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圣明!”

“但余闲细胳膊细腿的,倘若发配边疆充军,用不了三月必死无疑,何谈报国?”

朱标看着霸道的父亲,生怕他强硬到底,那余闲也熬不了多久。

“糊涂啊你,这样一号人,发配得远远的,才是大明的损失。”

朱元璋摇摇头,一边用老四的书信在老大身上拍了拍。

“放心,咱说不杀他,肯定不杀他!

余闲活着,比死了更有用。

只是暂且不能出大牢。”

即便如此,朱标还没完全相信:“眼下天寒地冻,刑部大牢也不是好人应待的地方,余闲应该挺不了太久。”

“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通情达理的说:“你吧咱当什么人了?土匪啊!”

“再几日就成了,李善长不是能么?淮西那帮子不是要地位要话语权么?”

“余闲所说的那些话,是个完美的敲打机会,咱咋可能放过!”

“可要是这时候放出他来,朝野之上恐怕难以平息啊。”

朱标松了口气:“儿臣愚钝,还是父皇明事理。”

“只是李善长那些人再嚣张,也不敢动老四的教书先生吧。”

“赦免余闲之罪,可是父皇您亲自点头!”

朱元璋:“......”

见儿子这么天真,朱元璋忍不住训斥道:“咱发现,你读书太多,脑子快读迂了。”

“余闲明明可以靠着老四越狱,为何不越?”

“有些事情能做,但不应该做,否则就违背了内心的信条,波及了不必要的人事物。”

“咱力保余闲,放过了杨宪族人,这不等于打淮西勋贵的脸,显得咱太心软,太不公正!”

“这世上,甭管是寺庙、民间、军中、还是朝中,都得讲道理!”

说来也是。

杨宪获罪,起因是与李善长不对付,最终成了淮西派、浙东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父皇不能太偏私,否则何以立威立信?

朱标眼中异彩连连,终于明白自己刚才过于少年意气了。

“咱虽是九五至尊,一言九鼎,随时生杀予夺都行。”

“但要是想杀谁就杀谁,跟刘邦有啥区别?”

“江山尚未稳固,旧土还没完全收回,各地叛乱屡禁不止。

这时候杀老臣,必将人心不稳、满朝动乱!”

“淮西那群老东西,有点小心思,但也只是小心思。”

“现在,咱还需要他们。儿啊,你也会需要他们的。”

朱元璋的迟疑与平衡,在朱标眼中无所遁形。

余闲身份特殊,又处于风口浪尖,此时出狱等于羊如狼群。

朝廷的本质不是以命换命,不是快意恩仇,而是平衡!皇帝通过臣子稳坐江山,臣子通过皇子竭尽全力。

没了忠心耿耿的老臣,再牛的皇帝就是纸老虎空架子!

他自诩满腹文章,缺的就是这点平衡术。

“儿臣明白了。”

朱元璋看着儿子这么诚恳,索性再教他一些。

“余闲这人,咱愿意称他一声先生,那是因为他确实教得好。”

“标儿,你口口声声说老四长进了,你却没长进啊。”

听着父皇欲言又止,朱标感到万分惭愧。

“儿臣......的确还需要磨练。”

所幸朱元璋对老大一向宽厚,即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愿意多给机会。

朱元璋随手指了指旁边的座位:“罢了,过来坐下,替咱写点字。”

朱标顿时欢天喜地,立马就坐:“写什么?”

朱元璋缓缓说来,只见朱标表情逐渐玩味,手下笔锋愈发果断。

......

随着一次次钟声,回荡于皇宫上方。

太监站在午门前,奋力挥动长鞭。

啪声清脆,如巴掌声响彻耳边,催着文武百官向奉天大殿徐徐靠近。

上朝时刻已到,众人朝着同一方向叩拜。

随后朱元璋冷冷看着众人,忽然沉声道:

“咱最近不知怎么了,总有高人入梦,畅聊大明的明日。”

“那高人说,大明,无千年基业,甚至重蹈前朝旧路!”

文武百官纷纷抬头,视线望了上去,便看到朱元璋神色肃穆,正死死盯着众人,身边站着神色忧惧的太子朱标......

啥梦能把当朝皇帝和太子吓成这样?

“高人还说,大明将面临冰雪覆地,粮食歉收,老百姓们不仅填不饱肚子,还将死无葬身之所。

蛮子更是可恶,趁虚而入不说,叩响我京城大门,屠戮我大明儿郎!”

在古代,梦常常被视作预言。

朝堂官员们听到这里,也不顾左右看了,神情比任何时候都慌张。

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始终淡定如旧。

“你们说,冰雪天灾一旦降落,该怎么拯救大明?”

“谁能给出个法子,护大明度过此劫?”

话音落下,众官员像下锅的饺子,一个个扭来扭去,又怕动作太大露了馅。

混朝堂江湖的都知道,这种送命题答对了没赏,答错了可能遭殃。

等了好一会儿,依旧无人应声,这种反应分明不是朱元璋所期待的。

“满朝文武,为何都支支吾吾?”

众人被骂得浑身微颤,此刻只能齐齐看向皇帝,各色面孔写满了无奈。

朱元璋立刻沉下面色,暴喝道:“光会盯着俩眼睛看着咱!”

“徐达!你来说。”

徐达顿时直起腰来,也不知道皇帝今天抽哪门子风。

他一大把年纪,官职高,但说到底就是个粗人。

而且徐达心里清楚,这些年头衔不少,其实实权不算多。

救灾赈灾这种活,应该留给文官干啊。

方才陛下训斥百官的场面,还只是个开始。

想到这里,徐达不敢不开口。

“回禀陛下,臣以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陛下满心满眼都是江山,才导致殚精竭虑。”

“可放眼天下,我朝欣欣向荣,扫清天下的同时,又扎根实际,为百姓安居乐业付出肉眼可见的努力。”

“纵使,臣是说纵使,百年后天灾降临,我们的后人也能做得比今天更好。”

“毕竟,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徐达硬着头皮说完,等待朱元璋的最后通牒。

这话算是给足了朱元璋面子,但只要没有抛开智商,都能听出里面满满的水分。

朱元璋微微一笑,怒拍龙椅。

“徐达啊徐达,说你什么好!这样让咱很难办啊。”

众人心里,忍不住替徐达捏了把汗,看来这次很难摆平了。

“实在,实在让人......挑不出毛病。”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