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历史的发展成为抚平战争伤口的良药,同时世界格局被打破之后有了新的变化,更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欧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角,东方阵营的确立,也使得欧洲成为西方世界一个关注点。哪怕兴起的美洲,那也只不过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成分。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大批法国和比利时军队突然潮水般涌入德国鲁尔区,只见他们刚刚驻扎下俩,就三下五除而,强硬而迅速地接管了这里的矿山、企业和铁路,并开始将这里的煤、铁、钢材源源不断地运往法国和比利时。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鲁尔区的居民们一直在法、比联军的监视和奴役下生活……这就是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围绕德国赔款问题而发生的国际军事政治事件——“鲁尔危机”。

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是悬而未决的复杂的国际问题。根据巴黎合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以法国代表为主席,由英、法、意、比代表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具体解决德国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期间,法国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在法国的提议下,协约国还达成协议:如果德国不支付赔款,协约国可酌情采取制裁措施。

1921年4月,在赔款委员会伦敦会议上,确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包括德国于1921年5月1日前尚未支付的120亿)。5月,委员会向德国递交了支付赔款的时间表和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及其出口商品值的26,并且在当年的5月底前必须交付1921年的10亿金马克,如果逾期得不到满意答复,协约国将采取军事行动。

德国在赔款问题上一直采取“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的策略,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消极抵抗。到1921年8月,德国在支付了前期的几项赔款之后,便试图采取拖延政策。1922年,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基于其战后欧洲政策的考虑,同意德国的要求,提议削减德国赔款总数并延长付款期限,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这样,在赔款问题上,不仅英、法之间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于是,我有赔款主动权的法国决定对德国采取强硬行动。

1923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等国的反对,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联合比利时,出动10万军队开进德国,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针对法国的军事占领,德国强化了它的“消极抵抗”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款计划,下令企业一律停工,企业主的损失由国家补偿,失业工人由国家救济。作为对德国“消极抵抗”政策的反应,法国则进一步加大了占领的力度,一方面扩大了占领区域,加强了军事管制;另一方面强行接管了鲁尔区的所有矿山、企业和铁路,并设置关卡,征收关税等。

“鲁尔危机”和德国的“消极抵抗”政策,给德国和法国带来严重影响。首先,鲁尔及德国的经济遭到严重打击。鲁尔是德国的冶金重工业中心,这里生产的煤、生铁和钢产量占德国年生产的80以上。危机发生后,鲁尔及德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惊人。首都柏林等城市的工人开始举行总罢工,造成德国政局的动荡不安。同时,法国不仅没有通过占领鲁尔达到索取赔款的目的,反而给自己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麻烦。占领鲁尔期间,法国支付了超过10亿法郎的占领费,而从鲁尔运出的煤、铁的价值却远远不能抵偿这笔开支。由于德国对危机的“抵制”,法国的煤炭等燃料供应产生严重困难,使其工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的冒险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招致来自英、美的巨大压力。

英、美两国意识到,法国的强硬行为,不仅无法使德国偿付赔款,反而会造成德国经济的崩溃,甚至引发国内的革命。于是,他们纷纷发出照会,以强硬的措辞向法、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做出让步,以尽快结束危机。英国要求法国必须回复鲁尔占领前的状况,否则将不会在赔款问题上继续支持法国。英、美还联手采取经济手段,在金融市场抛售法郎,造成法郎贬值和法国财政形势的恶化。同时英国要求德国立即取消“消极抵抗”,接受美国在1922年就提出的建议,即通过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来讨论解决赔款问题。

鲁尔危机带来的严重政治、经济影响,以及英、美施加的巨大压力,使德、法两国都难以继续坚持原有的政策。德国政府于当年9月被迫宣布停止“消极抵抗”。法国在骑虎难下之际,不得不统一接受英、美关于重审赔款问题的建议,由此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

