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元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旛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开元十八年。百寮及华州父老。累表请上尊号。并封西岳。不允。(旧唐书元宗本纪。)

銮驾进发。(禅仪无此篇。)皇帝将有事于泰山。有司卜日如别仪。告昊天上帝太庙太社。皆如巡狩之礼。(告太庙高祖祝文。加封祀配神作主之意。告睿宗祝文。加禅祭配神作主之意。)皇帝出宫。备大驾卤簿。軷于国门。祭所过山川。古先帝王名臣烈士。皆如巡狩之礼。通事舍人承制。问百年。所经州县刺史县令。先待于境。至太山下。柴告昊天上帝于圜丘坛。皆如巡狩告至之礼。(有司摄事。)前祀所司以太牢祭于太山神庙。如例程。

斋戒。前七日。太尉戒誓百官。(封云封于泰山。禅云禅于社首山。斋仪同封祀。)皇帝散斋于行宫后殿四日。致斋于前殿三日。服羇冕结佩等。并如圜丘仪。(百官如别仪。)

制度。将作大匠先领徒于太山上立圜台。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圜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台坛四面各为一陛。玉版长一尺三寸。广五寸。厚五寸。刻牒为字。以金填之。用金匮盛。(其玉牒文。中书门下取进止。所司承旨。请内镌其名检等。并如后制。)郊社令积柴为燎坛。于山上圜台之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又为圜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陛。如圜丘之制。随地之宜。坛上饰以元。四面依方色。坛外为三壝。郊社令又积柴于坛南燎。如山上之仪。又为玉册。皆以金绳连编玉牒为之。每牒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少府监量文多少为之。)又为玉匮一。长一尺三寸。并检方五寸。当缠绳处。刻为五道。当封宝处。刻深二分。方。取容受命宝印。以藏在座玉册。制度如玉匮。又为黄金绳。以缠玉匮金匮。又为石□。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纵凿石中。广深令容玉匮。□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南北各二。东西各三。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为石检十枚。检石□皆长三寸。阔一尺。厚七寸。皆刻为三道。广一寸五分。深四寸。当封处大小取容宝印。深二寸七分。皆有小石盖。制与封刻处相应。以检擫封印其检。立于□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石□。各五周。径三分。为石泥以封石□。(以石末和方色土为其封。玉匮。金匮。石□。同用受命宝。并所司量时。先奏请出之。)为石距十二枚。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邪刻其首。令与□隅相应。分距□四隅皆再累。为五色土。圆封以封石□。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禅礼制度。将祭。将作先于社首山禅所为禅祭坛。如方丘之制。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八陛。上等陛广八尺。中等陛广一丈。下等陛广一丈二尺。为三重壝。量地之宜。四面开门。玉册。石□。玉匮。金匮。金泥。检距。圆封。立碑等。并如封祀之仪。)

