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劳动工具和机械化,单一的世界局势和大规模的战争……生产力被历史证明了它无比巨大的力量,世界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改变了。社会也不是那原来的专制社会,人们有了自由呼声的想法和翻起压迫的愿望。从此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主角。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说到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当之无愧就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了。尼德兰的意思是低洼处的地方,在历史上泛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由以下国家组成:荷兰、泽兰、弗里斯兰等,南部各省有佛兰德、卢森堡、阿图瓦等。1556年,这一地区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进入16世纪以来,尼德兰地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的发展。在北方,荷兰、泽兰两省的工商业发展最快,也最发达。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非常有名,除此之外,航海业和渔业发展水平也相当高。在一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出现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农村中的广大土地被富商掌管。尼德兰地区的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联系并不是很密切。
南方的一些手工业发展的相当快。在农业地区,一些资本主义农场也开始出现。安特卫普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南方诸省不像北方诸省那样,与西班牙在经济上来往很少,而是恰恰相反,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联系自然也会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阶级逐渐向资产阶级靠拢,成为新贵族。市民阶级也在急剧发生分化。再加上西班牙统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及其控制的天主教会在尼德兰各省区和城市实行专制主义,使尼德兰遭到重创;还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再加上守旧的观点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问题不断升级。
16世纪60年代初,加尔文宗教组织掀起反对天主教的武装暴动。趁此时机,荷兰省督威廉一世在1565年组织发动了“贵族同盟”,并在第二年的4月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递交了请愿书,强烈要求停止一切宗教裁决活动,但没有得到答复。而此时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堪忍受西班牙的统治,双方的矛盾剑拔弩张,引爆了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索。
1566年8月,尼德兰爆发了浩大的反对天主教的运动,圣像遭到了毁坏。这场运动迅速扩大,参加起义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但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运动中妥协最后导致运动被残酷镇压。那一年是
1657年。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委派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阿尔法上任后,设立了“调查骚乱委员会”,并残暴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变本加厉的推行新的税制。没有办法,尼德兰人民分别在南方密林中和北方沿海,分别组织了“森林乞丐”游击队和“海上乞丐”游击队,来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北方各省率先打响了起义的第一声枪声,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分。这一年的8月威廉一世被任命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也如火如荼地展开。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也发生了起义,推倒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签订《根特协定》,达成联盟,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害怕革命的进展,西南各省的贵族在西班牙增兵的保护下也达成一致意见,结成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统治,并认为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北方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不能忍受他们的背叛,于是结成乌得勒支同盟,朝着统一的步伐迈进。他们规定了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同时,他们想尽方法,使得北方7省完全摆脱了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81年,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被称为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随后,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不得不与荷兰签订了《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书面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至此,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对殖民地的掠夺,使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在专制国王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他大肆鼓吹“君权神授”思想,垄断了工商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625年,查理一世继位后,解散了迫切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国会,自己任意征收关税,还巧立名目创立新税,颁布各种罚款条例。这使工商业萧条,物价上涨,大批劳动者失业,加剧了财政危机,也加深了皇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导致这个时期民怨沸腾,各种矛盾激化,革命情绪日益高涨。1640年,英国先后爆发了苏格兰人民起义和爱尔兰民族起义,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正式开始。
为了解决国内的政治危机,在苏格兰议会的支持下,查理一世发动了两次内战,进攻反对他的国会。在克伦威尔指挥下,国会军粉碎了苏格兰王军,查理一世被俘;王后逃往法国寻求援助,却遭到了执政的法国首相马萨林红衣主教的冷落。在舆论压力下,国会与军队共同组织了特别法庭审判查理一世。1649年1月27日,法庭判处查理一世死刑;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查理一世的死,标志着英国封建专制的结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时代的开始。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功臣,克伦威尔成了共和国的最高执政者,就任“护国主”。然而克伦威尔去世后,共和国内部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惶惶不可终日,把旧王朝的复辟看做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他们与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进行妥协,于是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封建王朝复辟了。
复辟者查理二世与其继承者詹姆斯二世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面对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进行武装起义。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却软弱无力,他们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于是向封建贵族妥协,发动了1688年政变,迎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及其妻子玛丽做英国的国王,这使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得以在英国确立。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也没有造成伤亡,但它却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感到十分满意,把这次政变称为“光荣革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这场革命也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因为在英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不久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匕美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因此可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工业革命的产生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也使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生根发芽。
资产阶级紧紧抓住时机,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同时,他们还通过大张旗鼓的对外掠夺,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许多“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工场手工业也培养了大量熟练的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研究成果,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发明,提高了工人的效率。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是棉纺织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提高了棉纱的产量,从而使棉纱成本降低,进而导致布匹价格的下降。人们纷纷购买布匹,这样从事布匹生产的工人越来越多。
随着棉布需求量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有所提高,这样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纺织业。同时,珍妮纺纱机的广泛使用,也逐渐取代旧式纺车,这也使那些依靠手工作坊的纺工不得不去拥有珍妮纺纱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工。
