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早期文明不仅带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还深刻的影响了那里的人类,甚至成为西方文明的源泉。文学艺术,科学原理,生活智慧都可以在欧洲世界里找到最初的原型。

米诺斯之谜——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古代爱琴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中心。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远古时代,克里特岛有位国王,名叫米诺斯。他建造了一座迷宫,里面通道纵横交错,人一旦进去了就别想再走出来。迷宫的深处养着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米诺牛。为了供奉他,米诺斯制定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规定:每年的9月,都要送来7对青年男女,来供奉米诺牛。

这一年,到了供奉的日子,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忍心送来7对男女,并在运送他们的穿上挂起了黑帆。雅典爱琴的儿子忒修斯为了不再让同胞们遭受这种痛苦,决心铲除米诺牛。忒修斯还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了米诺牛,他会在返航时挂起白帆。

忒修斯带着这7对男女上了岸。他的英俊潇洒引起来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公主的爱慕。公主长得美丽、善良。当她得知忒修斯的使命后,不但没有揭发他,反而帮助了他。阿里阿德涅公主送给忒修斯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担心他受伤。

聪明的忒修斯一进入迷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栓在了迷宫入口处,然后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当他来到米诺牛跟前时,趁它不注意,挥剑向它砍去。就这样,米诺牛被杀死了,他们得救了。他们在线团的指引下,顺利地逃脱了。为了预防米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还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他们,并与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起航回国。经过几天的航行,他们终于看到了祖国,忒修斯高兴地忘了与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变成白帆。当爱海看到回来的船只仍然是黑帆时,他伤心极了,想到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爱海悲痛无绝,跳海自杀了。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人们就把他跳入的那片海,叫做爱琴海。

克里特文明又被称为“米诺斯文明”。但在很长时间里,它曾受到人们的质疑,直到19世纪后,一位英国考古学家率领的考古队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了克里特文明的中心,人们才相信这一文明的存在。

克里特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400年进入了全盛时期。其实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就出现了青铜文化。克里特岛的居民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还进行海上活动。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自己造船,进行海外贸易。有时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有时承载着爱琴岛上的陶器,;有时是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急匆匆的往返于地中海。他们除了进行海外贸易外,还经常大肆进行海盗活动。他们不以从事海盗活动为耻,甚至觉得无比高尚。

公元前2000年初,欧洲最早的奴隶占有制国家诞生了。它就建在克诺索斯。克诺索斯位于克里特岛北部,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在此居住。自从建立国家后,政治、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商业,与东地中海沿岸的贸易来往密切。他们交往的范围有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西西里、意大利等地。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里特岛上的宫殿突然倒塌,有人认为“凶手”是附近锡拉岛的火山爆发引起了地震或海啸。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诺索斯王宫又遭受到了人为的破坏。一般认为,是操着希腊语的迈锡尼人占领了的结果。从此,希腊人便成了克里特岛的主人。他们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交往。这也标志着克里特文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金的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开始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建立的高度发达的米诺斯文明相比,迈锡尼人的进程要缓慢的多。后来受到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逐渐向文明过渡。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国家。

迈锡尼文明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在吸收克里特文明之外,还注意发展自身的特点。迈锡尼文明后来居上,尤其是在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没有费一兵一卒,通过政治联姻,入住克诺索斯王宫,成为那里的新主人。这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

根据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迈锡尼文明应该包括两个时期:竖穴墓王朝时期和圆顶墓王朝时期。它们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竖穴墓王朝持续的时间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圆顶墓王朝时期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

我们先从竖穴墓说起。地下墓室是方形的,上面会铺有石板或圆木,也有隆起的土堆。在竖起的墓碑上会刻有人物、车马的形象。至于墓穴里一共埋有多少人,不能确定,但应该是同一族群的。墓穴里埋葬的人的年代也不统一,有的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有的是晚期的国王。从墓葬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面具、角杯、指环,它们都是用黄金制成的。在《荷马史诗》中,把迈锡尼称赞为“黄金的迈锡尼”,也就不足怪了。