意大利法西斯党

提到意大利法西斯党,不能不提到墨索里尼。他于1883年7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普雷达皮奥省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铁匠,也是早期意大利社会党的一名成员;母亲是农村的一位小学教员。

墨索里尼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骄横,打架是他的家常便饭。他不仅和同学、邻居打架,还与教员打架,甚至有的时候还动手。由于他的这种表现,曾被学校开除过。十四岁的时候,通过关系,墨索里尼被送到福林波波利的师范学校学习,六年后毕业。他不甘于只做一名普通的教员,在家乡教了一年书之后便离开了,他先后到瑞士、奥地利等国游荡。。

受父亲的影响下,墨索里尼也加入了社会党。不久,他就崭露头角。1912年,他担任了社会党的机关报——《前进报》的总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墨索里尼非常高兴,积极鼓动意大利参加意大利参加英、法阵营对德作战。这一行为,惹恼了社会党,这一初衷也是有悖社会党的立场的,所以他被社会党开除。

1915年,意大利参加到一战之中,墨索里尼积极参加,应征入伍,但在1917年的一次地雷爆炸中,他身负重伤,先后做了27次手术,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退伍。墨索里尼的从军梦想破灭。

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组织了一个150人的“战斗的法西斯党”,在当时引起轰动。他们的宗旨是“用军队的组织,组成一个革命团体,恢复意大利固有的国性,铲除赤化势力”。一战之后,意大利经济形势恶化,各种矛盾丛生,在这种混乱的时期,法西斯势力趁虚而入。为了夺取政权,墨索里尼大费周折,他把法西斯党渲染成是一个代表全民族利益的全民党,笼络人心。除此之外,他还处处夸下海口,给各派的人许诺。向工人保证,将给他们工厂;向农民许诺,将平均分配土地;向军队许诺,将增加军费,扩充陆海空军;向资本家许诺,将对外扩张,取占广大殖民地,武力开拓海外市场。他骗过了所有的人。他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这一点,可以从大选中的票数可以看出来。在1919年的大选中,法西斯党只得到了4000张票,结果两年后一下子增到17.8万张。这真的让人难以置信。截止到1922年底,法西斯武装党徒已经发展成50万人。他们到处为非作歹,谋杀、绑架、纵火。他们没有不做的。但墨索里尼狡辩,说这是政治对手嫁祸自己的。为了恢复自己的清白,他强烈要求政府恢复秩序。

1922年8月,意大利发生了全国性政治罢工,全国处于混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墨索里尼浑水摸鱼,趁机夺取了米兰、波伦亚和北意大利许多大城市,。随着自己实力的壮大,墨索里尼还把全国各地的法西斯党徒统编为四个建制完整的军团,伺机准备夺取政权。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发出命令,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准备不浪费一枪一炮,“和平”占领罗马。意大利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这时也没有办法制止法西斯党徒,只好下令解散意大利政府,任命墨索里尼为政府首相。在30日,墨索里尼登上了意大利首相的宝座。从此意大利开始了法西斯统治。

国会纵火案

1933年2月27日的晚上,喧闹繁忙了一天的德国首都柏林的街道逐渐安静下来。没想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这是怎么回事?只听见人们高呼“国会起火了!”这时人声鼎沸,一片混乱。

怎么会有人放火?谁敢放国会的火?

就在国会大厦着火没有多长的时间,德国国会议长戈林认为这肯定是共产党所为,目的就是反对新政府。他让新任的秘密警察头子逮捕那些共产党人,对待他们决不能心慈手软。

当晚,德国政府就发表了紧急通告,宣布是共产党人放火烧了国会大厦,并生成纳粹冲锋队在现场抓到一个名叫卢勃的荷兰“共产党员”,他就是“纵火犯”。

第二天,纳粹党按照早已经拟定好的名单开始了大搜捕。同时,希特勒还颁布了紧急法令,勒令解散除法西斯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取缔工会及一切结社、集会自由。

