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

元世祖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这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他们纷纷派使者、商人、旅行家慕名前来观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马可·波罗出生在古老的商业城市威尼斯。他的家族世代经商,父亲和叔父常常穿梭在地中海东部。1260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来到君士坦丁堡经商,后来又去了中亚的布哈拉。在布哈拉,他们遇见了一名波斯使臣,并跟随这位使臣来到中国,并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热情款待。他们在回国的同时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在马可·波罗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父回到了威尼斯。父亲回来之后,向马可·波罗讲述他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中国的一些趣事。这让马可·波罗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也希望有一天能向父亲那样,来到中国,见识一下中国的繁荣和大气。两年之后,年轻的马可·波罗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憧憬,与父亲、叔父等人踏上了东行之路。

他们一路颠沛流离,历尽艰难险阻,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才到达元朝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正蓝旗。随后,马可·波罗等人又到达元大都,现在的北京市,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

马可·波罗抵达大都时已经21岁了,在父亲和叔父的带领下,他朝见了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能够再次见到老朋友,于是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宫中住下。马可·波罗非常勤奋,也善于学习,很快他就熟悉并学会了朝廷各种礼仪,也学会了蒙古语。他也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和器重,除了让他在京城大都担任官职之外,还多次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一些临近国家走动和拜访。1291年,马可·波罗和其父亲、叔父护送元皇室阔阔真公主前往波斯,并顺路回国。1295年,他们回到了阔别20余年的家乡。马可·波罗一行人归来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威尼斯,很多人都前来看望他们,并听他们讲东方的所见所闻。

1296年,马可·波罗在保卫家乡的一场战斗中因受伤而被抓捕,并被投进了热那亚的监狱。在监狱里,当人们知道他就是那位曾经去过东方的马可·波罗时。便不断有人来找他谈论东方的事情。马可·波罗为了消磨时光,也经常向监狱里的人讲述东方各国的风土人情。他的讲述引起了同室鲁思蒂谦诺的注意。鲁思蒂谦诺是比萨人,从小喜欢文化,精通法语。他觉得马可·波罗的游历见闻很有趣,便将他的口述用法语记录下来,汇编成书。这本书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但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并不是这个,而是《东方见闻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旅行家。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人们了解东方的一扇窗户,促进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它也开阔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视野,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马可·波罗最终被获释。出来之后,他开始经商,并娶妻成家,再也没有去过东方。东方,永远成为他心里最美好的、最难忘的回忆。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

就在中世纪的舞台即将落下帷幕之前,有一位人,从这个舞台上走过,他是那么的孤独和凄凉。这个人,就是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

但丁生于1265年,在佛罗伦萨长大。他的家庭是当地一个颇受当地人尊敬的小贵族。在但丁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母爱。在他18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但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据记载,但丁非常勤奋好学,而且善于思考,对当时的各个学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诗歌创作。除了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外,他还积极投身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中,并曾担任过官职。但他的政治雄心最终化为美丽的泡沫。在一个腐败的法庭上,他被指控犯有盗取公共财富的罪行,并被终身流放。就这样但丁离开了他热爱的家乡,开始了流浪生涯的日子。在放逐的日子里,虽然生活艰苦了点,但大大扩展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阅历,丰富了他的经验。这一段时间,对他来说既是苦难,也是财富。著名的《神曲》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神曲》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史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诗中叙述的是但丁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其次,全诗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这也使但丁成为第一位意大利民族诗人。

全诗共分三部,即《地狱》、《炼狱》和《天堂》。他娓娓向我们道来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四,他在一片浓密黝黑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而又被豹子、狮子和狼拦住了去路。正当他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也就是绝望的时刻,一个身披白衣的人向他走来,这就是古罗马诗人与哲学家维吉尔。圣母玛利亚和初恋情人贝阿特里斯在天上看到了但丁的危险,特意派维吉尔前来引导他。维吉尔带领但丁穿越炼狱和地狱,在地狱中,但丁看到那些十恶不赦的那些坏人,他们围坐在魔鬼撒旦附近。最后他们来到上帝的面前。此时,但丁顿悟了,他的思想与上帝相容了。