1876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发现了一座竖穴墓,发现地是在希腊南部的一座小山上。在墓中,谢里曼发现一具带着黄金面具的遗体,他认为这是特洛伊战争时的阿伽门农的尸体。他为这一发现窃喜,立即向希腊国王发了一封电报,说:“我正在凝视着阿伽门农的脸。”虽然后来经过证实,这不是阿伽门农的墓穴,但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一步了解希腊文明和迈锡尼文化之间的联系。后来人们把这个发现称作“迈锡尼文明”。

圆顶墓与竖穴墓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在地下,而是用岩石累积起来的圆锥形墓室,这也是圆顶墓穴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墓穴前面都要修有墓道,看起来就像一个蜂巢,所以很多人把这种墓穴称为蜂巢墓。墓冢还要涂上厚厚的土,这样显得更加高大、威严,给人威慑。

迈锡尼进入克诺索斯王宫后,为了更好的与当地人交流,他们就采用了米诺斯文字记录迈锡尼的语言,人们发明了一种线形文字B。迈锡尼人后来又把这种文字带回到希腊本土,并广泛地使用。所以迈锡尼语言是希腊语的一支。人们使用这种文字主要是用来记录仓库数据和贡品文书。

迈锡尼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后,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高大的城堡,迈锡尼和梯林斯便是这时的代表作。迈锡尼城堡经过数代迈锡尼人的改建,最终面积达30000平方米。它坐落在亚里斯平原上,四面环山,城墙用巨石堆砌而成,坚固、牢靠。城堡的大门就是著名的“狮子门”。在门楣上有三角形的石雕,雕刻的是两只狮子拱卫着一根石柱,意味着它们是城堡的守卫者。王宫位于城堡中心的高处。这座城堡明显的继承了米诺斯王宫,有很多房间、弯曲的过道,陌生人进去一般都会迷路。柱子上粗下细,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图案。但是,整个城堡的希腊本土特色也非常明显,如突出中央大厅,中央大厅由四根圆柱支撑,大厅的前面有门廊,厅内设有神坛等。

梯林斯城堡也非常坚固,整个城堡也是用巨石砌成的,城墙也非常厚实,最厚的达到了17米。据说,城墙是由国王招来的7位巨人修建而成,后人就把城墙称为“独眼巨人墙”。古代作家波桑尼阿斯曾在其作品中说道,梯林斯城墙用过的石头从未经过加工。

迈锡尼人崇尚武力,他们时刻都在准备着战斗,从不放松警惕。

梯林斯人在城墙上建筑了通道和后备资源,迈锡尼人在城里挖了6米深的地下秘密蓄水池,从附近的山泉引入水源,以解战时饮水之急。尽管他们时刻警惕着外来的入侵者,但也没有阻止住迈锡尼文明衰落的步伐。

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迈锡尼文明渐渐呈现出衰微之势。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是这样描述的“王朝频仍,战乱相继”;出土的考古文物也显示了这种征兆:生产开始萎缩,手工制品质量下降;加上“海上贸易”不断受到扰乱,经济的衰落又加剧了各城邦之间的战争,其中以特洛伊战争最为著名。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各城邦虽然获胜,但元气大伤,最终无法摆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厄运:希腊各城邦的国力一时难以恢复,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除雅典以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马其顿王国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本土的最北部。它有上下马其顿之分。上马其顿指的是马其顿西部的地区,那里森林茂密。而东部的沿海地区是下马其顿,那里有广阔的沃野平原,适合种植农作物,放牧。

