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子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是这样两间屋。一层是家长住的,二层过去给孩子们住。来客住顶层的房间,仆人住厨房和马厩上面的房间。屋顶是尖的,犄角上都包了铅皮,朝庭院的一面和朝花园的一面,各开了一扇漂亮的三角尖顶窗户,高度与屋脊几乎不相上下,窗座小巧精细,上面的雕饰已被空气中含盐的水汽所腐蚀。这两个窗户各有四根石头的十字横档,三角形窗楣顶上还吱吱嘎嘎转着贵族人家才有的风标。

这座建筑有个部分风格古朴,不可多得,在考古家的眼里也未必没有价值,我们可不要遗漏了。那面没有一扇窗户的高耸的山墙拐角上有个小塔楼,塔楼里有螺旋楼梯。走下楼梯,过一座尖拱小门,直通宅子和院墙之间的一块铺沙的场地。马厩紧挨院墙。另有一个五角形的小塔楼,靠花园一侧,与这小塔楼遥遥相望。五角塔楼顶端呈半穹窿形,是个小钟楼,而它的姐妹建筑则是个尖顶哨亭。瞧,可爱的建筑师们多么善于在对称之中求变化啊!两座塔楼只有二楼有石头天桥相通,天桥建在一些人面船头形状的支架上。桥上装有栏杆,做工极为精细雅致。山墙只有一根长方形的十字横档支撑,顶上吊着个石头花饰,就象教堂大门正面圣者塑像头上的顶盖一样。两座小塔楼各有一扇小巧的尖顶拱门通往天桥。十三世纪的建筑师就是这样利用墙头的,而现代房屋的山墙却光秃秃的毫无生气。有个女子清晨在这天桥上散步,高踞于盖朗德之上,临空眺望被阳光照得金光闪闪的黄沙和波光粼粼的海面,你看见了吗?两座似有垂直槽纹的小塔楼,屹立在顶端雕着花饰的山墙两隅,一座急速地收成圆顶,象个燕子窝;另一座上面漂亮的尖顶拱门的拱腹里饰着持剑的手。这样的山墙你难道不欣赏吗?

盖尼克宅第的另一座山墙与邻宅相连。那时建筑师悉心追求和谐,在朝庭院一面的小塔楼上也体现了出来。这种小塔楼类似那种有螺旋楼梯——这是过去一种楼梯的名称——的塔楼。小塔楼用来沟通厨房和餐厅,但只有两层,再上面是个圆顶的小凉亭,亭里立着一尊圣卡利斯特①的塑像。

在这座如此古老的院墙里,后花园就显得豪华了。这花园面积约半个阿尔邦②,院墙边长满果木。园内划成一方方菜圃,一位叫加斯兰的专司刷马的男仆在菜圃周围种上了果树,果树剪修成纺锤的形状。花园的尽头有个圆顶藤架,藤架下面有一张长凳。花园当中有个日晷仪。小径铺了沙石。宅子朝花园的一面没有小塔楼与山墙上的塔楼相呼应,但有一根自下而上扭成螺纹的小柱子弥补了这一缺陷。这根柱子当年大概是升家族旗帜用的,因为柱子底下有个生了锈的铁插座,周围稀稀拉拉长着青草。这个细节与雕饰的残迹情调一致,证明这座宅子是威尼斯建筑家设计的。这根漂亮的旗杆就象是十三世纪的纤巧风格、骑士风度、威尼斯气派的标志。如果对此还有怀疑,那么看看花饰的特点,怀疑即可消除。杜·盖尼克宅第上的草花图案是四片叶子,而不是三片叶子。这一区别说明,由于与东方贸易,威尼斯流派颇受影响,不很地道的摩尔风格的东方建筑师对天主教的伟大思想漠不关心,所以草花是四片叶子,而基督教建筑师却要忠于三位一体。在这方面,威尼斯人的想象力是与信仰相悖的。如果说这座住宅超出了你的想象,你也许会想,为什么现代不能重新再现这些艺术奇迹。今天,为了拓宽街道,华丽的府第被出卖,被拆毁。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保存得住祖上的产业,住在里面就象住旅馆的过客一般。可是在过去,人们建造一所住宅,就是为家庭奠定永久的基业,至少人们是这样想的。所以,公馆府第才造得那么讲究。对自己的信念同对上帝的信念一样,会产生奇迹。

①圣卡利斯特,可能是指圣卡利格斯特,二一七至二二二年任教皇。

②阿尔邦,法国古面积单位,半个阿尔邦相当于二十公亩左右。

至于楼上的布置和陈设,根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