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戒中妄语戒、括有大妄小恶口两舌绮语。如下分列可见。戒名唯标妄语、而兼摄恶口两舌绮语者。如前宗体篇、戒法、归戒仪轨、五戒、料简杂相中委明
妄中分为二项:
一明大妄
二示四过
第一项明大妄
○资持云“妄语名通、加大简小、唯局称圣。”见事钞记卷十八
明大妄中分为二支:
一犯相
二不犯
第一支犯相
犯相吩为二类:
一列缘
二随释
第一类列缘
列缘中分为二端:
一正明犯缘
二别示阙缘
第一端正明犯缘
○事钞云“具九缘。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已证、八言章了、九前人解。”资持释云“缘中、初后属所对、中七属能犯。七中、前四是心、后三属口。言境虚者实无所知也。过人法者无漏圣道、出过凡法故。”见事钞记卷十八行宗云“初后是境、二五并心、余皆妄法。”见戒疏记卷七
第二端别示阙缘
○戒疏云“若阙初缘。小漫三句。正克四句。异境来替、相同前戒。”行宗释云“初缘。不明大漫。若对杌木合有三句、即杌作人想杌作非人想杌作畜想。”
如同前戒者即同杀戒。今据疏记之文、列表如下。
大漫三句杌作人想——中罪向人说方便罪
杌作非想
杌作畜想——下罪向非畜说方便罪
小漫三句非人作人想——中罪向人说方便罪。此约误言。若错者、异趣非畜亦结上罪。
畜生作人想——同
杌作人想——同
克心四句王作张想——上罪行宗云、大妄不开克心。
非人作张想——中罪向人说方便罪。此约误言。若错者、异趣非畜亦结上罪。
畜生作张想——同
杌作张想——同
错误之义。见前持犯总义、别简性重、第二节错误中委明。
○○戒疏续云“阙第二缘。漫心想转有三。克心转想有四、加王人想故。漫心辨疑有六。克心辨疑有十、双阙二缘有四十。作句并如上可解也。”行宗释云“二中、前明转想。漫心三句即约小漫。一人作非人想二作畜生想三作杌木想。克心四句加张作王想。次明疑心。漫心有六者亦约小漫、直疑有三一非人疑二畜生疑三杌木疑、互疑亦三一为非为畜二为非为杌三为畜为杌。克心十句及下双阙并同前戒。”
阙第二缘中、若列图表、准前杀戒可知。今不复出。
○○戒疏续云“阙第三缘境虚。今谓实者全无罪。”
○○戒疏续云“阙第四缘知己虚。即增慢者无罪。”
增慢于下不犯中委释。
○○戒疏续云“阙第五缘有诳心。今不作究竟意、戏故下罪。”
○○戒疏续云“阙第六缘说过人法。今说人法。如多论云。自言持戒清净、淫欲不起。不诵四含不坐禅、而言我诵我是。并中罪。”行宗释云“说人法者据是小妄、但虚称功行即大妄阙缘、故结中罪。”
○○戒疏续云“阙第七缘自言已证。今不言自证。或有功德、叹三宝故。或得下罪、我师是故。或得中罪、虚说他得、以谋名利邪命活故。”行宗释云“初示阙义。或下明阙相。叹三宝者即说僧宝、通圣贤故。称师下罪者但虚称美、不为利故、必谋名利同下犯中罪。”
○○戒疏续云“阙第八缘。言不辨了、轻中罪。”
○○戒疏续云“阙第九缘。前人不闻或不了、但中罪耳。”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七
第二类随释
○事钞云“四分十诵多论云。从得不净观已上、至四果来。若云我得、皆犯重。若现身相、前人不、同重。疑则中罪。”资持释云“前引犯相。然律论所明圣法多种、文中举要总而收之。自外凡已去、彻至极果、所修观行皆名圣法。即五停心总别相念四禅四空等、例是凡法、并通圣门、故同一犯。三十七品四向四果、即是圣法。或现下简互造。上是正业、出口成犯、不约他疑。此由身造、业相不显、故约前人疑信两判。”
○○事钞续云“又四分云。天龙鬼神来供养我等、亦同犯重。”资持释云“戒疏。问、天龙来供、凡尚感发、有何罪故乃入圣中。答、相与圣通故齐一重、又过常人之所有故。”
○○事钞续云“又云、欲向此说乃向彼说、一切皆重。”资持释云“错互此戒不开。若就所称之法、误错则开、如下欲说此而错说彼是也。”
○○事钞续云“摩得伽云、自称是佛、天人师等、中罪。”资持释云“如彼论解。称佛犯中罪有二义。一、世间一佛、更无第二故。二、具足相好异于世人、无人信受故。今时即佛、便谓已是、不复进求、准同此犯。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此指理同、须知事异。如冰即水、冰岂成流。似矿即金、矿无金用。岂得僭同上圣、惑彼下愚、恣懒慢以谓无修、作鄙秽而言妙用。若此即佛、何止汝徒、经说遮那遍一切处、则山河大地全法王身、软动翾飞皆如来藏。此盖都迷阶渐、一混圣凡。灭法坏人莫甚于此、自非达者谁复鉴哉。”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八
第二支不犯
○事钞云“不犯中。律云、若戏笑、若疾疾说、屏处独说、欲说此而错说彼皆不犯重。而犯下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见事钞记卷十八
