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春,青龙军团与赵佗军相持于泾水。扶苏有意等待时机,而赵佗只思固守,不敢冒险进攻。双方大小骂战数十场,甚是热闹,却并无人马伤亡,两军皆沿泾水建城筑墙,深沟高垒,守得是固若金汤。

泾水往东约二千里处,有一城,名为下邳,此城本不甚有名,但数年前,这里来了一个年轻人。

此人生得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更有雄心壮志,祖上五代韩相,家世显赫。

其人,名为张良。

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以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这年,张良二十岁。

本来很有希望继父亲之位为韩相的张良,不得不忍辱负重,在秦军的铁蹄下苟且偷生。丧失了荣耀的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立下终身之志,有生之年,刀山火海,必要反秦复国!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年轻气盛的他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包天,人家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则是拼得两条命,千军万马中铁锤砸嬴政!成为史上刺杀皇帝第一人……以为搞定始皇帝嬴政便大事可定,以至于为此事花了十余年光阴和耗尽家财。不得不说,天真!

于是,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雇得一位大力士,为其打造了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巨大铁锤,刺杀始皇帝于博浪沙!奈何判断失误,砸错了车子,那四散飞裂的副车仅仅使始皇帝吓出一身冷汗,却是毫发未伤。不过,此事倒是为璀璨的华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出人们传颂了二千多年的成语——误中副车……

刺杀未遂,力士被众护卫剁成齑粉,张良命大且聪慧,早在刺杀之前便预留得脱身之计,侥幸逃得性命,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这一年,他三十有二。

在下邳城,张良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流亡于下邳的张良无所事事,日日于下邳大街小巷里头闲逛。

某一日,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远远走过来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白发长须的老者。此老者走到张良身边,竟故意把鞋从脚上甩落桥下,然后无礼的对张良唤道:“小子,下去给老夫把鞋捡起来!”

世上竟然还有这么无耻的人?你敢不敢再无耻一点!张良愕然,心想这老头莫不是失心疯……我就长得这么像个好人?但逃亡在外,凡事还是多忍忍为好,遂强忍心中地不满,张良怏怏的滑步下桥,替那老者把鞋子取了上来。

谁知,那老者竟又稳坐在石墩上,把脚跷起来,傲慢道:“给老夫穿上。”

真真是岂有此理!欺人太甚!士可杀不可辱!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猛揍这为老不尊的装B老鬼!但,数年的逃匿生涯,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各种磨难,由当年锋芒毕露的毛头小伙变成了深谙世故的人。还是强压着心中怒火,屈膝于老者身前,小心翼翼地帮老者把鞋穿好,并礼貌地把老者鞋上的灰尘弹拭干净。

张良忍常人所不能忍,他能成功,绝非偶然!吾辈不得不从心底里大大地喊出一个字:服!

而那位老者非但不谢,反而狂声大笑,扬长而去,真真真是无理之极!

张良怔愣良久,无语问苍天……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却又返回桥上,朝张良点点头赞叹道:“嘿嘿,孺子可教矣。”遂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至桥头相见。

张良不知老者何意,但还是恭恭敬敬地施礼应诺。

五日后,张良闻鸡而起,急匆匆地赶到桥头。谁知老人早已到来,且等候多时,见张良姗姗来迟,奋忿地大声斥责道:“与人相约,为何误时耶?五日后再来!”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次,张良不等鸡鸣便来到桥上,但他又晚老者一步,老者再度怒言而去。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便至桥上,终于,他这次比老者早到。老者乃见张良锲而不舍,谦虚恭礼,笑逐颜开地从怀中取出一本已然泛黄的书,肃然正色地道:“看你的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这里有本秘籍,我看与你有缘……”哦不:“读此书者可为王者师,数年后天下大乱,你且用此书安邦兴国!”

“小子多谢长者赐书!”张良大喜施礼。

“汝当择天命者佐之,不可逆天而行!切记,切记!”老者满意地看着张良,告诫道。

“何为天命者也?”张良奇道。

“读通此书,汝自知也!哈哈哈!”说罢,老者便突然消失,不见踪影。

这位老者便是传说中的黄石公,人称“圮上老人”。

张良如做了一场梦般,等他恍然反应过来,只见地上摆着一本书,捧起一看,乃是《太公兵法》也,大喜过望!从此,张良日夜研读兵法谋略,反复揣摩,俯仰天下大事。终如其名,成为深谙韬略、足智多谋之“良”才,有了鬼神莫测之能。

数月后,张良学有初成,深感欲成大事,必须要有一帮属于自己的班底。于是,他回到韩国旧地招得数百名旧部,一并隐于下邳,深研兵法的同时更筹划反秦大业。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颇为开心的事,他认识了一位大英雄。正确的说,应该是大英雄的后人。

这事得从他回韩地时说起。

张良潜回韩地,隐于好友韩攸家中。韩攸者,韩非幼子,韩国王室之后,有济世之才。始皇帝杀韩非后,深感惋惜与后悔,当他一统六国,即封韩非后人于韩地,永世延爵。

张良与韩攸二人皆乃韩国贵族,自幼为同窗,相互钦佩对方才华,乃为至交好友。所以,张良回韩地第一件事便是来寻韩攸,韩攸果然不令张良失望,倾力助之。

一日,二人于家中对弈,杀至酣处,忽闻得门外大呼:“抓刺客!有人刺杀了县令!别让他跑了!抓住他!”

