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贝利亚事件

1953年,苏联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事件:苏联共产党举行中央全会,决定将贝利亚开除苏共中央委员会,同时还将其开除党籍。这是怎么回事呢?斯大林去世还不到4个月,苏联政坛上就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到几个月,贝利亚就被执行了枪决。从此,贝利亚被冠上了血腥镇压、阴谋钻营、道德败坏、帝国主义间谍等称谓。

还是先了解一下贝利亚个人的情况吧。他是斯大林之后新领导班子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二号人物,他怎么会转身成为苏联人民的敌人呢?这真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贝利亚在追悼斯大林的演说中声称要保护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在安葬完斯大林之后的一个月里,贝利亚着手解决斯大林晚年的一些镇压案件的清理上。

1953年4月下旬,贝利亚又开始解决斯大林遗留下来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民族政策上的问题。他不希望为了改善殖民地的政治状况而采取大规模的镇压。除此之外,贝利亚不愿意为国防增加开支,并且呼吁要放弃很多耗费资金的建设项目,为减轻农民负担采取一些措施,推行自由的经济政策。他所作的这一切,都招致了其他政客的不满,甚至心怀恨意。

1953年6月12日,就白俄罗斯的问题,中央主席团展开了谈论。讨论会结束之后,赫鲁晓夫人俄日贝利亚是一个危险的人物,并游说马林科夫同他结成联盟,一致反对贝利亚。此后的一个星期里,他们进行了密切的商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斯大林的清洗运动还心存余悸,此外,贝利亚对人态度粗暴,经常威胁、恐吓,对他非常的不放心。

在这样情况下,赫鲁晓夫精心策划,在1953年6月26日举行苏联高层联席会议,赫鲁晓夫认为应该就贝利亚反党问题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列数了贝利亚的种种罪行。后来在朱可夫元帅的部署下,他们领导的军事小组逮捕了贝利亚。就这样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贝利亚和他的亲信,一共七人被处死。贝利亚走了,而赫鲁晓夫的实力却得到了巩固。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了自己执掌苏联的生涯。其中的很多事情真的很耐人回味。

东欧剧变

1989年这一年,对于东欧的国家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此时的东欧发生了巨变。仿佛就是在一瞬间,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摇摇欲坠,风雨飘荡。

在这些巨变下,南斯拉夫的矛盾尤其突出。此时的南斯拉夫国内局势动荡。很多国家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发生着变化。在政治上,出现了多党制和议会制;经济上,出现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心惶惶。

就拿波兰来说吧,执政党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和总理马佐维耶茨基两人面对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分歧。这一年正值波兰选举总统,由于总理马佐维耶茨基的票数不够,瓦文萨当选总统。

捷克斯洛伐克6月在全国举行大选。这次大选并不像往常那样,当时公民论坛和反对暴力组织组成了当时政府。就在举行大选期间,

“公民论坛”和“公众反暴力”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指责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为前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务,导致其选票直线下降。没有办法,

基督教民主联盟表示在大选后坚决不参加组阁,并不会与“公民论坛”合作。虽然社会党、绿党等一些党没有加入联邦议会党,但是他们要求议会外议会,设立两个院,开展活动。斯洛伐克的10个政党联合发表声明,公开要求“斯洛伐克独立”。

5月,罗马尼亚的救国阵线在大选中获胜,其中两大议院都赢得了多数票,而总统伊利埃斯库却获得了很少的选票。大选失败的国家农民党、国家自由党等反对党拒绝与救国阵线合作,并开展了浩大的

反政府示威活动。活动愈演愈烈,罗马尼亚政府于是派出军警驱散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广场扎寨示威的学生,意图恢复广场的正常秩序。然而,此时声援政府的矿工却向国家农民党和自由党进军,搜出他们的武器和弹药以及印制钞票的机器。

7月,阿尔巴尼亚政局动荡,出现多次公民外逃、示威、游行等活动。12月,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度,反对独党专政。

南斯拉夫内战后,执政40年的南共联盟被迫解散,从此一个全国性的政党不再存在。各个联盟纷纷倒戈,各自执掌政权。7月,南联邦议会联邦院通过《政党结社法》,正式宣布实行多党制。11月至

12月,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分别举行大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共盟”不再有执政地位;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原“共盟”继续执政。各个共和国之间矛盾重重,错综复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公开要求独立,于是,东欧境内出现了严重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程度不断上升。

东欧剧变有着多重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东欧共产党执政后,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样东欧实际上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其次是经济上发展缓慢。他们为了扭转经济上的落后局面,进行改革,可惜成效并不是很大,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诱导政变。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贸易、贷款、科技和意识形态等方式对东欧国家的渗透,促进他们“和平演变”。

科索沃战争

引发科索沃战争的是科索沃危机,而科索沃危机来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科索沃是东欧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斯拉夫于1945年成立,1991年就解体了,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的内战。内战一直延续到1995年11月21日,此时双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大张旗鼓的开展,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干预和调解。双方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遗憾的,这个协议并没有奏效,也没有平息南斯拉夫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科索沃成为民族冲突的重中之重,引起世人关注。

波黑战火逐渐熄灭,而科索沃的战火却燃烧的非常旺。自从1997年之后,科索沃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伤亡人员日趋增多,大约有3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爆发,让美国等一些国家感到不安,他们试图控制巴尔干局势,决不允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他们建立起来的冷战后的新格局。他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铲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因为米洛舍维奇政权让他们感到不安。于是,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激化。

1999年3月22日,即布鲁塞尔时间,美同巴尔干半岛问题特使霍尔布鲁克亲赴南斯拉夫,这次之行目的就是让北约进驻科索沃,但事情没有取得任何进展。2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宣称将大规模空袭南联盟。24日,北约正式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凭借先进的且占有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武器装备,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这些轰炸不仅给南联盟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带来了环境破坏,不知道有多少平民丧生和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3人死亡,多人受伤。此事一出,华人震惊和愤怒。

北约组织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再做着惨无人道的战争。科索沃战争与海湾战争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没有得到

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和指责。

南联盟面临着北约的空袭,再加上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最终立场不再坚定。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愿意接受和平调解。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到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巨大,它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完)“)

【全文完】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