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法国波旁王朝的第三任国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5岁的路易十四在1643年就登上了国王宝座,自此之后,开始了他漫长的帝王生涯。

少年时期的路易十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青年。他热衷并通晓

通晓戏剧、天文、地理、解剖学等。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也许他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但历史没有如果。他酷爱戏剧,并常在戏剧中扮演角色,他尤其是喜欢“太阳神”阿波罗的角色,后来人们就称他为“太阳王”。“太阳王”的称号伴随他一生。

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亲自管理政事。他辛勤理政,事必躬亲,乾纲独断。为了把握大权,他不再任命首相,拒绝召开三级会议,还取消了高级法院对国王敕令的指摘权。

路易十四任命柯尔伯为财政总监。柯尔伯果然不负重托,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扭转了前任留下的巨额亏空,还积蓄了殷实银库,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这些竟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

凡尔赛宫和巴士底狱,是路易十四一软一硬的两个统治工具、巡按使和龙骑兵,是他伸向全国各地的爪牙。但杰出帝王的伟业,还需要有一位理财能手和若干位叱咤风云的将军辅佐。而路易十四的名气,也部分得益于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这座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花费了10年的时间和数不清的金钱。

在治理国家的同时,路易十四还让以杜伦尼和孔代亲王为代表的将军们,通过炮火将“太阳王”的威名传播到欧洲各地。路易十四发动的大规模战争有四次:1665—1668年与西班牙的“王后遗产战争”,1672—1679年间的荷兰战争,1688—1697年与奥地利皇帝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以及1701—170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法国总是处于以寡敌众的局面。前两次战争法国以胜为主,取得了南尼德兰的一些领地。后两次战争,法国则以败居多,但路易十四最终成功地让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王位。

路易十四时代,文化领域空前昌盛,出现了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等艺术大师。他们的成就与作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路易十四对文化的赞助有很大关系。

路易十四时代,由于法国炙手可热的国际地位,法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欧洲外交的通用语言,各国上流社会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为时髦的标志。

路易十四认为统一的宗教信仰有利于统治。他在1685年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重开对新教徒的迫害。1689年路易十四还颁布了“黑法”,准许在法国的所有殖民地贩卖奴隶。

路易十四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在欧洲重新诠释了“君主制”这个概念,使得英伦三岛上民主宪政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的同时,欧洲大陆上却出现了一股强化君主专制的热潮。强化君主专制在当时的欧洲也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地方领主的封建割据,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彼得大帝与他的帝国

彼得一世是俄国沙皇,俄罗斯帝国皇帝,也被称作彼得大帝。彼得一世即位后,俄国进入“俄罗斯帝国”时期,这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彼得10岁的时候,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继承了王位。于是,他来到了郊区的外国人聚居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很多异国风情,知道了很多俄国以外的世界,这也为他日后向西欧取经埋下了伏笔。

彼得17岁的时候,联合周边的人,起事,推翻了姐姐索菲亚的统治,自己登上了王位。此时的俄国是一个半野蛮、半东方化民族的国家,彼得要改变俄国,使其成为一个文明国家,因此,他亲赴西欧考察,学习各种造船和建筑技巧。17世纪末,彼得一世为了让俄国尽快摆脱落后、愚昧的状况,亲自前往西欧,历时一年半之久,先后考察了荷兰、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这些考察,他更痛切地感到俄国的落后,于是决心励精图治,迎头赶上。

彼得一世先进行了礼仪制度的改革。彼得考察回国后,便向迎接他的大臣们下令,禁止实行下跪仪式,并宣布凡留长须者要交纳留须税。同时又下令各级官员禁止穿长袍,一律改穿西服。礼仪制度的改革,成了彼得学习西方、改造俄国社会的先声。

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后,果断地开始对俄国社会进行全面改革。他借鉴西欧模式,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经济,还在国内先后开办了航海学校、海军学校、王科学院、医科学校等,强迫俄国贵族接受教育和欧化生活。通过一系列改革,俄国这个原本充满东方色彩和宗教气息的保守国家,从原本被蒙古长期统治且受拜占庭影响甚深的被动地位,开始迈向强国之路。

彼得一世改革也得到了负面评价。不仅被评为只是少数人的意愿,而且劳民伤财,再加上彼得并不顾虑人民的感受,在建筑过程中杀了许多工人,吊死许多反对者,因而遭到众多人的反对。所以当时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农民,都对其深恶痛绝,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西化政策为传统俄罗斯文化定位带来了永久危机。

