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四一]不忘本也。之推集在,思鲁自为序录。

袁奭,字符明,陈郡人,梁司空昂之孙也。父君方,梁侍中。奭,萧庄时以侍中奉使贡。庄败,除琅邪王俨大将军咨议,入馆,迁太中大夫。

韦道逊,京兆杜陵人。曾祖肃,随刘义真渡江。祖崇,自宋入魏,[四二]寓居河南洛阳,官至华山太守。道逊与兄道密、道建、道儒并早以文学知名。道密,魏永熙中开府祭酒。因患恍惚,沉废于家。道建,天保末卒司农少卿。道儒,历中书黄门侍郎。道逊,武平初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入馆,加通直常侍。

江旰,字季,济阳人也。[四三]祖柔之,萧齐尚书右丞。叔父革,梁都官尚书。旰,梁末给事黄门郎,因使至淮南,为边将所执,送邺。稍迁郑州司马,入馆,除太尉从事中郎,转太子家令。齐亡,逃还建业。终于都官尚书。

眭豫,字道闲,[四四]赵郡高邑人。父寂,梁北平太守。道闲弱冠,州举秀才。天保中,参议礼令,历晋州道行台郎、大理正、奉车都尉。入馆,迁员外散骑常侍,寻兼祠部郎中。隋开皇中,卒于洛州司马。豫宗人仲让,天保时尚书左丞。

朱才,字待问,吴都人。[四五]萧庄在淮南,以才兼散骑常侍,副袁奭入朝。庄败,留邺。稍迁国子博士、谏议大夫。齐亡,客游信都而卒。

荀仲举,字士高,颍川人,世江南。仕梁为南沙令,从萧明于寒山被执。长乐王尉粲甚礼之。与粲剧饮,啮粲指至骨。显祖知之,杖仲举一百。或问其故,答云:“我那知许,当是正疑是麈尾耳。”[四六]入馆,除符玺郎。后以年老家贫,出为义宁太守。仲举与赵郡李概交□,概死,仲举因至其宅,为五言诗十六韵以伤之,词甚悲切,世称其美。

萧悫,字仁祖,梁上黄侯晔之子。天保中入国,武平中太子洗马。

古道子,河内人。父起,魏太中大夫。道子有干局,当官以强济知名,历检校御史、司空田曹参军。自袁奭等俱涉学有文词。荀仲举、萧悫工于诗咏。□曾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为知音所赏。

赞曰:九流百氏,立言立德,不有斯文,宁资刊勒。乃眷淫靡,永言丽则,雅以正邦,哀以亡国。

校勘记

[一]王劭诸本”劭”作”邵”,据隋书卷六九、北史卷三五本传改。

[二]奉车都尉眭道闲诸本”眭”讹”睦”,今据北史卷八三文苑传序改。详下眭豫条校记。

[三]崔德北史卷八三作”崔德立”,下又多出”太傅行参军崔儦”七字。按北史文苑传序□北齐事全本北齐书,疑传本北齐书”德”下脱八字。

[四]前南兖州长史羊肃诸本无”南”字,北史卷八三有。按羊肃见本书卷四三羊烈传,称肃于”天统初迁南兖州长史,武平中入文林馆撰书。”北史作”南兖州”是,这里脱文,今据补。

[五]开府行参军李师上诸本”上”作”正”,北史卷八三、册府卷六

○七七二八二页作”上”。按本书卷四二卢潜传末、北史卷一

○序传并见”李师上”,序传称他曾”待诏文林馆”,与此序合。诸本作”师正”误,今据北史改。

[六]永安初元罗为东道大使诸本”罗”作”擢”,唯百衲本作”罗”。按元罗为东道大使,历见魏书卷一

○孝庄纪建义元年五月北史卷五孝庄纪同,同书卷一六京兆王黎传。建义元年五二八九月即改元永安,与此传合。诸本作”擢”误,今从百衲本。

[七]岂必抚尘哉南本”尘”作”麈”,册府卷八一三九六七八页”抚尘”下有”而游”二字。按初学记卷一八交友引东方朔与公孙弘书有云:“大丈夫相知,何必抚尘而游。”知册府有”而游”二字是,传本北齐书并脱。南本作”麈”,乃臆改。

[八]逊对曰三朝本、百衲本、汲本、局本及册府宋本卷六四八”逊”作”孝谦”。按原文当作”孝谦”,南、北本及册府明本作”逊”,皆后人所改。然此传前后都称逊,独对策称孝谦,或北齐书本不载此文,后人从他书补入。今从南、北诸本作”逊”,以归一律。下文”逊对曰”三处,同此,不再出校记。

