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政治制度腐败,文化发展低迷,新鲜事物缺乏的年代,是一个糟糕的中世纪。中世纪似乎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恶魔,谈起色变。战争、饥饿、荒芜、黑死病……笼罩着中世纪的欧洲人。但是文艺复兴让欧洲人找到了原属自己的自信,新航路的开辟让低迷的欧洲人找到了活力。这个封建势力普遍存在的大地上,欧洲开始寻寻觅觅的踏上了一个崭新的道路上。

日耳曼人的迁徙

日耳曼人最早生活在波罗的海西岸和纳维亚半岛南部地区。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不断的四处扩张,占领其他国家的领土,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公元1世纪前后,日耳曼人开始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河附近定居下来,过着朴素的农民生活,也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一个邻居。

日耳曼人对罗马的进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基姆伯尔人和特乌托涅斯人为了寻求土地,不辞辛苦、千里跋涉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罗马边境,但是罗马人并不愿意甘愿把自己的土地奉献给他们,进行了顽强抵抗,并打败了他们的入侵。就在三百年之后,奥勒里乌斯担任皇帝的时候,已经无力抵抗日耳曼人的进攻,日耳曼人在罗马边境骚扰不断。172年,这位年迈的皇帝允许一部分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并且还想利用这些人抵抗外来野蛮民族的入侵。后来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很多人成为雇佣军,很多人在庄园当苦力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获得了罗马上层分配的职务,有的人还担任了罗马的军官。这批早起来到罗马的日耳曼人成为罗马最好的同盟军队,他们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日耳曼人的原始氏族社会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现状,到了三世纪和四世纪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很多个部落开始联合,结成顽强的联盟,像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等部落联盟。又加上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联合,使得日耳曼人拥有了先进的武器,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人口数量,这对于他们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很多联盟部落和氏族首领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不断的想罗马边境进攻,使罗马帝国一度陷入危机状态。

日耳曼人的迁徙,从公元四世纪后半期开始,这是因为日耳曼人受到了匈奴人的影响,匈奴民族不断向西迁徙。这些匈奴原是居住在中国的北部,到了中国的东汉时期,分为南北两个部落,。南匈奴后来归降与汉朝,而北匈奴一直与汉朝为敌,后来被汉朝挫败后向中亚迁徙。这些匈奴在中亚定居,便形成了匈奴大同盟。匈奴是一个野蛮的游牧民族,为了获得更多的饿财富,他们利用善于骑射的本领想西进犯。374年,这支匈奴骑兵从里海出发,向欧洲进军,这支骑兵连战连胜,经过过五六年的战争,他们到达了匈牙利平原,并在次建立了首都,建立匈奴帝国。为了躲避野蛮匈奴的蹂躏,从东到西,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萨哈克寻人等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居,向南部的罗马迁徙,这就造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浪潮。

凡尔登三分疆土

843年,在法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查理曼帝国的疆土一分为三。这一事件宣告了查理曼帝国的正式解体和西欧大陆主要封建国家的基本成形。

8世纪末9世纪初的时候,查理曼帝国盛极一时,成为一个疆土辽阔的西欧封建国家,境内的民族和部落众多,除了有法拉克人和罗马人外,还有伦巴德人、巴斯克人、勃艮第人在此生活。不同民族的人们尽管纵横交错地生活在一起,但各自保留着各族的语言风俗,没有更进一步的融合。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也没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各地各族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状况,也决定了帝国的瓦解。

806年,查理大帝在去世之前就备好了遗嘱:在他死后,帝国要按照日耳曼传统由他的三个儿子丕平、路易和查理瓜分。但由于丕平和小查理不久相继去世,这个三分的遗嘱成为空谈。814年,统治帝国46年的查理大帝去世,紧接着儿子路易即位。但路易不想执行父亲查理大帝的遗嘱,想继续保持帝国的统一。为此,他打着皇帝的名称是不可分的旗号,发布了法令,禁止帝国的分割。在法令中,他还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准备让自己的长子继承皇位,儿子罗退尔为副皇帝。

但是随着各地方封建主地位的加强,王权遭到了削弱,中央政权已经无力掌控局面。817年,路易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决定将帝国疆土分给三个儿子:罗退尔、丕平和路易。但是,没过多久,在疆土分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出现了父子、兄弟之间兵刃血剑,骨肉相残的局面。法兰克王国陷入内乱之中。在这场战争中,国王路易及其次子相继死去,形成了罗退尔、路易、查理兄弟三人长期激烈争夺的局面。这三兄弟互不谦让,相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谈判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纷争。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举行谈判。经过反复协商,终于达成了协议。三方正式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决定将帝国分为三部分:帝国东部分给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帝国的西部归查理管辖,称西法兰克王国;路易和查理之间的地区再加上意大利中、北部地区成为罗退尔管辖的范围,称为中法兰克王国。条约还规定,查理的长孙罗退尔继承皇帝称号。至此,查理帝国后期一直困扰王室的领土问题得到解决,兄弟之间相残的局面才算结束。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和睦,而是再一次的分割。855年,罗退尔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又瓜分了他的领土:长子统治意大利,次子统治洛林,小儿子得到普罗旺斯,史称“普吕姆分割”。后来小儿子去世,日耳曼路易和法兰西查理在墨尔森签订条约,将其侄子的领土瓜分。此后,三个王国在外邦势力的入侵下,疆域继续被划分、细分,但变化并不是很大。

