福州已故户部尚书马森家藏抄本,由纂修万历壬子《福州府志》之林材、王宇、谢肇淛等七人校订重刊后所作之《序》。成为迄今流传于闽中的各种《三山志》抄本的依据。而自明以前流藏于江、浙的抄本,以迄清《四库全书》等本,皆不收此《序》,抑或未知有此刊本。
②元致和元年(戊辰,1328年),修成《三山续志》,至明万历修志时,已不可见。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林庭{木昂}纂修《福州府志》,至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林燫、潘颐龙再纂《福州府志》。
③谢肇淛(字在杭),当时任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奉命治河,故称“水部”。王宇(字永启),时任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故称“武曹”。明嘉靖间,闽县人马森为户部尚书,卒于万历八年,谥恭敏。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修《府志》时,设志局于乌石山(亦名道山)。
④朱国珍(字君聘)、邓原芳(字汝实),时为府学庠生。徐{火勃}(字兴公)、王毓德(字粹夫),皆当时与修万历壬子《福州府志》的成员。徐、王为布衣名士,王毓德,曾继成其父王应山《闽都记》、《闽大记》等著作。
⑤林材,字谨任,闽县人。与父堪、子弘衍,皆以诗文名,当时官工科给事中,与林烃并任万历壬子《福州府志》总纂。但崇抄、赐书楼本、抱山堂本皆有此序,而无此题款,惟近人郑氏抄本中有之,或亦有据,姑录于此。今《全国善本书目》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按:崇祯十一年距万历刊《三山志》时,仅差二十三年,是否即弘衍家藏之万历本,或崇祯时又重刊,容后查考。今只得其抄本,以供参校。
◎明万历重刻淳熙《三山志》后跋①
宋《三山志》四十二卷。林都谏先生捐赀授梓,②阅岁告成。数百年不绝如线,一旦翻摹,传之来祀,甚盛心也。又恐秘之家塾,传勿能广,乃徙置法海禅寺,令主僧守之,以便好事者印行。昔白乐天以生平所著散布东林、香山、善圣、南禅诸寺,与僧为约:“不出寺门,不借外客”。以丛林中善保守也。今都谏既置版于寺,且能公诸人,其视白公,广狭又何如哉?
万历癸丑腊月,徐{火勃}题
“注”
①此《跋》见于崇祯十一年刊本之抄本。
②“林都谏”,即前序作者、官给事中(谏官)之林材。
◎《潜研堂集》跋《三山志》
梁克家《三山志》四十卷,《宋史·艺文志》谓之《长乐志》,其实一书也。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孙续入。考《目录》,本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更旧《志》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者,又非貔孙之旧矣。①《志》成于淳熙九年五月,而“知府题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中有阑入淳祐中事者,皆后人随时搀入也。《宋史》本传于乾道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宁〕府之后,②即云“淳熙八年,起知福州。”据《志》:克家于“六年三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知福州。”则《传》称“八年”者误。《志》又书:“八年五月,复观文殿学士”,此即《史》所载“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事。是时,克家莅任已满二年,故有“再任”之旨,因复其职名。《史》误以再任之年为初任之年,则甫经到任,不当云“再任”矣。且克家于罢相时,已“除观文殿大学士”。越数年,“起知福州”,止带“资政殿大学士”;又二年,始“复观文殿学士”,仍无“大”字。③则知建康〔宁〕以后,④必有落职奉祠之事,而《传》皆缺之。世人读《宋史》者,多病其繁芜,予独病其缺略。缺略之患,甚于繁芜,即有范蔚宗、欧阳永叔其人,繁者可省,缺者不能补也。因读此《志》,为之喟然。嘉定钱大昕。⑤
“注”
①本志卷三十一,底本、崇抄皆弁有朱貔孙短序,备道续增二卷原由。库本删去朱氏短序,且于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首皆署作“梁克家撰”,非是。今附《宋史·朱貔孙传》,供读者参阅。
②④钱氏文据《宋史·梁克家传》,皆照录“知建康”之误。据《宋史·孝宗纪》及《宰辅表》所载,当是“知建宁府”。
③按:《宋史·孝宗纪》载:“淳熙二年春正月癸巳,前宰相梁克家、曾怀,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观文殿学士,怀降为观文殿学士。”据此,则克家于乾道间罢相、出知建宁府时,原为“观文殿大学士”。至淳熙二年正月已落职。据本《志》至淳熙六年,复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至八年,才又“复观文殿学士”,无“大”字,其间起落尚有不明者。
⑤钱大昕,字晓征,清嘉定人。精研经史,富著作,《潜研堂诗文集》为其所著之一种,此《跋》收入其中,曾题其所见《三山志》抄本之后,不明作于何年。清光绪间,郭柏苍于所著《竹间十日话》,自称所藏有谢在杭《小草斋抄本》之《三山志》,徐兴公校对,在杭、兴公均有印记,中有嘉定钱大昕《跋》。惟不知钱氏始跋于何本,今闽中各抄本多收此《跋》,崇抄亦有之。
◎《宋史·朱貔孙传》
(卷四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
朱貔孙,字兴甫,浮梁人。淳祐四年进士,授临江军学教授。丞相史嵩之闻貔孙名,欲致之馆下,以禄未及亲辞。丧父,服除,授福州学教授,差充江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制置使王埜、丘岳、马光祖、赵与陋皆荐之。丁大全在台,势焰薰灼。天久阴雨,貔孙贻书政府,言回积阴之道,去奸邪,罢手实,蠲米税。奸邪,指大全也。丞相董槐得书嘉叹。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
宦者董宋臣宠幸用事,貔孙发策试胄子,极论宦寺专权之患,宋臣讽言者论罢之。光祖辟添差江东安抚司机宜文字,擢史馆校勘。时大全执政,使其党许以骤用,貔孙力拒之,且谒告归省,迁太学博士,属帝亲擢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首疏论大全权奸误国之罪,倡言学校六士之冤。又以翕聚人才,凝固人心,精择人言;增禁旅以壮帝畿,择良守以牧内郡,选全才以守江面,严舟师以防海道,因地募兵以应突至之敌,并力合势以援必守之地。时有建议迁都四明者,貔孙亟上疏言:“銮舆若动,则三边之将士瓦解,而四方之盗贼蜂起,必不可。”遂止。貔孙在讲筵,言及宋臣挠政事,忤旨。迁大理少卿,又迁司农少卿兼太子右谕德,诏许乘马赴讲。貔孙谕导得体,衍说经义,有关于君道者,必委曲敷畅,阴寓警戒,太子每为之改容。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