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不可分割的具有连续性的商品体来说,它的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观念地分割开来的。以伦敦的建筑业为例,这种营业大部分依靠信用经营,建筑业主依照房屋建造的各个阶79段取得垫款。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整座房屋,而只是将要建成的房屋的一个现实存在的部分。因此,不管这个部分多么现实,也只是整座房屋的一个观念上的部分。但是,作为取得追加垫款的保证,它已经是足够现实的了。

第三,如果在W和G中还是共同进行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运动,只是部分地分离(以致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是作为收入花掉),或者根本不分离,那末,资本价值本身还在它的循环中,还在它的循环完成以前就发生一种变化。用我们的例子来说,生产资本的价值等于422镑。假定这个资本以480镑或500镑继续通过G——W,它就作为一个比原来价值增长58镑或78镑的价值,通过循环的后面各个阶段。这种变化同时还可能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W’——G’,在循环I(G…G’)中是流通的第二阶段和这个循环的终结阶段;在现在这个循环中,却是这个循环的第二阶段和商品流通的第一阶段。因此,从流通来看,它必须用G’——W’补充。但是,W’——G’不仅发生在价值增殖过程(在这里是P执行职能,是第一阶段)之后,而且价值增殖过程的结果,商品产品W’也已经实现。因此,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和体现了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商品产品的实现,都是以W’——G’结束的。

我们已经假定是简单再生产,也就是假定g——w和G——W完全分开。由于w——g——w和W——G——W这两个流通就一般形式来说都属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因此,也没有表示出两极之间的价值差80别),所以很容易象庸俗经济学那样,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商品生产,看作用于某种消费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资本家生产这些商品,照庸俗经济学的错误论断,不过是为了用具有别种使用价值的商品来代替或者交换这些商品。

W’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商品资本出现的,而全部过程的目的,发财致富(价值增殖),决不排斥资本家的消费量随着剩余价值量(从而也随着资本量)而增大,倒是正好包含这种增大。现代庸俗经济学也承认资本家是为了以后有更多的消费而投资的。他们认为,由于资本家没有将钱全部用于现在的消费追求享受,所以有所“牺牲”,应当得到“回报”。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资本家一般只是将没有消费掉的余钱,而不是从消费中节省出的钱,用于投资。而根据现代庸俗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些钱用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几乎是零。既然是零,也就没有“牺牲”,哪来“回报”;即使略大于零而有所牺牲,那也极其有限,只应当获得些微的回报,远远小于资本家的实际所得。倒是工人阶级的一点点可怜的存款是实实在在地由节衣缩食而来,是牺牲了较大的边际效用的,理当得到更大的回报,但在现实中却是回报(率)更低。这是由于资本家的银行要么不办理这种小数额的存款,要么要收取额外的手续费。

实际上,在资本家的收入的流通中,生产出的商品w(或商品产品W’中在观念上相当于w的部分)的作用不过是使收入先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一系列可供个人消费的其他商品。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要忽略这件小事:w是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的一个商品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化身,因此,它原来就是作为商品资本W’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场的。所以,这个w本身按它的存在来说,就和处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联结在一起。循环一旦停顿或受到某种干扰,那时不仅w的消费,而且一系列用来代替w的商品的销售,都会受到限制,甚至完全停止。当W’——G’不能完成或者W’中只有一部分能卖出时,情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