不过,在1718年,彼得一世将阴谋叛变的儿子阿列克塞处以极刑后,又于同年9月,将与反动贵族勾结的皇后洛普希娜送进修道院。大义灭亲的彼得赢得了民心,俄国社会改革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过彼得一世20多年的征战和努力,俄国的社会面貌明显改观,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1721年,俄国枢密院一致通过决议,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从此,俄国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继承,上层贵族便制定许多规定来控制权力。从此,沙皇俄国进入中衰时期,一直到叶卡捷琳娜大帝继位,情况才为之改观。

野心勃勃的叶卡特林娜二世

如果要在俄国历史上找一位能与彼得大帝齐名的人,恐怕只有叶卡特琳娜二世了。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德国一个亲王的女儿,原名叫索菲亚,后来嫁给彼得三世。为什么称呼她为叶卡特琳娜二世而不叫索菲亚呢,是因为彼得三世的姐姐也叫索菲亚,为了区别,所以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1761年底,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的改革缓解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但也遭到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叶卡特琳娜二十趁机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自己登上了宝座。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据俄国历史记载,她是一个野心勃勃,最为反动的一个皇帝。一上台就加强农奴制专制制度,维护了贵族特权。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还将农民的土地赏赐给贵族,完全不顾农民的死活。在她统治时期,农奴的数量站到了农民的一半,并允许贵族任意驱使农奴,农奴不得有半句怨言。他们就像在市场上

被买卖的牲口那样,任人买卖、交易。

叶卡杰琳娜还是一个虚伪、荒淫无度、残暴的君主。她不认同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从心里鄙视这些学说,但还假惺惺地与伏尔泰写信交流,说准备把他们的主张用在国家的政策上。她在信中还给伏尔泰描述了自己统治下的国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农民生活地非常幸福,每天都能吃到鸡肉。实际上,农奴每天吃到的全都是黑面包。1775年,叶卡杰琳娜二世无比残忍的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对待起义的首领丝毫没有人性,她命令士兵将他关在木笼子里带到莫斯科,对他进行肢解、焚尸,手段极其残忍。

除了对内实行高压政策外,她还频繁发动对外战争,疯狂的扩张俄国的领土。她与奥地利、普鲁士三次合伙瓜分波兰,消灭了波兰共和国,并在那里建立了恐怖的、血腥的统治。她还发动土耳其战争,占领黑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实现了彼得大帝没有实现的愿望。

对于亚洲,她也是虎视眈眈。加强修筑堡垒,一步步蚕食高加索地区,入侵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80年代,完全控制了西伯利亚北部,并在那里得到了充足的森林和矿蔵资源。叶卡特琳娜二世还命令部队通过亚洲的东北,穿过太平洋,进入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她反对改革,只要是改革她都视为仇人。她无比的痛恨法国大革命,并认为这是“法兰西瘟疫”,发誓要予以“剿灭”。派遣海军部队到北海钳制法国,压制革命。叶卡杰琳娜又出资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干涉法国革命。

1796年8月,叶卡杰琳娜二世已经病在塌下,还在疯狂吼叫:加入我能够活到200岁,那么整个欧洲都会站在自己的脚下,我要建立一个有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我希望自己的孙子叫亚历山大,希望他能像古希腊亚历山大那样,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令人敬仰的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的父亲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他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国王,他极其残暴,但同时又非常富有文化修养。腓特烈继承了父亲的品行,对文学和艺术特别感兴趣,但性格上却非常叛逆,对权术和战争没有丝毫的兴趣。

18岁时,腓特烈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但他不想这样,于是想逃到英国,但被父亲抓回。腓特烈·威廉一世非常生气,也为了锻炼他,竟然当着腓特烈的面把他的密友和同谋卡茨中尉斩首。这件事对腓特烈震撼很大,后来他又得到了父亲的宠爱,并在父亲的旨意下娶了一位德国贵族小姐。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的生活非常惬意,经常与欧洲的学者通信,这其中包括才华横溢的法国作家伏尔泰。

腓特烈于1740年继承了王位,还有一支8万多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素质过硬,后来他继续训练这支军队,并最终达到20多万人。他们跟随他们的国王走南闯北,大肆扩张。

