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个学期里认识了歌唱家莫特,他当时在那个城里已经享有盛名。四年前他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就被聘为皇家歌剧院演员,有一段时期他只是担任一般角色,和那些受观众宠爱的老资格的同行在一起,使他不能崭露头角,但是很多人都肯定,他是未来的明星,下一步就会获得盛誉。他所扮演的一些角色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虽然还算不上尽善尽美。

我们就这样相识了。我从学校回来后,又到了那位待我极友好的老师家中,把我的小提琴奏鸣曲和新作的两首歌曲拿给他看。他许诺我细细看完这些作品,并把意见告诉我。打那以后我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我常常遇见他,注意到他对我有点犹豫不决。有一天他终于把我叫到他身边,把乐谱还给了我。

“你把作品拿回去吧,”他有点拘束地说。“希望你对它们不要抱太多的希望!毫无疑问,里面是有点东西的,你肯定有能力创作。不过坦率地说,我原本认为你会更成熟、更稳重的,现在看来不然,这主要是由于你的天性并非十分热情。我原来期望曲子比较委婉动听,这当然是需要技巧,经得起别人在技巧上加以评判。而现在你的作品在技巧上却是失败的,因而我没有很多话可说,这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不给予评价,作为你的老师我不愿加以赞誉。你的作品有的地方还欠缺,有的地方又过于充盈,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因而使我很为难。我是十分讲究作曲规范的,不能顾及什么风格特点,你的作品越出了常规,这首先就使我不能很好地判断。可是我很愿意再看到你的其他作品,而且预祝它们成功。尽管我说了你这么多的不是,但我认为你还是可以继续搞创作的。”

于是我就拿着乐谱离开了,不知道今后该怎么重新开头。其实我认为看一个人的工作有无发展前途,得看他是出于游戏和消遣呢,还是由于需要和发自内心。我把这些乐谱放在一边,决定暂时丢开一个时期,以便在这最后几个月的求学阶段好好用功一番。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个十分爱好音乐的家庭去作客,他们是我父母的朋友,我有责任每年去拜访一两次。这是一次普通的社交晚会,只是有几位歌剧院的名演员在场,都是我熟悉的演员。歌唱家莫特也在,我对他一向是很感兴趣的,这还是第一次这么近看见他。他是个高个儿,仪表堂堂,黝黑的皮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举止稳重,也许带有一点儿学究气的风度,很明显是一个讨女人喜欢的男人。他脸上的神情既非傲慢,也不是沾沾自喜,在他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中充溢着一种探索和不满足的神态。当我被介绍给他时,他只是简单生硬地向我点点头,并没有和我说话。过了一忽儿,他突然走到我面前问道:“您是叫柯恩吧?那么我有点知道您了。S教授曾把您的作品拿给我看过。请您别生他的气,他不是一个轻率的人。不过我来得正好,我想要他给我看过的那首歌谱。”

我很惊讶,也很狼狈。“您为什么说这些话呢?”我问道;“我想,S教授会不高兴的。”

“您不高兴么?其实我倒是很喜欢这首歌曲。只要有人伴奏,我就能唱它。请允许我唱您这支曲子。”

“您喜欢吗?这支曲子能唱么?”

“当然可以唱,不过并非在一切音乐会上。我真的很喜欢这支歌曲,愿意在自己家里唱它。”

“我很愿意抄一份给您。但是您为什么要它呢?”

“因为我很感兴趣。它是真正的音乐,这首歌,大概连您自己也不清楚!”

他凝视着我,我受不了他这种咄咄逼人的目光,眼睛看着其他人。他一个劲儿地盯着我的脸,毫无顾忌地打量着我,眼光里充满了好奇。

“您真年轻,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您一定经历了许多痛苦。”

“是的,”我说,“不过我对此难以启齿。”

“您也用不着讲,我不想盘问您。”

他的目光使我不知所措,他到底是一个名人,而我只是一个学生因此我只能顺从,拘谨地坐在一边,尽管我很不喜欢这种盘问。他并不高傲,但是总有什么地方使我感到自惭形秽,好在我对他也没有什么反感,所以并未予以任何反抗。我有一种感觉,感到他是很不幸的。他有一种强人所难的态度,好似他为了取悦自己,必须狠狠地掌握别人不可。他那乌黑深途的眼睛显得既无礼又悲哀,他的脸容比他的实际年龄也显得苍老。