○戒本云“除增上慢。”见含注戒本卷上戒疏释云“除增上慢者无漏正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然于增上之法、未得谓得、名之为慢。十诵云。久在山林、不睹妙色、暂伏烦恼、自谓永无、故生慢告。后近城傍、见色起染、知己是凡。更加精进、果罗汉。佛言犯下罪。”行宗释疏云“初正释中。初释增上、即目圣道。然下释慢、谓不进求。二引缘。妙即好也。境虚心实、但乖言议、故得下罪。若据本律、则不结罪。”见戒疏记卷七
第二项示四过
示四过中分为四支:
一小妄语
二恶口
三两舌
四绮语
已下所列四过、皆结下罪。
第一支小妄语
○资持云“小者对大为言。但离圣法已外、一切皆归此摄。大局小通、寻之可解。”
○事钞云“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不思反流之始、但愿毕世之终。安生为要、当死定非排业。良可悲夫。加以犯无定境、起必依心。但使违内想心、不论外缘虚实一切皆犯。”资持释云“初叙数犯以兴叹有二、上句牒示。良下释所以、上二句明惑重。六识构造为能熏、藏识含受即所熏。识中之种故名识种。故下二句明起业。尘境即见闻等、虚构事无稽实即是妄语。不下二句明迷苦。上句谓不念生死、下句明悠悠度世。以下三句伤叹。上句蹑上虚度、下句示后苦报。安生犹言居世也。纵妄守愚自以为要、临终神昧任业牵生、故云当死等。当将也、排遣也。对治智胜、业则可排。对治有二、一者事行抑制则能伏业、二者理观明照则能灭业。以人之将死、善恶相现、恶强善弱神随业往、况无少善岂能排之。二明心境以劝修、上二句标定。下二句配释。但使等者释上次句、不论等者释上初句。律云、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是中见想闻想触想知想、彼便言我不见不闻不触不知、知而妄语者犯。若论妄语、境虚成犯、于义易知。今此境实、违想亦犯。教唯约心、制急可见。虚实俱犯故言一切。”
○事钞云“四分、不犯中、但称想说故不犯。文如注戒本中。”资持释云“指注戒者彼云、不见言不见、乃至知言知等。今云称想在言虽略、无不摄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二
第二支恶口
○事钞云“智论。一人生国中、皆共作因缘。谓内法与外法为因缘。如恶口业故、地生荆棘等。不作上诸恶者、地则平正。如弥勒佛时、人行十善、地多珍宝。”资持释云“内法是业即善不善、外法是报即所依器界、报由业感故云与也。引此文者、意彰恶口过重、感报不净。令自勉也。”
○○事钞续云“律云。佛言。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便自热恼。乃至畜生闻毁惭愧、况于人也。”资持释云“束彼广文故云乃至。彼具云。刹尸罗国婆罗门有牛、与一长者牛斗力、共驾百车、赌金千两。婆罗门于众前作毁呰云、一角可牵。时牛惭愧、不肯出力、遂即输金。乃至牛语婆罗门言、汝于众前毁呰故尔。又讼主倍赌二千两、当于众前赞言端正好角。主依牛语、乃得胜彼。多论云、劫初未有三恶道众生、尽从人天中堕、以宿习近是以能语。”
○事钞云“不犯中。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友故说。上皆内无嫌恨、慈济故示恶语。或因语次失口、或误说等。皆不犯。”资持释云、“前五皆据师友匠成、语虽粗恶、内无嗔怒、故在开位、如注显之。疏云、片涉讥嫌即是正犯。然嗔心难状、非智莫晓。弥须审悉、不可自欺。初言相利即泛尔同学、异下亲友。四云教授谓直示时事、异上说法说律也。余约掉散遗失。失口谓心知语失、异下忘误。”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二
第三支两舌
○资持云“两即所说之境、舌乃成言之具。疏云、此本翻译颇是质陋、现翻为离间语斯为得矣。”
○事钞云“律云、两舌者彼此斗乱令他破也。”
○事钞云“律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等。”资持释云“世有滥浊之人、反为众首。俗愚无识、妄相亲厚。护法利他、故破无犯恶伴。同之。”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二
第四支绮语
○资持云“言绮语者。古德释云、如世锦绮交错成文。或云绮侧语、言乖道理故名绮侧。亦名无义语。”
○事钞云“成论。语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或虽是时、以随衰恼、无利益故。虽复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皆名绮语。”资持释云“成论实语、次第三相、俱有过故。非时者语不合宜、即名不义。衰恼谓令他不乐。无本谓师心也。”
○事钞云“不犯者、若小语错误等一切不犯。”资持释云“失口非意、如常所开。”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二
上来持犯别相中第一章性罪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