腓特烈之所以能让后人敬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军事上取得的荣誉。在他继位的23年里,腓特烈为了扩张领土,先后与邻国发生多次战争,尤其是与奥地利。奥地利为了打败普鲁士,多次与俄国、法国结盟,凭借着人多力量大,联盟多次打败腓特烈。但腓特烈屡败屡战。后来,他联合俄国、奥地利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并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最终将自己的国家同东普鲁士连在了一起。

除了在军事上的才能,腓特烈在政治上也毫不逊色。他公开在自己统治的桂冠上贴上当时最流行的“开明专制”标签。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开明不足,专制有余。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将权力架空,自己一个人独揽大权。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克己奉公,但不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只要按照规则办事就可以了。每位大臣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自己全面掌握情况。

作为一个接受过启蒙思想影响的君王,也许“开明专制”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头衔,他亲自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并修订了刑法,新建了许多工业,完善和改进了教育体系,实施了许多公共设施,还改善了许多农奴的生活。

腓特烈在位40多年,尽管人民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然迅猛发展,人口不也断增加,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将近两番,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塔勒。他给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的德国还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来结束封建割据状态。但是怎么能实现统一呢“在当时,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由日渐崛起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革命的方式自下而上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通往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制国家。

“时势造英雄“,就在这个时候,俾斯麦于1862年担任了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就任不到一周,他就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极富有煽动性的演讲。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精诚团结,共同对外。俾斯麦激昂地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皿来解决。”这篇演说,就是俾斯麦获得“铁血宰相”称号的缘由。他的演说,引起了轰动,震惊了整个普鲁士。他也成为被孤立的一个,没有人和他站在一起,甚至连普鲁士国王也忧心忡忡,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该换一个首相。可以说在俾斯麦的周围,全都是一片质疑声,但俾斯麦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道路。最终国王与他站到了一起,打消了所有人的质疑声。

俾斯麦排除万难,完全不去理会议会多数的意见,也不去理睬他们的指责,说自己独断专权,擅自支付经费,而是埋头苦干,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俾斯麦打着为“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旗帜,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先后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发动战争,只要有阻挡普鲁士统一步伐的阻碍物,俾斯麦会毫不客气地一一扫除,最终凭借自己的“铁血”手腕,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1月18日宣布成立,俾斯麦当之无愧的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在统一道路上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1868年,西班牙王室被国内革命推翻,女王伊莎贝拉流亡海外,王位空缺。俾斯麦见有机可乘,就巧妙地利用西班牙王位问题大做文章。他派人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政府认为这是俾斯麦有意造成法国腹背受敌的局面,因而强烈抗议,甚至威胁不惜与普鲁士开战。双方剑拔弩张。在这种紧张的局势面前,威廉一世做出让步,劝说自己的堂兄放弃西班牙国王的候选人资格。利奥波德亲王最终表示:“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做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此英法一场欧洲战争。”

法国驻柏林大使贝纳得梯将此结果汇报给拿破仑三世,熟料拿破仑三世却得寸进尺,指令贝纳得梯再次晋见威廉一世,要求他承诺在将来任何时候,都承担义务阻止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并要求普鲁士做出书面保证。法国如此傲慢无礼的要求,威廉把与法国大事交谈的经过和内容,从埃姆斯向波轮发出一份急电。正在同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和军机大臣卢恩一起用晚餐的俾斯麦当晚便受到电报。电报内容主要是:法国大使提出的无力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经御医拒绝;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已经通告了法国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经过去;关于此事,我不准备再接见法国大使了。

俾斯麦仔细阅读完电文后,非常高兴,抬起头来问身边的总参谋长毛奇:“对法战争有全胜的把握吗?”毛奇做出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麦认为刺激法国宣战的机会到了,拿起笔来修改电文如下:“因为法国大使艾斯蒙曾要求朕书面致电巴黎承诺不再提出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要求,朕已经拒绝再接见法国的这位大使,并通过武官通知不再与其发生任何官方接触。”修改后的电文语气立刻变得强硬,并且富有挑逗性。俾斯麦还特意安排,将电文于7月14日,即法国国庆日时发表。结果,立即引起法国政府的狂怒,法国政府发出战争动员令。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俾斯麦得意了。

普法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法国的孤立和军事上的失误,另一方面由于普鲁士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因此,不到一个半月,法国就被击败。9月2日的色当激战,拿破仑三世和39名将军当了俘虏,普军大获全胜,法国投降。普军深入法国境内,兵临巴黎,法国被迫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法兰克福合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向普鲁士赔偿50亿法郎。普法战争一普鲁士的胜利宣告结束。“)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