《神曲》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很清楚,能让人一目了然。即人的心历路程。在经过痛苦、迷茫和苦难后,灵魂得到净化,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同时,但丁还否定了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观点,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自私以及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的指责。总之,他在作品中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神曲》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也描写了对来世的美好憧憬。这种既非纯粹的现实主义,又非纯粹的浪漫主义写法,是该作品的一大特点。《神曲》,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宗教的影子。这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千辛万苦从中世纪的黑暗的时代走来,手脚被旧时代禁锢的但丁,用自己的笔展开了文艺复兴的一缕阳光。

查士丁尼与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与罗马那些皇帝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他在世期间广泛扩展领土,但他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全盛的愿望最终没有达成。他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那部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出生在南斯拉夫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后来跟随叔父查士丁来到罗马,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那刀光剑影的日子里活了过来。查士丁凭借自己卓越的战功被拥立为罗马皇帝,但他并没有子嗣,于是便将查士丁尼作为继承人培养。527年,查士丁尼登上了渴望已久的皇帝宝座。

迎接他的罗马再也找不到屋大维统治时期的强盛,已经沦为地中海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面临着种种危机。

查士丁尼终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将罗马恢复到罗马帝国全盛的局面,同时也将基督教义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为了这个目标,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在他登上宝座之前,还面临着种种考验,比如与波斯的交锋。在这场战役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慧眼识人,发现了有将才的贝利撒留。最终,这场战争以胜利告终。查士丁尼虽然常年呆在军旅中,但其性格的优柔寡断时不时地显露出来。例如在532年的“尼卡起义”中充分暴露了这一点。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在赛车会上,群众突然从对赛车的狂热转向对专制、贪污和苛税的强烈不满,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围攻皇宫。此时查士丁尼躲在皇宫里不肯出来,后来听从皇后的建议,才利用贝利撒留的军队血腥的镇压了这次暴动,死亡人数达3万人。

之后,查士丁尼着手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重振雄风,他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534年,贝利撒留率领军队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当年就攻下了其首都迦太基城,并完全消灭了这个国家。535年,又兵锋指向意大利,此时意大利被东哥特王国占领。贝利撒留率领的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由南到北进攻,并在536年底攻克罗马,540年攻克东哥特首都拉文那。东哥特人并不甘示弱,他们在新的统治者的领导下发起了反攻,围困罗马达一年之久。经过长期艰苦的拉锯战,拜占庭帝国终于在塔地那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最终消灭掉了东哥特王国。

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旧制的举动遭到了众多贵族的反对,他不得不妥协,而使其最终破灭。

人们往往这样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女人。”查士丁尼就是这样。他的皇后狄奥多拉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狄奥多拉虽然出身并不是很显赫,但其丰富的阅历带给她了很多好的品质——机智、果敢。而这正好弥补了查士丁尼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说,查士丁尼的功勋章中有着她的功劳。

查士丁尼最大的贡献就在他编制了《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即位的第二年,就着手制定法典,成立了罗马法编撰委员会,并任命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亚为领导,组织人员编写,终于编成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又把历代解释法律的著作整理,编成《学说汇编》。此外,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编写了《法理概要》作为他们学习法律的教材。565年,又下令将查士丁尼时代的法令编辑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新律》。这四部后来被人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从始至终一直密切关注编撰委员会的工作,有时还亲自参与讨论并作出裁决。他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父”,一点也不过。查士丁尼还有一项杰出的贡献,就是修建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查士丁尼为拜占庭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帝国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持续了近千年之久,后来一度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文明世界的唯一火种。

