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的最大的土房子,是杨湾的一栋房子。它大约是一溜七间房,长达几十米,而且楼上也有窗户。无论从高度上讲,还是从面积长度上讲,都是最大的土房子了。它的主人,是我的姑父,因为他在解放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塾师,而且当过国民政府县参议员。不过我们看到这房子的时候,这间惹人注目的气派的房子里,已经住进了几户贫农。
其次便是村上的小学校了。
我们村里最早的砖房子,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是小学校,因为全县要消灭中小学危房,校舍必须改成砖房子。
这虽然只是我们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的情况,但我相信,这种住房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是十分普遍的。即使现在,在不少的地方,已经有了一些砖混结构的住房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一片土房子中,即使现在建新房的人已经不再考虑建这种土房。
还是简单地对这种土房子的结构作点介绍吧。
一般房子三间两层,每间房开一个门,把几间房屋联通。一般布局是这样:大门居中,这间房是做堂屋(客厅)的,里面摆放大方桌(更早的时候,摆放春台、或者神龛),而在房屋靠里的一侧,有火弄(一种供人烤火的场所,它陷在地面以下,用石头或火砖砌着,上面吊着一把炊壶),火弄四周摆放着木椅子。也就是说,堂屋是起居室和接待室,还是祭祀的场所。
另外两间,一间做厨房,打着灶,摆着饭桌、饭架(一种放置炊具的木质器具),放着水缸以及碗柜、泡菜坛等;一间做主卧室,放床、大衣柜以及抽屉、踏柜等等。
这是一楼。二楼,一般是子女们的卧室,或者储藏粮食、物品。
这是一般的布局。不同的情况是,一些儿女较多的家庭会在灶屋、堂屋里,用板壁隔成内外两间,在里间摆放床铺。也有的在屋后接几间矮房子(称做“私庵”),做专门的厨房或火弄。有些人家也在楼上的一侧开上楼门,楼门外搭起木阳台(俗称晒楼),用以晾晒衣物,或者冬天在上面边晒太阳边纳针线。
上楼的木梯一般放在堂屋的屋角里,被人称作“弧梯”。
土房子因为墙体厚,又是泥土夯实而成,门窗少,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冬暖夏凉。筑得好的土墙房子,也很牢固,可以住几代人。走到一些老房子里面去,常常可以见到屋里的楼板、楼梯甚至一些家具都被烟熏成黑色,上面结了厚厚的烟垢。这说明这栋房子已经住了好几代人了。
建这种房子,需要专门的艺人来指挥。这种人,村人称之为土匠。
而且它跟别的艺人制造某种器具不一样,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行为,它需要很多人来配合,还需要木匠、石匠的加入。
建房的程序一般是这样。东家选好了地(乡村建房最重视看风水,俗称看地,一般是请专门看地的阴阳先生执行),备足了木料,请石匠打好了水脚石,就可以动工了。第一步是先请人打地基(俗称“赶屋场”)、下水脚石。水脚石是承受墙体的基础,砌水脚石之前,要先挖放置水脚石的深槽,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要挖到被称为“老山”——应该是硬基的地方),放置水脚石的深槽挖好后,就可以开始下水脚石了。水脚石一般要砌到高出地面几寸的地方,以防雨水侵蚀墙体。水脚石砌好,就可以开始筑墙了(一般称为“架板”)。
这时,东家除了请土匠来负责建房,还要请打墙的人,整墙的人,请背土的人。打墙的人一般是体质和劳力很好的青壮男人,整墙的人却是有经验、办事细致的人。另有大量的人背土、挖土。
打墙的土,粘度较高的大土最好。不过,一般而言,取土以就近为原则。只要刨去最上面的一层熟土(耕种层),下面的生土就可以了。而这种土里面,往往掺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挖土的人必须择出里面的大石块。背土的人就负责把土背到墙上,倒进墙板里。