[九]魏用三公乃致孙权之笑诸本”致”作”至”,据册府卷六四八七七七一页改。

[一○]与之为治何欲不从三朝本、百衲本”不从”二字残缺,他本作”不遂”,册府同上卷页作”不从”。按百衲本下一字虽残,尚可辨”从”字的下半,知”遂”字乃后人以意补,今据册府补。

[一一]苟求出家南、北、汲、殿、局五本”苟求”作”弃家”,三朝本、百衲本作”苟家”,册府同上卷页作”苟求”。知百衲本所据之宋本”求”字已讹作”家”,后人以”苟家”不可通,又改”苟”作”弃”,误。今据册府改。

[一二]波论洒血诸本”波论”作”波斯”,三朝本、百衲本及册府同上卷页作”波论”。按经律异相卷八记萨陀波仑以血洒地。”波论”即”波仑”,后人不解,臆改作”波斯”,今从三朝本。

[一三]昧旦坐朝诸本”旦”作”爽”,百衲本作”三”,册府同上卷页作”旦”。按本是”旦”字,百衲本所据宋本已讹作”三”,后人以意改作”爽”,误。今据册府改。

[一四]科闲律令册府同上卷页”科闲”作”科简”。按”科闲””科简”不可解,当是”料简”之讹,有审核去取之意。蔡中郎集太尉杨公碑有云:“沙汰虚冗,料简贞实”。册府”简”字尚未讹,可证。

[一五]止逢翟犬诸本”犬”作”火”,独殿本作”犬”。按册府宋本卷六四八作”犬”。”翟犬”事见史记卷一

○五扁鹊传,今从殿本。

[一六]但秦穆有道勾芒锡年诸本”年”作”祥”,百衲本作”手”,册府卷六四八七七七一页作”年”。按墨子卷八明鬼上称郑穆公应是秦穆公之误,见孙诒让墨子闲诂见勾芒神,有”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之语。册府作”年”是,百衲本所据宋本讹作”手”,后人以不可解,臆改作”祥”,今据册府改。

[一七]子胥无君马迁附下诸本”君”作”首”,”附”作”腐”,百衲本作”首”同诸本,下一字作”附”,册府同上卷页如上摘句。按”子胥无君”指导吴灭楚,鞭楚平王尸事;”马迁附下”指为叛将李陵申辨事。这里樊逊是说二人罪有应得,故接着说”受诛取辱,何可尤人”,语气相贯。百衲本所据宋本”君”已误”首”,”附”字未误,后人又改”附”作”腐”。上句指子胥伏剑而死,下句指司马迁受宫刑,似乎有据,但下”何可尤人”句便无照应,今从册府改。

[一八]思若有神诸本”思”作”恩”,册府同上卷页作”思”。按这里是说文思敏捷,若有神助,作”思”是,今据改。

[一九]太史公太常博士书诸本”太史”作”大夫”,册府卷六

○八七三

○二页作”太史”,北史卷八三樊逊传无”太史公”三字。按汉书卷三

○艺文志如淳注引刘歆七略云:“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知”大夫”是”太史”之讹,今据册府改。又刘向表上诸书未见有言及太史书者,故北史削去。

[二○]顗出后按”后”下当脱””字,顗出后,故后从还北。

[二一]武定末举司州秀才诸本”州”讹”马”,”司马秀才”不可通,今据北史卷八三荀士逊传改。

[二二]因左古传通者不得士逊姓名诸本”传”作”转”,北史卷八三、御览卷二二二一

○五五页作”传”。今据改。

[二三]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通志卷一七六颜之推传、御览卷六四二二八七四页引北齐书”郢州”下有”之推被执”四字。按通志本录北史,其溢出北史文句,北齐部分大都即采北齐书,今北史卷八三颜之推传无此四字,而与御览引北齐书合。疑传本北齐书脱去。

[二四]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三朝本、百衲本、汲本”被”上有”屡”字,”被”下又有”免”字,读不可通。御览同上卷页引北齐书此句作”赖其行台郎中王则,屡获救免,囚送建邺。”按下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云:“景行台郎中王则初无旧识,再三救护,获免。”传文本据自注,”再三救护获免”简括为”屡获救免”,原文当如御览所引。百衲本所据之宋本已有讹衍颠倒,后人以意改作如上摘句。“)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