创造教皇国的矮子丕平

丕平作为法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不仅为儿子查理曼打下了称霸西欧的基础,而且创造了一个存在千余年的教皇国。丕平的成功,与他的祖父、父亲分不开的。祖父赫斯塔尔·丕平,战胜了众多凶狠狡诈的敌手,成为墨洛温王朝宫廷唯一的宫相。父亲查理也毫不逊色,,玩弄墨洛温王朝的“懒王”与股掌之间,并依靠武力威慑了法国各大诸侯。732年,他率领十字军,击败了有野心的阿拉伯军队,一时名声鹊起,成为轰动一时的英雄。

查理登上王位的各种条件都已经具备,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子。他有两个儿子——卡洛曼、丕平。兄弟俩平分了父亲的领土之后,曾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拥立墨洛温家族后裔的一个隐士为王,即末代“懒王”。他们还一起铲除了忠于墨洛温王朝的大贵族。他们的这种合作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出于手足之情,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但最终他们拿起武器,为了争夺整个国家,而兵刃相见。746年,弟弟丕平大获全胜,哥哥卡洛曼被迫成为修道院的一员。

矮子丕平独揽大权之后,觊觎王位,但他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而此时,法兰克人正面临北方蛮族伦巴德人入侵,罗马教皇乱了手脚,他们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手腕强硬的世俗统治者来控制局面,而丕平需要的只有教皇给予的名分。这样,双方达成默契,一拍即合。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高调宣布教皇的“决定”,正式篡位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被囚禁在修道院,苟延残缓地过完自己的余生。

公元753年,罗马遭受伦巴德人的侵扰。为了获取丕平的援助,教皇斯蒂芬亲自来到法国,给丕平涂抹圣油、加冕,并宣布任何家族都不能随便选举皇帝,否则免除神职,逐出教门。丕平为了回报教皇的慷慨,两次出兵相助,攻打伦巴德人,并将夺得的拉文那与罗马之间的“五城区”馈赠给教皇。这就是有名的丕平献土的故事。

丕平是一个不知疲倦、永远处于征战的征服者。他的足迹到过今天的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公元748、753年,丕平两度平定萨克森叛乱,并为儿子查理曼征服这一地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公元749年,他率兵镇压了巴伐利亚人的起义。公元768年,丕平征服完阐基坦后,在回国的路上,因为水肿病去世。

路德的宗教改革

西欧的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它们不仅垄断文化教育,还控制着意识形态。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他们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反对封建,他们采取了神学这一异端的形势。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最早倡导者。16世纪初的德意志面临着罗马教廷的大肆搜刮。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收敛了大量财富。这种敛财的方式,受到了德意志人们的痛斥。路德瞅准时机率先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上下都表示了兴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路德甩开臂膀,大刀阔斧的走上了与罗马教会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派出了神学家约翰·艾克在莱比锡同马丁·路德展开了辩论。路德胸有成竹,唇枪舌战一番后,约翰·艾克悻悻地溜走了。这次论战大大鼓舞了人们反抗教会的决心。

1520年,路德奋笔疾书,接连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罗马教皇权》和《论基督教徒的自由》等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不必遵守天主教会主持的各种宗教仪式,还主张建立简约教会,号召人们驱除天主教势力。

所有的这一切深得民心,人们诚心拥戴路德。天主教会的神学人员对路德深恶痛绝,并通过各种手段对他进行破坏,并查封其著作。

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打击路德,路德依然没有辍笔,而是转向对圣经的翻译工作。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出版了,引起当时的轰动。这本德文圣经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当这场风暴渐渐变成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犹豫了,退缩了,最后站到了反对的一方。为了平息民愤,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一文,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镇压。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以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汇总在一起,组成路德宗。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如果要想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章制度,也不在于个人的功德、善行,而是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上帝给予人的恩赐。只要人信仰上帝便会成为义人,信徒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对话。此外,路德宗认为只要是信徒就可以成为祭司,不需要各级神职人员作为中介。它还强调信仰的根本是圣经,反正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的,都应该被摒弃。对于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简化了,着重在于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