墙板、杵头、拍耙(读peipa)、牛子是建房的主要工具。墙板是一个木质的长方体,它三方联在一起,另一头是活动的,类似砖模。筑墙的时候,就把它架在墙体上,在斗里倒上土,然后,由打墙的人用杵头将泥土夯实。杵头形似一个打杵,丁字形,下面装有一个半球形的铁垞。打墙一般由两个男人打。他们各提一把杵头,先是背对背站着,每一排打三个窝子,边打边向后退,当两个人屁股要碰着时,再转过身子往前打。这一遍打完,再上土,又打。一般每一板墙打三层土就好了。
打墙要叫喊,一个喊嘿呀,一个呼嗨嗬,用以协调动作,调动气力。因此,建房时,打墙者的嘿嗬声就会在山山岭岭间回响,不绝于耳。
开始,墙板是放在水脚石上,打满一圈,再打第二圈。这时,就要用着牛子了。牛子是一根大约两尺长的木棍,有两根,它放在打好的墙体上,专门用来搁置墙板。沉重的墙板就是搁在这两根牛子上,才得以安放在高高的墙体上的。
拍耙是要来整墙的,木质的,形似一只熨衣服的烙铁。人们在一边打墙时,负责整墙的人,就手持拍耙,在墙体上拍打,把粗糙的墙面拍光滑,消除墙体上的裂纹。
打墙的这个过程,被称为“筑桶子”。筑桶子时,在墙板的联结处和墙角处要在墙土中放置木棍和长条的木块(俗称“放扯签”),使墙体间的联结更加紧密。
桶子筑五六板高后,要停一段时间(称为“歇汗”),让墙体干爽,增加墙体的承受力。歇汗的时间长短,视季节和天气而定。冬季时间要长一些,夏季时间短一些。歇汗时,墙体要用芭扇(一种用茅草编成的长方形的专门用来覆盖墙体,以免受到雨水浸湿的工具)把墙体罩住。
当桶子筑到一层楼高时,要放置楼锁(俗称“窖楼锁”)。楼锁是专门用来放置楼板的,一般选用较粗较长的松树或杉树。窖好楼锁,再往上筑。这时候的墙体人们称为“金墙”,一般筑一人多高。
金墙最后一圈打结束时,有一个地方会有长短不齐的缺口(墙体一板一板地打来,最后合龙的这个地方,就必然有缺口),这个缺口称为“龙口”。这最后一板墙叫“筑龙口”。
这时,墙体的主要工程就算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在墙体的侧面往上筑,一板一板往上筑,逐渐减少板的数量,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过程,俗称“找山字”。
之后,就是上梁、挂檩子。檩子挂好,开始钉椽子,用来覆盖瓦块。
土匠的工作就是负责整个建房过程的组织和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譬如:水脚石要怎么砌,挖的深度,砌出地面的高度;筑墙体过程中,每一板墙能不能打得端端正正,墙打到一定高度时,墙体是不是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什么时候“歇汗”,“找山子”怎么找(俗称“拿水”,关系到屋面的坡度)等等。
土匠的工具主要有:墨斗、曲尺、水平尺、吊线砣。墨斗曲尺跟木匠一样,水平尺主要用于检测墙体和“拿水”,吊线砣打墙时垂吊在墙板上,以检测墙板是不是放得端正。
除了这一些,土匠还有另一份重要的工作:祭祀。
建房是农家最大的事情,几乎每个重要环节上,都要敬神。一般情况下,有三次大的祭祀活动。一是架板时。这一天,东家要备好祭祀物品,主要是公鸡、白酒、线香、火纸、鞭炮等等。土匠将墙板提到水脚石上放好后,便开始在司头前面敬神了。他在地上插上点燃的线香,焚烧火纸,并用刀将鸡脖子抹了,用手指蘸着鸡血,在火纸上划符。
香烟袅袅升腾,土匠口里念念有词。
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鲁班到此,长发其祥!
土匠将鸡血符置入墙板之内,这时鞭炮齐鸣,早有背土的人用土把符压在墙角里了。一会儿,打墙的人手提杵头,嗨嗨嗬嗬打起墙来。正式的筑墙过程也就开始了。
筑龙口的时候,也要祭祀。过程与架板时差不多。
筑好龙口就是找山子。把最后一板墙打好,东家要给师傅封一个红包,接师傅下墙。土匠这时要一个人提起墙板,一口气将沉重的墙板提下来,搁在新房的楼锁上。
最隆重的是上梁。首先,梁是有讲究的。它从树林中砍回来后,不能下地,要直接抬进房里,搁在马(木马)上,待木匠将梁做好后,土匠开始上梁。
梁的两端用绳子吊着,东家在梁上搭两段红(红绸缎或红布),这是给土、木二匠的馈赠,将瓜果、线香等摆在大梁前,这时土木二匠开始烧香磕头。敬神完毕之后,参与建房的力夫们口呼嗨嗬之声,拉动吊大梁的绳索,将大梁缓缓升上屋顶。土木二匠爬上屋顶,将大梁安置在屋顶之上。这时,土木二匠“踩梁”,他们从两边山子上往中间走,像走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