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简性重中分为五节:一克漫,二错误,三身口互造,四教遣,五重犯戒

第一节克漫

○戒疏云“言其克者、本情专唯在一境。若言漫者、通涉无准。”行宗释云“克唯有一、漫通大小。克即训定、漫犹遍也。”见戒疏记卷五资持云“克谓情专一境、漫谓心涉多缘。漫复有二。一者大漫、如本标心遍通三趣、俱是所期、随作成犯。者小漫、但该人道、不兼非畜。”见事钞记卷二十七

克漫中分为三项:淫,盗杀,妄

第一项淫

○戒疏云“约淫为言。犯无克心、同成极重。何以明之。但有染心将欲成犯、初期在此而后会彼。或男女境乱张王者别、或人畜趣乖境心双转、但使境交无非大重。”行宗释云“初判犯。何下二释成。初句征。但下释有二、初四句通示染心将欲即起方便、期此会彼即至果本。或下别显。余人非畜为境转想疑名心转、或境心俱转。”见戒疏记卷五

第二项盗杀

○戒疏云“盗杀克心相当、方成重罪。心境俱违、吉方便。”行宗释云“盗杀中略示克心。以克有重轻、漫唯通犯。但明克异、漫则可知。”见戒疏记卷五资持云“盗杀二戒。大漫则随境成犯。小漫则异趣非犯。克定一人、三趣非犯。”见事钞记卷二十七

克定一人三趣非犯干、盗戒可尔。杀戒张去王来、缘王张解、误亦成重。如下节。

第三项妄

○戒疏云“若三趣齐现、内知历然、犯无克心、通境随犯。三趣不现、随克随犯。”行宗释云“妄语论克、不同杀盗。但有多境则不成克。单对一境方成克义、如本期人、畜现非犯。”见戒疏记卷五

据上克漫别配四戒文义、并参用下节列表如下。大漫标心遍通三趣、小漫且约唯期人趣、克心且约唯期张人或张人某物。下节列表亦尔。

淫:不论克漫——三趣——通犯

盗:大漫——三趣物——通犯小漫人物——犯,非或畜物——非犯,克心张人某物——犯,张人他物,王人等物——非犯

杀:大漫——三趣——通犯,小漫人趣——犯,非或畜趣——非犯,克心人趣错——非犯,误——犯通人趣结犯不论张王,非或畜趣——非犯

妄:大漫——三趣——通犯,小漫三趣俱现或二趣现——通犯与大漫同,仅一趣现人趣——犯,非或畜趣——非犯,克心——同上小漫

统观已上四戒、于大漫小漫克心三义、唯有盗戒最为完备。淫戒一概不论。妄戒克心、与小漫全同。又小漫中三趣俱现通境随犯、与大漫同。杀戒于克心中人趣误者亦通结犯、与小漫同。下节错误二义别配四戒表例此可知。

第二节错误

○戒疏云“夫立错误义者、并是不当本心之谓也。错就现缘境差为义。误就不现缘境差、心谬忘为义。所以然者。现缘二境相别显然、及至造趣事容舛错、即名众境交涉为错。若论误者、心通前后不可双缘、如前心谓此后心谓彼、心想谬忘故谓之误。”行宗释云“初通示。错下二别释、初略分。所下委释、初释错义。若下释误义。准文显相、不出境心论境有二、一现不现别、二多与少别。心亦有二、一忙乱迷谬、二临机前后。如是寻之、不更繁释。”见戒疏记卷五

错误中分为四项:一淫,二盗,三杀,四妄

第一项淫

○戒疏云“初之一戒、无论错误。患起内心、通皆障道。但是正道、不问迷误。或此彼男女非畜诸境、缘此谓彼、误亦犯重。境虽交涉、错亦犯重。”行宗释云“初示不立。但下显犯二、初明误犯。境下明错犯。”见戒疏记卷五

