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掌分经讲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正、录,掌举行学规,凡诸生之戾规矩者,待以五等之罚,考校训导如博士之职。职事学录五人,掌与正、录通掌学规。学谕二十人,掌以所授经传谕诸生,直学四人,掌诸生之籍及几察出入。凡八十齐,齐置长、谕各一人,掌表率斋生,凡戾规矩者,纠以齐规五等之罚,仍月考斋生行艺,著于籍。武学博士、学谕各二人,掌以兵书、弓马、武艺训诱学者。律学博士二人,掌传授法律及校试之事。小学,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学长二人,掌充齿位、纠不如仪者。集正二人,掌籍诸生名氏,纠程课不逮者。

熙宁初,诏用经术取士,广阔□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隶籍有数,给食有等,库书有官,治疾有医。分案八,置吏十。元丰三年,诏自今奏举太学博士,先以所业进呈。五年,诏国子监官差承务郎以上,阙即差选人充正官,立行、守、试请奉法。八年,诏罢太学保任同罪法。

元祐元年,诏太学每岁公试,以司业、博士主之,如春秋补试法。左司谏王严叟言:“太学生补中人,乞并许应举,罢一年之限。”诏国子监立法。又诏给事中孙觉、秘书少监顾临、崇政殿说书程颐、国子监长贰看详修立国子监条例。又诏置《春秋》博士一员,二年,增司业一员。又诏内外学官选年三十以上历任人充。三年,诏国子监置长贰。四年,诏太学正、录依熙宁法,选上舍生充,阙则以内舍生。五年,殿中侍御史岑象求言:“国子监无叩问师资之益,学官不以训导为己任,补试伺察不严,有假手之弊。”诏礼部相度以闻,本部言:“生员遇有请益,许见长贰。仍诏生员以所纳齐课于讲堂上指谕,并委博士逐月巡所隶齐,询考生员所业。凡私试不锁宿,欲令不罢讲说。”从之。

绍圣元年,监察御史刘拯言:“太学复行元丰中三舍推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之制。夫旧法欲行,必先严考察。请自今太学长贰、博士、正录,选学行纯备、从所推服者为之,有弛慢不公,考察不实,则重加谴责。差职掌长谕改正如元丰旧制。”从之。又诏:“内外学官非制科、进士出身及上舍生入官者,并罢。”又诏:“太学正、录依元丰旧制,各置五人。”又诏:“太学三舍生并依元丰学制,重行考察,依旧条推恩。”左司谏翟思言:“元丰《太学令》训迪纠禁亦具矣,今追复经义取士,乞令有司看详,依旧颁行。”诏送国子监,又诏:“内外学官选进士出身及经明行修人。”又诏学官并召试,国子监长贰、台谏官、外监司皆许荐举。三年,司业龚原言:“公试依元丰旧制,以长贰监试,轮差博士五员考试,乞朝廷更差官五员参考。”从之。元符元年,诏有官人许入太学充监生,毋过四十人。三年,复置《春秋》博士。崇宁元年省罢。

宁元年,宰臣蔡京言:“有诏天下皆兴学贡士,以三舍考选法遍行天下,听每三年贡入太学。上合试仍别为考,分为三等,若试中上等,补充太学上舍,试中中等、下等者,补充内舍,余为外舍生,仍建外学于国之南,待其岁考行艺,升之太学。其外学官属:司业一人,丞一人,博士十人,学正五人,学录五人;职事人系学生充;学录五人,学谕十人,直学二人,齐长、齐谕各一人。外舍生三千人,太学上舍一百人,内舍三百人,候将来贡试到合格者,即上合以二百人、内舍以六百人为额。处上舍、内舍于太学,处外舍于外学。外学置齐一百,讲堂四,每齐三十人。太学自讼齐移于外学。诸路贡士并入外学,候依法考选校试合格,升之太学为上舍、内舍生。见为太学外舍生,依旧在太学,候外学成日取旨。外学并依太学敕、令、格、式。”从之。二年,罢《春秋》博士。三年,诏辟雍置司成、司业各一员。四年,诏:“辟雍待四方贡士,在国之郊,太学教养上舍生,在王城之内,内上既殊,高下未伦;辟雍有司成在侍郎之次,国子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