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孔伯先生已是六十岁的老人,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并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她管理。他除了考古学之外,什么也不关心,这是一种嗜好,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帮助老人相信自己仍然活着的一种癖好。小外甥孙女的教育,他完全听之任之。他的年轻妻子沉湎在帝政时期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很少关心费利西泰,所以费利西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长成个假小子。她陪伴德·福孔伯先生呆在书房里,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于是对生活有了书本知识,头脑一点也不简单,但仍保持着童贞。她的智慧在乱七八糟的科学知识中漂游,心灵还是纯洁的。她酷爱读书,记忆力又好,学识惊人的广博。她十八岁的时候就有了今天青年作家在写作之前应当具备的知识。增广见闻的读物比教会办的女子寄宿学校里的生活更能克制她的情欲,因为在女子寄宿学校里,少女们胡思乱想得更加起劲。她那颗装满了未经消化和整理的知识的脑袋驾驭了她那颗童心。如果说德·图希小姐的身价在南特有人怀疑的活,她那些异端邪说则叫哲学家或善于观察的人也感到惊讶,不过她的肉体却保持着贞洁而不受影响。

①歇勒修道院创建于七世纪,由王族的公主们领导。一七九二年十月一日奉命关闭。

②皮特(1759—1806),英国政治家,拿破仑的敌手。科布尔(1731—1815),奥地利陆军元帅。这两人在巴尔扎克笔下常作为保王党的代名词。

③热月九日事变指一七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温和派推翻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激进派政权,结束恐怖政策。

相反,因并未导致果:费利西泰没有丝毫学坏的倾向,一切都在脑子里想,并不付诸行动;她使福孔伯老人着魔,帮助他从事考古研究;她为老人代笔写了三部着作,而老人却以为这三部着作是自己写的,因为他对孩子父亲般的疼爱使他在精神方面也一样糊里糊涂。这样繁重的写作任务对少女的发育成长是不利的,结果她病倒了,烦躁不安,象是要生肺炎的样子。医生嘱咐她骑骑马,参加参加社交娱乐活动。于是德·图希小姐变成了一位骑马的能手,一、两个月内就恢复了健康。

十八岁那年,她在社交界开始抛头露面,在社交场合,她的才貌是如此出众,南特没有一个人不称她为美丽的德·图希小姐。但她对别人的爱慕无动于衷,她参加社交活动是出于那种女子人人都有的感情,不管她的优越感多么强。她的舅妈和表姐妹们①嘲笑她写书,挖苦她同别人疏远,说她是因为不会讨人喜欢,她心里颇为不快,所以要想是出轻盈妩媚的样子,总之要象个女人。费利西泰指望别人的想法会有所改变,指望有与她高超的智力和广博的知识相当的人来追求她。她听到那些无聊的谈话和献殷勤的蠢话感到厌恶,军人们的傲气更使她反感,当时军人是不可一世的。自然喽,她没有想到学习消遣的技艺。那些一肚皮稻草的少女一面唱着抒情歌曲,一面弹着钢琴,做出讨人喜欢的样子。她自问这方面不及她们,便决心做音乐家。她回家之后,深居简出,在本城最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指导下,专心学起音乐来。她有的是钱,为了提高音乐水平,她把斯泰贝尔特②请来了,全城大为惊讶。至今城里还有人谈起她这种王爷作风哩。这位音乐大师来小住一趟,她花了一万二千法郎。从此,她便成了音乐行家。后来她在巴黎又学了和声与对位,还为两部歌剧谱过音乐。歌剧获得空前未有的成功,但观众从来不知道作曲家是谁。因为人们公开说,这两个歌剧是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孔蒂写的。这事与她的情史有关,留待下文分解。

①这里应指福孔伯先生的年轻妻子及其女儿们,按辈费利西泰当称舅奶奶和表姨。可是巴尔扎克却用舅妈和表姐妹两词来表述费利西泰与她们的关系。巴尔扎克作品中,常出现此类矛盾。

②斯泰贝尔特(1765—1823),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