第二项盗

○戒疏云“语盗而言。漫心无寄、三趣有物缘欲盗夺。及至往趣、纵境差舛心有迷忘、皆称欲心、错误齐重。”行宗释云“初约三趣二、初明大漫。不论错误、三趣随犯。”

○○戒疏续云“若先克定要取人物、不盗余趣。及往盗时、境交想转、虽举离处不成罪摄。不称本心。犹属本主、以于此物元无盗心。心境既非、何过之有、故错与误俱不名犯。后知错误、即应还主。不还起盗、后方成重。”行宗释云“二明小漫中有二、初示起心。及下二明造境三、初判非犯。境交是错、想转即误。若得人物犯重无疑、若非畜物则开无犯。不称下次释所以、初句示心非。言不称者本期在人故。犹下三句明境非。属本主者犹是非畜物故。心等四句双结。后下三明后犯。前开离处、后知起盗则非所开。非畜中罪下罪、望盗云重。”

○○戒疏续云“二对人趣辨错误者、俱亦非犯。如欲盗张、忽得王物。既非所期即是境差。物非本物又是想差。据此为异、境不称心。后物无心、心不当境。故错与误并同不犯。”行宗释云“二对人趣中三、初标示。如下次显相又二、初示心境俱差。据下二明开犯所以、初二句蹑上境差。据此为异者本期张人故。境不称者得王物故。次二句蹑上想差。故下三结示。”

○○戒疏续云“三对同主辨错误者、俱非犯也。故善生云、盗金得银、还置本处、不得盗罪。如律、男想盗女物者犯。据漫心也。”行宗释云“三对同主中三、初通标。故下引示。得银许还、则知离处不即成犯。知银不还、后心自结。如下点异。律文结重、似不开误、故须引决与上无违。据漫心者谓小漫也。”

○行宗云“前之三门。初是漫心兼含大小、后二克心别开自他。又前对异趣、二对异人、三约异物。”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五

第三项杀

○戒疏云“论杀戒者。漫无所寄、三趣同害。及至行事、不称初期、虽有少乖、不防本不害意、故使错误同成一重。若论克局、但是一缘。造趣行害、相应成重。若非本期、则非杀境。及往加害、境则交涉或以迷忘、非畜虽死、不称本期、又无杀心、错误不犯。”行宗释云“初明三趣中二、前明大漫。同上无开。若论下次明小漫。而云克者对大为言。文中二、初明本趣成犯。若非下二明异趣俱开、初示乖期。及下明开犯。交涉是错、迷忘即误。”

○○戒疏续云“二就人趣以论错误。如克心害张、不欲害王。现境历然、心缘亦别。及以杀具害张之时、而彼王人忽然与我刀轮相应、王命虽断、由非心故、错则不犯。若论其误、张去王来、缘王张解、加害者犯。若望后王、虽非本期、以心不了、缘此谓彼、既人想不差、杀缘具故、虽误犯重。如上方便已为分别。”行宗释云“二就人趣中二、初总标。如下二别释又二、前释开错为三、初明标心。现下明对境。张王并现故云历然。期意在张故云心别。及下示错相。若论下次释误犯为三、初文断犯。若下释犯所以。如下指广。即境差方便中。”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五

即境差方便中者。见本篇前阙缘不成章、显相中、第四境差文。

第四项妄

○戒疏云“论妄语业、异趣通辨。错犯、误非。漫心无简、错误随犯。”行宗释云“初明三趣二、初明小漫。本欲诳人、非畜境交、错亦随犯。前后互差、境想开迷、故误非犯。下二句明大漫。”

○○戒疏续云“二对人趣、错误俱犯。由诈显道德谋诳在人、表圣招利境损义一、但使言竟、错误同重”行宗释云“二对人趣中。亦即小漫。准知大妄不开克心。”

○○戒疏续云“三就所称凡圣二法。心欲说圣、口错称凡。既非圣法、前无所损、故错非重。若就圣法明于错误。如善见云、错说三四禅皆同一重。”行宗释云“三约所称法中二、初总标。心下是释又二、初约凡圣互论。文唯明错、误亦就开。若下二单就圣法以辨。心虽错误、说圣不殊、故无差降。”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五