顿时,盖世太保在德国各地肆意横行,到处抓人,杀人。全国上下处于一片恐怖状态。德国共产党人恩斯台尔曼和1.8万明共产党员先后被捕入狱。连正在德国的共产国际领导人,保加利亚共产党主席席格·季米特洛夫和另外两名保共活动家也受到了逮捕。

1933年9月,纳粹分子宣布在莱比锡法庭公开审理此案。季米特洛夫决定自己为自己进行政治辩护,与法西斯分子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戳穿他们的阴谋。开庭第三天,轮到季米特洛夫出庭。她说:“不错,我是一个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不是一个恐怖主义冒险家,不是阴谋家,不是政变的组织者,也不是纵火者……”实际上着火那天,季米特洛夫根本不在柏林。法庭庭长听着这位政治宣传家的长篇演讲,觉得他似乎接替了自己的职务,便慌忙打断季米特洛夫,拉出了所谓的“纵火犯”卢勃,问道:“你跟纵火犯是什么关系?你们是怎样密谋的?”

季米特洛夫转身,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卢勃说:“你当着大家的面说明,你什么时候见过我?又是什么时候认识我的?”

“我不认识你,也没见过你。”卢勃答道。

季米特洛夫朗声说道:“问题无疑是很清楚的。在这场审判中,卢勃只不过是个木偶,可怜的木偶被送交法庭,而操纵者早就逃之夭夭。作为一个无辜的被告,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共产国际成员,我对立即彻底查清国会纵火案,捉拿真正的元凶,是很感兴趣的。”

庭长眼看季米特洛夫又把审判引向追查幕后策划者,便立即打断他并进行威胁。季米特洛夫一点也没有畏惧,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对法西斯分子来说最致命的问题:“纵火者不是通往国会的暖气通道进去的吗?”庭长失去了控制,吼叫起来:“这个问题不准讨论。”随即宣布休庭。

接着就是戈林出庭。季米特洛夫在一连串锋利的反诘中,很轻易得就使戈林凶相毕露。戈林理屈词穷,大声得向他咆哮:“滚出去,你这个混蛋!”法官叫人把季米特洛夫带先去。

法庭随后的几次审判,也都以失败而告终。无奈之下,莱比锡法庭终于被迫无罪释放季米特洛夫等四人,以判处卢勃死刑草草了事。

后来通过调查,纵火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原来这完全是德国纳粹党精心策划的阴谋。按照事先的计划,纳粹党柏林冲锋队队长带领部下,从戈林的议长府通过波轮国会大厦的一条地下暖气管通道,钻进国会大厦,用汽油和易燃化学品引燃大厦后,又从原路回到戈林的议长府。同时,纳粹冲锋队找到了对防火有癖好的荷兰人卢勃,让他再放了几把火。

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控制全国的目的是暂时达到了。此后,德国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准备。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13日午夜时分,英国伦敦唐宁街十号官邸灯火通明,首相张伯伦焦躁难眠。他正在迫不及待得给德国元首希特勒发一封佳绩电报:“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15日,张伯伦兼程赶路,生平第一次乘坐7小时飞机,匆匆来到慕尼黑,又转乘数小时火车、汽车来到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是什么“局势”严重到使堂堂英国首相如此局促不安?又是什么让张伯伦冒险乘坐飞机赶往慕尼黑?原来,这里正在酝酿和制造着一个大的阴谋。

1938年是法西斯德国明火执仗加紧对外扩张的一年。3月,德国一弹未发,兵不血刃就吞并了奥地利;紧接着又盯住了下一个侵略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是个多名族聚居区,其中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为实现侵略目的,希特勒一方面在这里煽动“脱离捷克”的“民族自治”,并声言要为捷克境内的日耳曼人“伸张正义”;一方面大规模向德、捷边境调集军队,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准备“扫荡捷克”。而捷克政府也不愿意轻易被人宰割,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加强边界兵力部署。德、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骤然紧张的时局,急坏了英、法领导人,特别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签订了互助同盟条约,所以如果德、捷开战,按照条约规定,英、法必然被卷入毡帐,使战火向西欧蔓延,危及他们的利益。于是,张伯伦非常急迫想调和。