“刺杀县令?当豪杰也!”张良好奇得很,行至大门处左右观之,只见右前方不远处一道人影快步飞奔而来。

待那人奔至韩攸家门口,张良出言道:“壮士,快请进!”

那人正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见有人相助,大喜过望,也不管是否有诈,急忙奔入韩攸家中,在张良与韩攸相助之下,藏匿起来。

只听门外杂乱的脚步声呼啸而去,片刻后,大量的脚步声又奔了回来。有人叩门道:“府中可有人否?”

张良大惊!

韩攸微笑示意张良无需紧张,于堂中静候消息便是,只身去了门口应对。

只闻远远传来话语声:“吴县尉,不知何事光临吾府?”

“下官见过韩公!不知韩公可曾看到可疑之人经过此处?适才有间细刺杀了王县令,吾等正追捕之!”

“啊!有刺客?这还了得!免其为祸乡里,吴县尉可要即刻抓捕归案!吾这就派人相助县尉!张管家,汝速速带领家丁随县尉大人抓捕间细!务必要抓到!”韩攸大喝道。

“诺!”有人当即回应道。

“呵呵,某人手够用,就不劳烦韩公了,韩公使家丁护好自身安全便好!某告辞了!”

“如此?那便辛苦吴县尉!吾就不远送了,吴县尉好走。”

官军走后,韩攸回到大堂,与张良相视一笑,赶紧请出了那位刺客。

只见那人肩阔腰圆,长剑一抱道:“楚人项伯,多谢两位相救之恩!”

“哦?原来是楚地项氏!吾早闻大名矣!不想今日却有幸相见!”张良感慨道。

张良逃亡于下邳期间,对下相与吴中的项氏可是早有耳闻,知其等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自战国时期始,项氏便是出了名的战功大族,人人勇武非凡,大名如雷贯耳。

“吾乃张良,韩国之后。此乃吾好友韩攸,其先父为大名鼎鼎的韩非公子!如项壮士不嫌弃,吾愿拜项壮士为兄长!”张良欲结连六国旧人共谋反秦,今得以认识楚国项氏核心人物,实在是高兴得很,迫不急待就要深攀交情。

“莫非阁下便是博浪沙刺秦的张良先生?”项伯大惊道。

“那时年轻气盛,不自量力也。不过,正是在下。”张良唏嘘道。

“先生一介文人亦能行此惊天之举,实令某等武人汗颜矣!项伯见过先生!”项伯深深一躬施礼道。

“呵呵,两位,吾已令下人备好酒席,还请移步,今得识壮士,当一醉方休!”韩攸大笑道。

“哈哈!好!”项伯大喜。

席间,项伯突然发问:“不知二位以为,方今这天下,大势如何?”

“可谓内忧外患矣。内有嬴政,暴虐无度,不恤民力,四处征伐。筑长城,修驰道,建寝陵,起阿房宫,挖水渠。重刑苛法,征役无度,民皆苦秦久矣。外有匈奴、东胡等异族虎视眈眈,拥铁骑数十万,旦有疏漏,便即刻南下掠我中国,我华夏之民何日方得脱离苦海……”张良悲戚道。

“先生所言正是,年前,有大将军蒙恬北击匈奴,将匈奴人赶出河套,令其等不敢南下牧马,大快人心!哈哈,蒙恬虽为秦将,吾亦佩服他!真英雄也!”项伯大饮一口,击腿大赞。

“听闻秦国大公子扶苏仁厚爱民,若始皇帝之后为其继位,天下可期,若不是他即位,则……唉……”韩攸长叹道。

“吾闻得扶苏之母为大楚公主!当真有此事?”张良好奇地问道。

“确有此事,其母为我大楚昌平君之妹,乃是秦王荆妃也。当年李信攻楚时,昌平君叛秦,使李信大败,秦王暴怒,迁怒于荆妃与大公子扶苏,使其等不得宠久矣。”项伯喟然道。

“吾等且静观其变,若嬴氏不得民心,且反了这天下又何妨!”张良将酒杯重重地置于桌案,冷声一喝。

项伯闻言,面色顿时激动得潮红了,连忙抱拳道:“实不相瞒,我项氏一族在楚地准备已久,只待天下有变,我族将尽起江东子弟起兵复国,如二位不弃,还请相助之。”

“此事当真?!吾得闻齐国田氏亦是蓄谋已久,蠢蠢欲动,吾等当联络之,以为助力。”韩攸摸着短短的胡须道。

“……”

一顿酒宴下来,三人尽兴密谈,结为知交。

在韩攸家盘桓十余日,避过搜捕的风头后,张良与项伯结伴而去。待张良离去,韩攸尽散家财,雇得死士数百名,分成数批,然后扮作商队,亦往下邳而去。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