已上错误别配四戒大科附录于下、以备对阅。

盗:初约三趣——初明大漫,二明小漫,二对人趣(克心),三对同主(克心)

杀:初明三趣——初明大漫,二明小漫,二就人趣(克心)

妄:初明三趣——初明小漫,二明大漫,二对人趣(克心),三约所称法

据上错误别配四戒文义、并参用前节文、列表如下。

淫:不论克漫——不论错误——三趣——通犯

盗:大漫——不论错误——三趣物——通犯,小漫错——非或畜物——非犯,误——非或畜物——非犯,克心错——王人等物,张人他物——非犯,误——王人等物,张人他物——非犯

杀:大漫——不论错误——三趣——通犯,小漫错——非或畜趣——非犯,误——非或畜趣——非犯,克心错——王人等——非犯,误——王人等——犯通人趣结犯不论张王

妄:大漫——不论错误——三趣——通犯,小漫错——三趣俱现或二趣现——犯若准前克漫节文、通境随犯,、与大漫同。不待错故。

误:仅一趣现人趣——犯,非或畜趣——非犯,克心——同上小漫若依此节疏文、统论错误、而云在人。实则误唯人趣、错亦通结、与小漫同。

第三节身口互造

身口互造中分为三项:一淫,二杀盗,三妄

第一项淫

○戒疏云“淫戒成犯、事在形交、故唯在身。口非犯意、由无语故。”行宗释云“由无语者非口能成故。律中、教他作淫、他作犯中罪、不作但下罪。”见戒疏记卷五

第二项杀盗

○戒疏云“杀盗二戒。身口互造、两得相成。然身为根本、口为枝条。所以然者。损财害命、身自独成、不待语助、故知身本。口语教死、言了未成、待前命断方得重罪、要由彼身助口成业、故知枝条。”行宗释云“初明不互造二、初立义。上二句明造成通互、容相助故。下二句明结业不互、局本枝故。本即正位、枝谓旁兼。所下二征释所以、初释根本。口下释枝条。”

○○戒疏又云“二明互造二、初出前所计为二、初示宗。多杂等论皆有部所计。所下二出不互所以则有二意、初约业异释。若约能色、身是可见有对、口即不可见有对。若据所造过、身造淫盗杀、口作诳妄。若约所发、业性不混。若取来报、感果不同。事下次约事不竟释、初句立意。言下释成。”

○○戒疏续云“若依本律、成论所通。三业互造、各自成业故彼文云。杀不善业、身亦可造、随以自身杀害众生。口亦可造、或教人死、或以咒杀。心亦可造、有人发心能令他死。故彼论云。如和利经说、外道神仙起一嗔心、杀那罗国。如檀特等诸险难处、皆诸仙人嗔所作。”行宗释云“二正示今宗中为二、初示宗各自成者随约能造、结业成。不同多杂、从所作事、判定身口。故彼下二引示。且明杀业、余可准知。文同之。故下二别示心造论文二节、初引经证。那罗国者具云那罗千陀罗国。如下次举事证。言檀特者即西土山名。经音义云、或言单多罗迦山、此云荫山。此明仙人心业强猛、证上起心即能害故。”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五

第三项妄

○戒疏云“妄语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现、无疑成重。比前互造可以类之。”行宗释云“初明正业。亦下明互造。现相必约前信、故须无疑。”见戒疏记卷五

第四节教遣

教道中分为二项:一教人,二遣人

第一项教人

○戒疏云“先明教人。言淫戒者、自作成重。教人为非、乐染前人、于我无预、不得同犯。”行宗释云“初淫中于我无预言能教人不预其乐也。”