片刻之后,当我还在考虑他所说的话时,却看到他已彬彬有礼地和主人的女儿高兴地在聊天了,她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好象注视一个奇迹似地盯着他。

自遭逢不幸以来,我生活一直很孤单,因而这次相逢害我整整考虑了一天,心情很不平静。当时我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惧怕这位出众的人物。同时我又盼望寂寞和安慰,实在不想迎合他的亲近。最后我想,他早已把我和他在那个晚上的表情忘得干干净净。然而他却出乎我意料地到我的住所里来了。

那是十二月的一个傍晚,天色已经完全昏黑。歌唱家敲敲门就进来了,好象他不是来作客似的,也用不着别人感到惊奇。他一句客套话也没有,直截了当就说明了来意。我必须把他要的歌借给他。他看见房间里那架租来的钢琴时,便立即想唱歌。我只得坐下为他伴奏,于是我生平第一回听见了自己歌曲的真正演唱。这是一首悲哀的歌曲,他没有按歌唱的规定唱,只是轻轻地哼着,象是在唱给自己听,这就使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歌词是去年我在杂志上读到后抄下来的。内容是这样的:

燥热风吹来的时刻,

山上传来雪崩的巨响,

轰隆轰隆令人恐怖,

难道是上帝的旨意?

我不向任何人致意,

独自漫游在人间,

漂泊在异乡异地,

难道是上帝的安排?

眼睁睁见我心灵受伤,

难道听任我痛苦烦恼?

啊,天上不存在上帝!

——我又该如何生存?

我听着他唱,逐渐明白,他是很喜欢这首歌的。

我们沉默了片刻,然后我问他,他能否提提意见,哪些地方还可以修改一下。

莫特用他那乌黑而专注的眼睛凝视着我,摇了摇头。

“没有什么可修改的,”他说,“作曲如何我说不上,这方面我根本不懂。在这首歌里既有实践又有心灵,因为我自己既不作曲也不写词,我很高兴居然有机会找到自己有同感的作品,我很高兴唱它。”

“歌词并不是我写的,”我插嘴说。

“不是你写的?噢,那也一样,歌词也不是主要的。对这些内容你一定深有体会,否则你也写不出曲子来。”

我把几天前就已经抄好的歌谱递给他。他把纸张卷起来放进了大衣口袋。

“倘若您愿意,欢迎您也到我家里去,”他边说边伸出手和我握别。“您喜欢独居,我不愿来打扰您。不过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是喜欢结交有教养的规矩人的。”

他走了,而他的最后一句话和笑容却留了下来,就象他唱的歌声索绕在我耳边,总之,我迄今对他所知的一切都已铭记在心中。我越是长久地牵挂和思考这一切,他的情况在我心里也就越发清楚,最后我完全理解了他。我明白他为什么来看我,为什么喜欢我的歌,为什么盯住我不放,并且对我的态度半是羞怯,半是放肆。他承受着沉重的痛苦,孤独得象一只饿狼。这个不幸的人骄傲而孤独地探索着一切,却不能忍受这一切,他潜伏在一边期待着人们一道善意的目光,一声理解的叹息,并且随时准备为此而献出他自己。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我对海因利希·莫特的感觉还不很清楚。我感觉到了他的要求和不幸,同时在这个出众而严峻的人面前又觉得害怕,他会利用我,也会抛弃我的。我太年轻,太没有人生经验了,不能理解和衡量他那令人惊讶的直率和羞愧的痛苦。然而我也看到,这是一个热情而内向的人。我无意之中还听到不少有关莫特的传说,这都是学生们模糊而又微带恐惧的流言蜚语,它们的色调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他们讲给我听的都是些有关他荒诞的艳史和冒险史,虽然常常说得不清不楚,我却相信自己听见了一些带血腥气的事,他似乎还曾卷入某件谋杀或自杀的案件之中。

我很快就克服了恐惧之感,向一些同行打听事实真相,这才明白他是完全无辜的。莫特和上流社会的一位青年女子有过恋爱关系,这位女子两年前自杀了,人们只是小心翼翼地暗示,不敢多谈歌唱家莫特在这件事情上所起的作用。我猜想,他那独特的个性和令人略感不安的为人;一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种恐怖气氛。当然他肯定是经历了一场很不愉快的爱情。“)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