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四日,杨诚军终于走到了整个邯郸全程一半的路途,此时天色已晚,杨诚命众人在此地安营扎寨。
此地是一片荒芜的田野,众人则是驻扎在旁边的荒地之上,不远处还可见农家的炊烟飘荡。众人得到杨诚的军令,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可影响到此地的百姓,所以八千人马在此地安营扎寨,竟然没有发出任何比较大的动静,安静到四野的虫鸣之声都清晰可闻。
来到自己的营帐里,杨诚拿出丝帛地图查看。此刻距离邯郸还剩下一半的路途,而邯郸距离燕赵接壤的边境又还有几天路程,自己等人说不得要一直这样快行军,持续半个月的时间,前路可谓是漫长无比啊。
如前几日一般,杨诚吃完饭后洗漱一番便打算睡觉去了,但就在此时,前方忽然传来一阵众人的骚动之声,只见众人散开一条路来。
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配剑的俾将,后方两个士兵则是带着一个面容和善,头束帻巾,身着一袭大红之色的袍服男子。看此人年纪约莫在三十五六上下,留着一副颇为漂亮的长髯,一双眼睛精光四下闪烁着,显然此人是个精明之辈。
俾将喝令止住一行人,自己独身来到杨诚的面前。俾将躬身抱拳说到:“君上!,此人自道乃是武侯派来的特使,言有要事需与君上当面详谈,是巡夜的甲士在前方所发现”。
俾将:末将听闻此言不敢怠慢,当既便将此人带来面见君上,不知君上是否要接见此人?
杨诚:“哦?既然是武侯派来的特使,那定然是武侯有要事相商,本君岂能怠慢了特使?”。
杨诚说完,当既上前对着那男子说到:“特使既然是武侯亲自派来,不知可有武侯的信物?”。
男子抱拳道:“回公子!在下正是武侯特派而来,有要事告知王孙。这便是在下的信物”。
此人说完,当既从袖兜里摸出一块玉佩递给了杨诚。
此人之所以称杨诚为“公子”,那是因为杨诚自认的那个祖先“杨王”,乃是前朝天子的兄弟。
而根据战国时期的称呼,杨诚自道乃是“杨王”的第五世孙,按照礼仪来自然是称“公子”。
杨诚之所以捏造这个身份,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考量。一来是因为杨诚不想改名换姓,所以便选择了这个身份。二来那是因为杨王的封地早在数十年前便遭战火涂炭,杨王一家人尽数死于此劫,只有两个后辈的婴孩被忠心仆从誓死带出,之后流落到民间下落不明。
这么多年下来,世人早已淡忘了当年的惨案。如今即使有人自称是“杨王”的什么什么后代,由于死无对证也是无从可查。
杨诚接过玉佩,玉佩入手温润沉重,和个小葫芦般大小。样式十分的古朴简素,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碧绿荧光,一看此物便知非同凡响。
玉佩的正面刻着一个三晋的“侯”字,背面则是一个“赵”字。这两个字代表着什么杨诚不问便知,当既便确定了此人身份的真伪,于是连忙将此人请进了自己的营帐。
进入营帐后,杨诚又吩咐人拿来军中最好的酒肉食物,准备好好款待这个特使,以免在武侯的使者面前失了礼数,被人拿来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柄。
杨诚:“先生请入座!”,在下不知先生远道而来,究竟是为了何事?
长髯男子道:“恭贺公子升迁!在下此番前来乃是为了送达大王的任职诏书,及大王的口谕”。
男子说完,又从怀里摸出两个卷轴,郑重其事的捧在双掌之上。
杨诚听闻此言一喜,当既接过男子手里的卷轴,回到案上。杨诚将其中的一个卷轴放于案上摊开,仔细观看上面的内容。
果然如男子所言,丝帛上面的内容正是武侯对杨诚的任命诏书,右下角还有武侯的玺印。
丝帛上内容为:本候鉴于杨公子一心为国,胸怀天下。在国家向各地征集兵士粮草的危难之际,慷慨就义,此乃壮举兮。
为表彰此义举,现吾大赵之明廉,即日起特将杨公子的爵位提升为“义候”,享上原,铜山,安灵三县万户食邑。将官职提升为“公大夫”,统辖上原,铜山,安灵三县,望君勉之。(武侯一年十一月二日启)
杨诚看完后心下大喜,当既抱拳向着武侯的位置行礼说到:“多谢武侯封赐!臣下定励精图治,不负众望!”。
杨诚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官职和爵位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原先他就看过很多史料,得知这所谓的“义候”相当于一个勋爵。而那“公大夫”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下等大夫,武职一般是在出征的时候才会封赐,所以现在是没有提到这个。
勋爵是战国时期六个爵位当中最低的一个,是以一项荣耀所封赐的,按照制度可以世袭。而这个公大夫乃是个文职,比县令要高,比郡守低一点。(由于史料有限,以上所述可能有所差别,但作者已经是费尽心思的查找资料了,各位将就着吧。。)
杨诚本来是不打算给那武侯行礼称臣的,但看在他一下子就给了个万户侯,官职也提升了三四级的面子下,还是果断的给他行了一个礼。
因为自己眼下正是急需地盘和名声的时候,这赵武侯来的也真是时候,为自己解了燃眉之急。况且一旁还有那个特使在看着呢,他岂能对此视而不见?现在可不是得罪赵武侯的时候,所以还是暂时委屈一下自己。
“呵呵!恭喜杨公子高就!,来日定当平步青云!”特使在一边说到,满脸的笑意。
杨诚:“承特使吉言!”。
两人客气话说完,杨诚又摊开另一个卷轴观看。
这个卷轴里的内容,是关于前往边境抵御胡人进犯的,里面写到请杨诚务必领命带兵前往边境抵御胡人进犯,待功成身退之时还有褒奖升迁。
这个武侯怕是自己刚刚受到封赐上任,便违抗军令抹了他的面子吧?,所以这才派遣出使者将任职诏书和口谕,一并给自己带了过来吗?。杨诚在心里暗暗的想到。
但这武侯显然是多心了,因为杨诚原本就打算借这抵御胡人进犯的机会,好让他升迁官职,扬名立万,从而趁机发展势力。
特使见杨诚合上卷轴,含笑问道:“不知杨公子意下如何?,此乃大王的心头要事,若杨公子能依令行之,大王定当还有重赏!想来杨公子已然是有了此意吧?”。
杨诚道:“呵呵!,先生慧眼如炬,在下此行正是为了前往边境抵御胡人,还请先生能够安心”。
杨诚:“在下此行途径邯郸,欲意亲自面见大王,先生不如和在下一道回邯郸复命吧!”。
男子抱拳道:“如此也好,那这几日便多有劳烦了!”。
杨诚道:“先生见外了,举手之劳而已,只要先生不嫌弃我军中食住不合意便可!”。
男子道:“杨公子客气了,在下并无那些个讲究”。
两人客气了一会儿,这时帐外的一个负责杨诚起居的侍卫长,带着两个侍卫端着几托盘的酒食进入帐内,盘里的酒食还升腾着缕缕热气,显然是刚刚做好的。
杨诚见酒食做好,便请男子饮酒吃饭,自己也吃了起来,两人一边吃喝,一边闲聊,聊的颇为投机,直到深夜才结束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