1769年,瓦特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随后,人们开始对蒸汽机进行改良,改进。经过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785年.第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立。很快,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部门都在使用蒸汽机。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厂,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在社会关系上说,工业革命使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随着人口的流动,技术、产品等也源源不断的向欧洲、美洲传播,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和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逐步建立起来了。
圈地运动下的英国农村
“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种种迷人的景色前停留……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难下的牺牲……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这首诗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他的诗歌《荒村》中描写的一幅真实的英国圈地运动的写照。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眼中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距离人们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弗兰得尔地区的毛纺织业突然发展起来,并带动了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便是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羊毛价格的迅猛提高。英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有点供不应求,为了谋取利润,只能饲养更多的羊来满足需求。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为了得到大量的土地,只好把那些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有时甚至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他们还将农民的房屋拆除。在英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草地。被赶出的农民,无家可归,成了流浪者,四处乞讨为生。
这就是16世纪英国人的真实反映。这种情况也被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莫尔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他在《乌托邦》书曾这样描述到:“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从此,“羊吃人”就成为了圈地运动的代名词。
圈地运动首先哪里开始的?他们先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在英国,有些土地早已经被分配给人,但比如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还没有固定的主人,于是一些贵族便打起了它们的注意。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饲养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如果这些土地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时候,他们便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还会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农民无家可归,曾向国王上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他们控诉这个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他们的牧场,并用篱笆强行围上,划为自己所有。除了占有牧场外,他还强行夺取了他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他们被强行赶出来,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甚至丢掉生命。
在这种霸道的圈地运动中,农民的土地不管是何种形式,都被贵族强行圈占。贵族们之间还经常攀比,看谁占有的土地多。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牧场主的贵族们在利益的驱使下还互相攀比,他们的牧业庄园也变得越来越大,但越来越多的农民却无奈得离开了家园,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背井离乡大批地涌向了城市,成为了流民。亨利八世和伊利莎白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农民进入城市后,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织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厂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工作时间却很长,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在这期间,英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成为了牧场。国王也并不是袖手旁观,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颁布了一些法令,企图限制圈地,但实际上这些法令并没有发挥作用,贵族照样圈地,圈地反而合法化了。国王也颁布了一些法令,限制流浪者,目的是想让无家可归的农民从事一些廉价的工作,并且规定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工作,就会受到处罚。处罚很残酷,如果流浪的农民第一次被抓住,会受到鞭打,送回原籍;第二次被抓住,则会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抓住则就是处于死刑。后来,又颁布了一个法令,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如果被告发,只能被沦为奴隶。只要做了这样的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如果他一旦逃亡,只要被抓回来就要成为终身的奴隶,如果逃亡三次,就要被判死刑。他们的处境极其悲惨。
圈地的结果,只能使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城成为工人。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本,促使了纺织行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进,因而后来的工业革命首次按从纺织行业开始也并不是偶然的。其次,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农村也变成了生产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农奴制的恶果
1853年至1856年,在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地区,沙皇俄国与英、法、土耳其、萨丁联军进行了近代以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战争以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在当时号称“欧洲宪兵”,并以欧洲主人、甚至世界主人自居的沙皇俄国的惨败而告终。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其实,这完全是俄国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度所带来的恶果。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一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地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于是,农奴制的危机在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据不完全统计,1826年至1854年,共发生了709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沙皇征服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为了摆脱困境、挽救农奴制危机,并慑服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进一步扩展在欧洲的霸权,沙俄政府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随后,英、法、萨丁等国先后对俄宣战,加入战争。
战争开始之后,除了在前期与土耳其交战中有所斩获之外,俄军在巴尔干、黑海、克里米亚、高加索等绝大多数地区的战事中,屡屡陷入被动,接连遭遇败绩。貌似强大、自我感觉良好的俄国军队,被英法联军打的毫无脾气,在遭遇一些列失败之后,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同意议和,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战争以俄国损失52.5万余人,耗资达8亿卢布,并丧失土耳其、黑海等地利益为代价,遭到彻底失败。
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失败使农奴制度上俄国社会的一切弊端暴露无遗,战争中,尽管俄国士兵勇敢顽强,但俄国毫无胜利的希望。
从军队的状态素养方面看,参战的硬、法军队,不论是兵员素质,军事建制,还是训练、战术,都已经具备了现代军队的雏形;而俄国军队还是以农奴制为主,文化素质低下,无法掌握现代军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军事指挥方面,俄军作战只知道“遵循老祖宗的传统”,将领腐败,军事指挥无能。
从军队的武器装备方面看,英法联军的步兵使用了先进的来复枪爱你个和远程大炮,海军舰队使用的是最先进的蒸汽船,装甲舰多为蒸汽机发动,由螺旋桨推进,陆海军作战的效能极高;而俄国步兵使用的是早已过时的“燧石枪”,海军舰队还普遍破旧的帆船。
从交通运输条件方面看,英、法联军除去使用蒸汽船运输之外,还能迅速修建铁路运输军需。开战不久,英、法就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占领区修筑了铁路,及时地给军队充不作战屋子。英法军队还使用电报进行通讯联络。而当时的俄国,还没有铁路,军用屋子全靠两轮或者四轮的马车来运送,其军队的调动也要士兵千里迢迢地从远方步行而来。
从后勤给养保障方面看,英法发达的工业为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粮食、辎重供应非常充足。俄国经济落后,尤其工业严重落后,弹药缺乏,粮草不足,缺乏必须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则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这样,由于农奴制度下的俄罗斯在天时、地利和人和诸多方面,均不占优势,军事技术方面又处处落后,战争的失败就不足为奇了。在某种意义上,俄国不是被英法战胜了,而是被秀发达的资本主义打败的,或者说,是被自己落后的农奴制度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