本来,希特勒对侵占捷克问题是心中没底的。因为当时德国受军力限制,对进攻捷克的准备不足,而冒险对捷佣兵的计划也遭到德国总参谋部的反对。特别是,希特勒担心如果英、法执意支持捷克,德国的如意算盘就要落空。现在眼看张伯伦登门说和,希望“和平解决”,希特勒不禁大喜过望,尽情敲诈他们的机会来了!

谈判在一间密室中秘密进行。希特勒先是摆了一通德国对国家和平、对德英亲善所作的贡献,然后就采取威胁的办法,说德国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彻底解决捷克,并且问英国是否愿意将苏台德区割让。张伯伦认为只要成交的价钱可以,是可以商量的。希特勒知道自己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张伯伦与希特勒达成割让苏台德区之后,又连夜飞回伦敦。他与法国一起对捷克施加压力,希望捷克以大局为重,以割让苏台德去换取“和平”和英、法两国的安全。对德国强行割占领土的要求,捷克政府开始表示拒绝,他们深知,如果割让了苏台德区,整个捷克国家将无法保全。然而,英法不但不听捷克的一件,反而威胁捷克:如果拒绝割让苏台德区,将来德、捷再有事端,英、法将不再履行协防义务。在英、法的压力之下,捷克政府不得不屈从让步,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了有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协议,在没有当事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决定把捷克的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二战前臭名远扬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郑重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深信不疑。他在回到伦敦后曾兴高采烈地表示,他从德国带回来“时代的和平”。然而,张伯伦太天真了,现实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

马德里的枪声

1937年2月6日拂晓,寂静的西班牙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杀气腾腾的佛朗哥叛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直扑山口,向马德里发起了第三次疯狂的进攻。

西班牙人民军和国际纵队的战士们愤怒了。他们端着机枪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用完了,就用野草和树皮代替。几天之中他们打退了上万敌人数十次冲锋。

这就是西班牙内战时期,马德里保卫战中最危险、最激烈的雅拉玛山谷的战斗。

故事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的西班牙国会选举,由共产党、社会党和左派进步力量组成的人民阵线取得了胜利。接着,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当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政策,这些措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却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憎恨。于是,1936年7月,以弗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叛乱。

内战初期,由于佛朗哥叛军装备精良,给养充足,很快占领了南部的大片土地。不久,德、意军队登陆西班牙,与佛朗哥叛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直逼首都马德里。

新生的共和国已经处在危险的境地。“保卫马德里!”“保卫人民共和国!”一时成为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愿。

与此同时,全世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纷纷向西班牙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战争爆发还不到一个月,就有来自全世界54个国家3万多名优秀的反法西斯民主人士,不顾本国政府的阻扰和迫害,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躲过法国边防警察的搜捕,突破了海上封锁线,从不同的途径陆续进入到西班牙边境。他们沿途目睹西班牙的种种暴行,满腔愤怒,一分田勇,立即着手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纵队的志愿军战士在入伍的时候,都要在一份誓言书上签名,誓言书的结尾写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1936年11月8日,马德里街头响起了用法语、英语、德语等不同语种演唱的《国际歌》。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支国际纵队——第十一旅来到马德里。此时正是佛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在连续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中,他们和西班牙人民军只能在断壁残垣的掩体里睡觉,在硝烟弥漫的掩体里就餐。战士们衣衫褴褛,脸上乌黑,许多人的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在国际纵队的有力支援下,西班牙人民军和马德里市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终于顶住了叛军对马德里城市的正面进攻,打破了佛朗哥军最精锐的外籍部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国际纵队进入马德里后一个月,佛朗哥叛军不得不放弃了正面夺取马德里的计划。“)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