○○戒疏续云“杀盗二戒、过通损益。自作教人、损境畅思、期契相同、彼我同犯。或能教者克所使意、或时节早晚坐立乖契。或互颠狂舍戒、缘阙。但有少差、于此犯法、教者不犯。漫心无寄、随作相应、皆名为犯。”行宗释云“二杀盗中二、初通明犯相。损益者谓损他益。以淫唯适己而非恼他、杀盗两兼故通损益。或能下二别简克漫、初科中。或时等者且列五。时节坐立缘阙此三并约所教、颠狂舍戒则通能所故云互也。问、如教杀坐人、彼立即害、云何非重。答。既云克心、能教应言、见坐可害、立不应害。此则不犯。若不指定、同下漫心。时节早晚亦同此释。此明漫心者即不定早晚等也。”

○○戒疏续云“大妄语者、自说成重。教人称圣、免得上拥彼、于我无润、故不同犯。”行宗释云“三妄语中。问文云教他不犯者。如教他称己、自得名利、岂不犯重。答、此落后遣、非此所明。”已上皆见戒疏记卷五

第二项遣人

○戒疏云“教者利己义疏、遣者向己义亲。何以明之。且如戒中。遣人就己行淫、遣人说己得圣、利乐是我、犯齐究竟。杀盗两戒无有遣义、故非所论。”行宗释云“初分示。何下推释。可解。问、杀盗何以无遣义耶。答。遣人杀己、罪不至果。岂有令他盗取我物。是则淫妄二戒遣重教轻、杀盗两戒有教无遣。”见戒疏记卷五

第五节重犯戒

此节文中重字、有平呼去呼二别、宜细分之。平呼者是犯是、云呼者如四重戒是。

○事钞云“若论重犯、律自明断、随犯多少一一上罪。淫众多重犯、余盗杀妄重犯亦尔”资持释云“重犯有二、一同名之罪谓四重互望、二同种之罪谓四戒各论上通十诵、下局本宗文约四戒各别论重、即明今宗同种之义。”

○○事钞续云“此说别解脱戒、由境缘别、得戒不同。故后犯时、还随别犯。如萨婆多云、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可一时犯一切戒。且如淫戒、女人身上发得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余法界中男女亦尔。今或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污一淫戒。自余诸淫、戒体光洁、无行可违、称本受体。”资持释云“初叙宗意。律仪从境故名别脱、道定从心即是总脱。如下引论委释二、初举文。受是悬拟故可总发、犯是临境故唯别犯。且下二历示、初明总发。文中别举淫支以明、余可例显。淫境约道、女三男二。淫心三毒、三单三复一具。随缘间起、以心历境、故发多戒、如文所列。今下明别犯。”

○○事钞又云“世中有人、犯一淫戒、初乃惶慑。后复思审、谓言失戒、遂即雷同随过皆犯。岂不由愚于教网、自陷流俗。焉知但犯一淫、诸淫并皆不犯。余杀盗等常净俨然。”资持释云“初叙非。岂下正斥。焉下重示。”

○○事钞续云“故同法之俦、理须明察。若先严净识。托对五尘、欲染不生、由前方便。若先非摄虑、对境不能不犯。既犯业成、必须无覆早忏、还成本净。”资持释云“初二句嘱其所告。受随一等故名同法。若下二正劝又二、初示持行。严谓谨摄、净识即心、五尘皆境。所谓方便正念、常拟对治也。呜呼。末世凡流沉溺滋久、摄念离染未见其人。自非宿善资熏、明师训匠。勤求圣教、精择良明。志慕孤高、行希清卓。时时不懈、日日如新。或体达前尘反求欲本、或冥心所受专意通持。故得对境萧然、遇缘确翔而后集、默而识之。其犹挥手于空了无滞矣、著铠入阵何所畏乎。然惑业未销、生死可惧。岂唯言说、即是清升。在欲远尘良恐非尔所及、居凡学圣故且抑而为之勿事悠悠、宜应切切。因兹言及、一为深思。若下次劝犯悔、上二句明成犯。既下示忏益。大慈博受、于物无遗。虽恶行下愚、亦苦加提引。祖恩所及、无得而知。”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四

上来持犯总谗第八章别简性重竟“)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