陈设。前祀三日。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于山下封祀坛外壝东门之内道北。皆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诸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南壝之外道东。诸王于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于祀官之东。皇亲五等以上。诸亲三等以上。于文官之东。东方诸州刺史县令。又于文官之东。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南壝之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于介公酅公之西。东向。诸方之客。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东向。皆以北为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于西壝之外道南。北向东上。设诸馔幔。各于内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北门之外道东。西向。(坛上及东方之馔。陈于东门外。南方及西方之馔。陈于西门外。北方之馔。陈于北门外。)前祀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山下封祀坛之南。内壝之外。如圜丘仪。右校埽除坛之内外。(禅仪祭前二日。尚舍坛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内道北。尚舍铺御座。守宫设文武官次。于大次前。东西相向。诸祀官于东壝外。文官九品以上。于祀官东。皇亲诸亲。又于其东。蕃客又于其东。介公酅公。于西壝外道南。武官九品。于介公酅公西。蕃客又于其西。褒圣侯于三品文官下。有诸州使分于文武官后。设陈馔幔于内壝东西门外道北。南向。其坛上及东方馔。陈于东门之外。南方西方北方馔。陈于西门之外。其陈乐悬则树灵鼓。右校埽除。又为瘗坎于坛壬地。)前祀一日。奉礼郎设祀官公卿之位。于山下封祀坛内壝东门之外道南。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于坛上。一位于东陛之南。西向。一位于西陛之南。东向。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设协律郎位于坛南陛之西。东向。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当坛北向。设从祀之官位。三师位于悬南道东。诸王位于三师之东。俱北面西上。介公酅公位于道西。北面东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于执事之南。东方诸州刺史县令。又于文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向。俱以北为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方。值文官皇亲五等以上。诸亲三等以下。于文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东向。诸州使人。位于内壝南门之外道西。重行东面。皆以北为上。设诸国客使位于内壝东门之外东方。于诸王东南。每国异位。重行北向。以西为上。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每国异位。重行北向。以东为上。其褒圣侯文官三品之下。诸州使人。各于文武官后。(禅仪。奉礼设御位于坛东南。设祭官位于内壝东门外道南。分献官于祭官南。执事者位于后。设御史位二。于坛东南西向。令史陪后。设奉礼位于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协律郎于坛上。太乐令于北悬闲。并如常设。望瘗位于坛东北。从祭官于执事南。皇亲又于南。诸州刺史县令又于南。蕃客又于南。介公酅公于内壝西门外道南。武官于后。蕃客于武官南。设门外位于东西壝门外道南。皆如设次之式。)设牲榜于山下封祀坛之外。当门西向。苍牲一。居前。(正座。)又苍牲一。(配座。)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次黄牲一。次白牲一。次元牲一。(以上五方帝座。)又青牲一。(大明。)又牲一。(夜明也。禅礼。设牲榜于东壝外。如式正座。黄牲一。居前配座。黄牲一。在北少退。神州黝牲一。在南少退。)设廪牺令位于牲西南。令史陪其后。俱北向。设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设昊天上帝酒尊于圆台之上下。太尊二。着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于东南隅北向。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坛下。于南陛之东北面西上。设配帝着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坛上。皆于昊天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其山下封祀坛。设五帝日月。俱太尊二。在神座之左。其内官于牲闲。各象尊二。在第二等。中官每陛闲。各壶尊二。在第三等。外官每陛闲。各概尊二。于内壝之内。众星每道闲。各散尊二。于内壝之外。凡尊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五帝日月以上之尊。置于坫。内官以下尊。俱藉以席。皆加勺□。设爵于尊下。禅仪。设皇地只太尊二。着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设配帝着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坛上正座。尊东北向西上神州太尊二。在第一等。每方岳镇海渎。俱山尊二。山林川泽。各蜃尊二。邱陵以下。各散尊二。皆于坛下。皆加勺□。)设罍洗。各于坛南陛东南。亚献之洗。又于坛东南。俱北向。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篚实以巾爵。)设分献罍洗篚□。各于其方陛道之左。俱西向。执尊罍篚□者。各于尊罍篚□之后。各设玉币之篚。于坛之上下。尊坫之所。祀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山圆台之上。北方南向。以三脊茅为神藉。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神座皆于座首。又太史令郊社令设五方帝日月神座于山下封祀坛之上。青帝于东陛之北。赤帝于南陛之东。黄帝于南陛之西。白帝于西陛之南。黑帝于北陛之西。大明于东陛之南。夜明于西陛之北。席皆以□秸。设五星十二辰河汉。以及内官之座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闲。各依方面。几席皆内向。其内官中有北斗北辰。位南陛之内。差在行位前。设二十八宿及中官之座于第三等。亦如之。布外官席位于内壝之内。众星席位于内壝之外。各依方次。席皆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禅礼。神位。皇地只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秸。睿宗大圣真皇帝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神州于第一等。席以□秸。东南方岳镇以下于内壝内。各于其方。嵩岳以下于坛之西南。俱内向。席皆以莞。)所司陈其异宝。及嘉瑞等于乐悬之东西厢。(禅礼无瑞物。)“)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