此后,法兰克帝国再没有回到过去统一的那种状态,帝国各个不同的部分发展出了不同的习俗,民风、语言,成为独立的国家。一段时间里人们还称分开的国家为东法兰克帝国和西法兰克帝国。但大约一百年之后。再没有人这样称呼过,只有只有西部的“法兰西”继续沿用法兰克这个名字,而东法兰克帝国则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继续维持着罗马皇帝的传统。

英格兰统一

公元43年,罗马人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终于征服了不列颠。罗马人在不列颠统治了将近4个世纪,并将其归为行省。公元5世纪初,罗马帝国遭到日耳曼民族的进攻,逐渐衰落下来。罗马顾不上维持在不列颠的统治,就仓皇撤回大陆。之后,日渐崛起的日耳曼族也开始入侵不列颠。在这些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蛮族中,最为凶猛的就是萨克森人、盎格鲁人和久特人。他们非常野蛮,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不列颠的反抗。但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不过,传说中,凯尔特人的亚瑟王曾击退过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的入侵。关于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亚瑟王这个任务,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是多么的激烈。

经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征战与交融,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英格兰人。英国也从“不列颠”变成了“英格兰”。

公元7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相当的小国。这些小国征战不休,都要坐英格兰的头把交椅。英格兰进入“七小强国时期”。这七个小国分别是:肯特王国(久特人建立的小国);西萨克森王国、东萨克森王国、南萨克森王国(萨克森人建立的三个小国);东英吉利王国、诺森布里亚王国、默斯亚王国(盎格鲁人建立的三个小国)。

这七个小国。从国土面积上讲,不是很大。为了吞并更过的领地,他们之间战争不断,势力也是此消彼长,霸主更迭。他们都没有显示出绝对的优势。当时这七个小国都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农民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经常发动各种起义,触及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农民起义,这也无形中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统一。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英格兰,这更加加速了不列颠走向统一的步伐。

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列颠奋起抵抗,如同当年抵抗日耳曼人那样。以丹麦人为首的维京海盗,格外凶悍。

英格兰的这七个小国中的西萨克森王国成为抵抗丹麦人入侵的中流砥柱。西萨克森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成为七小强国的盟主。由于政权被人窃取,埃格伯特最初过着流亡的生活。802年,窃国者去世,西撒克王国的“贤人会议”一致推举埃格伯特为王。于是,埃格伯特结束流亡生涯,开始执掌西撒克逊王国。即位后,开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准备开拓疆土,抵抗丹麦人的入侵。

在几代国王的共同浴血奋战下,到了第三代国王阿尔弗雷德的时候,担负起了重任。886年,阿尔弗雷德不负英格兰人民的重托,打败丹麦军,同时把边疆推进到根兹伦王国境内,并且夺取了以前沦陷的半个东撒克逊王国的旧地,巩固了统治。

崛起的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国家最早是从哪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它最早是以东欧平原为中心发展而来的,其居民的原始祖先是东斯拉夫人。大家一般认为东斯拉夫人早期生活在第聂伯河以西的普里皮亚特沼泽里

公元8、9世纪,斯拉夫人建立了公国,结束了原始的氏族生活。

公元9世纪末,奥列格王公浩浩荡荡地率领夫哥罗德大军南下,成功地拿下了基辅,并以它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奥列格王公自然而然的成为那里的第一位“罗斯大公”。成为那里的首领后,他继续扩张领土,掠夺牲畜,逐渐使其成为欧洲著名的强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了11世纪中叶,国家陷入了内战,战火不断,分裂割据长达300多年。后来,蒙古大军率领数万铁骑,挥师南下西征,横扫亚洲,直扑东欧。1243年,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

经历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之后,金帐汗国逐渐建立了对基辅罗斯的统治,但在刚开始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阻拦,当地人们纷纷起来反抗。蒙古人改变了统治策略。让罗斯王公作为傀儡,并暗中挑拨罗斯王公之间的矛盾,引起他们之间的争斗。从而转移对蒙古人的敌视和对抗。

在罗斯诸国王公互相倾轧,斗争的时候,莫斯科公国悄然崛起。1304年,莫斯科公开与特维尔争夺大公权位,双方征战不断。在这场较量中,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显示了过人的智慧和才智。1327年,他自告奋勇,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两次镇压特维尔和诺夫哥罗德的暴动,深得金帐汗欢心和器重。1328年,伊凡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的头衔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伊凡一世凭借自己的优势,大肆搜刮民财,搞得民怨沸腾。他也被人称为“伊凡·卡里达”(卡里达是钱袋的意思)。伊凡一世还讨好蒙古王公,收买人心,大力扩张领地,增强国家的实力。后来他把弗拉基米尔、佩雷雅斯拉夫里、科斯特罗马这些原本属于“大公”名下的地区划入莫斯科公国版图,又通过兼并、购买等手段占领得马格利奇、加里奇和白湖等地。他还通过种种方式,说服罗斯大主教彼得,把主教驻地由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从而加大了莫斯科的作用。“)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