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民传、孙登“晋书隐逸传亦作第一。”

魏末有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时人于汲郡北山上土窟中得之。“以上亦见五十五。”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为人无言。好读易鼓琴。初、宜阳山中作炭者。忽见有人不语。精神不似常人。帝使阮籍往视。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野人乃笑曰。尔复作向声。籍又为啸。籍将求出。野人不听而去。登并“当作岭。”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而还问炭人曰。故是向人耳。寻知求而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御览五百二逸民部二。”孙登、杨骏逼迎之。与语不答。赐布袍。登借刀截断弃门中。大呼云。刺斫刺斫。卒病死。后人见在贵马阪。“御览五十三。”

庾衮“唐修晋书列孝友传。御览逸民引王隐书作第二。”

庾衮字叔褒。颍川人。少遭大疫。二兄亡。次兄毗又疫。其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避家。衮独不出。诸父强之不可。曰衮性不畏病。纳浆鬻扶侍。不舍昼夜。省柩哀临。十有余旬。病暨歇。家人乃反。而衮亦无患害。宗党叹曰。异哉此子。能守人之所不能守。能行人之所不能行。“御览四百三。”

庾衮执事有恪。与弟子治藩。必跪而授条。其人曰。今在隐屏。先生胡不踞。衮乃揖而延之。正席而坐。告之曰。奈何以幽显易其操者乎。“御览四百三十二。又五百二。”

年饥。麦熟。获者虽毕。而捃者犹殷。衮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间。既捃焉。从者以为徒捃也。乃方自捃。不曲行旁掇。跪而把之。每饥。率其邑人于山林拾橡。“御览五百二。又八百二十四。”

庾衮孤兄女曰芳。将嫁。美服具矣。衮刈荆苕为箕帚。专召诸子集之于堂。男女以班。而命芳曰。来。汝少孤。汝逸。汝豫。不汝疵瑕。今汝将适人。事舅姑。洒埽庭内。妇人之道也。故赐汝。以匪器之美。欲汝之温恭朝夕。虽休勿休也。“御览四百五十八。又五百十二。”

庾衮兄子孤“翕也。”卒。衮既哀其孤。又痛其成人而未娶。抚柩而号。每哭。听者皆泣。人不哀其丧。感其哀也。“艺文类聚三十四。”

为郡功曹。举清白异行。不就。“御览五百二。”

世号庾衮有异行。元康之末。颍川太守复以功曹命之。衮服造役之衣。杖锸荷斧。不俟驾行。曰请受下夫之役。府君饰车而迎。逡巡辞焉。形虽益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府君知其不屈。乃叹曰。非常士也。吾无以臣之矣。乃厚礼遣之。“御览二百六十四。”

值乱。携妻子入林虑。食木实。饵石蕊。得长年也。“御览五百二陈藏器本草。”

林虑民归之。葆于大头山而田其下。有终焉之心。入林虑山。中途而眩发。倚岩而坐。柱杖将“一作扶。”起。杖跌坠崖“一作岸。”而死。“御览五百二。又七百四十一。”

董京“晋书隐逸传作第二。”

董京字威辇。不知何许人。太始初。值魏禅晋。遂被发徉狂。忽至洛阳。帝止宿白社中。时乞于市。得残碎缯絮。辄结为衣以自覆。号曰百结衣。“以上亦见六百八十九事类赋衣注。类聚。”全帛佳绵则不肯受。著作郎孙楚就社中与语。遂载于归。终不肯坐。后数年去。莫知其所。其寝处得一石竹子。其诗曰。末世流奔。以文代质。逝将抱此元虚。归我寂寞之室。“御览五百二逸民部二。”

夏统“晋书隐逸传作第三。”

夏统字仲御。会稽人。常学戏船。其母疾。市药于洛阳。贾充闻而访之。问曰。卿居海何作戏习。仲御曰。能戏船耳。充因命焉。仲御即登舟。鼓枻为〈鱼孚〉“音浮。”鯆“音甫。”之歌。学鯆〈鱼孚〉之状。俄云雾杳冥。白鱼跃入其舟。充甚异之。因就与语。仲御不对。充整服谢之。仲御引棹而去。弗之见也。充乃叹曰。可谓木石人心哉。初仲御在乡也。人或说之使仕。仲御勃然作色。谓之曰。我安能逐俗低眉下意乎。闻君之言。不觉寒毛竞竖。白汗四市。颜如渥丹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