马其顿人进入文明时代比较晚。希波战争期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站在了波斯人的一边,但当普拉特亚战役即将打响时,他又背叛波斯人,将军事情报偷偷的泄露给希腊人。亚历山大凭借这一功劳,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四世纪初期,马其顿国家基本上像一个国家了。后来在国王帕尔迪卡斯二世、阿尔赫拉于斯统治时期,马其顿初具规模。他们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寨,发展教育,举办体育竞赛,大力提倡希腊学术文化。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马其顿得以迅速壮大。

到了腓力二世执政时,马其顿王权大大加强,国势也日益发展。腓力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国王。年轻时曾在忒拜作人质,学习到战争策略、战斗技术和政治权术。他对希腊城邦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知道其软肋。腓力即位后削除各部落首领的武装力量,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把军队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他还实行了货币改革,促进了马其顿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也逐步提高。

腓力最著名的改革便是军事改革。他建立了常备军,仿效忒拜的军队阵法,加以改进,创制了马其顿方阵。这种方阵会随着敌情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战斗的主力军是重装部队,战士穿着盔甲,手持一种名为“萨里萨”的长枪。这种长枪增强了步兵进攻的能力。这种方阵还配有骑兵和步兵,他们一般作为前锋和护翼。在腓力统治时期,马其顿开始采用弩炮、破城槌、攻城塔等各种围攻堡垒的设备,同时还建立了海军。

关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马其顿的历史,由于资料比较少,很难清楚的知道那个时代马其顿的概貌。公元前348年,腓力在征服奥林托斯时,曾将居民变卖为奴。随着商业的发展,马其顿出现了新的、富裕的奴隶主。这些奴隶主要求国家内部统一,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所以积极支持腓力的改革。而腓力的改革既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也壮大了马其顿国家的实力。与希腊各邦相比,马其顿无论是在内部安定上,还是在兵力上、财力上都远远好于希腊各城邦。当时内外部条件都有利于马其顿的兴起。

全民皆兵的斯巴达

在古代希腊,斯巴达是仅次于雅典的强大城邦。它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土质肥沃,农业发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区。公元前6世纪初,勇敢的斯巴达人完全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斯巴达国家。

斯巴达社会一共有3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即城邦中的全权公民,他们不参加任何生产劳作,完全靠剥削奴隶来生活;

第二个等级是“边民”。所谓“边民”就是被征服地区的边区城市的居民,他们主要从事工商业、农业生产,但没有公民权;第三等级是黑劳士,即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奴隶。

斯巴达人残忍压榨奴隶,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奴隶没有办法只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抗。为了镇压黑劳士奴隶的反抗,斯巴达城邦组织了严格的训练及其军事。据说公民的孩子出生后,尤其是男孩,要经过两道生死关。第一关是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出现抽风或是没有了知觉,表明这个婴儿体质很弱,就不再管他,任其自生自灭;第二关就是把婴儿抱到长老那里去检查,如果没有通过长老的检查,也只能把他扔掉了。只有经过这两道关的婴儿,日后才会成为斯巴达真正的勇士。斯巴达人认为男孩是未来的勇士,所以在很小的时候,7岁就离开了家,进入儿童连队训练,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组织训练。长到12岁的时候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可以说魔鬼式的训练。成年男子结婚以后,也要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练习,时刻保持作战的准备。他们只有到了60岁才可以退伍,没有特殊原因是不被允许离开的,如果无故离开,会遭到唾弃的。

斯巴达人的骁勇善战在希波战争中发挥地淋漓尽致。在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率领5000兵马在寡少敌多的情况下,殊死搏斗,虽然付出的代价很惨重——斯巴达人全部阵亡,但也成功的遏制住了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大军前进的脚步,最后希腊战胜了波斯。这枚功勋章上,有着斯巴达人重重的一笔。

斯巴达国家实行的政体是贵族共和政体,即“二王制”。这两个国王在平日里没有什么权力,只有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两个人各司其职,其中一个国王担任统帅,带领斯巴达人在外英勇作战,而另一个国王则留守,负责照顾好留下来的斯巴达人,安顿生产等事宜。平日里重大事务由“长老会议”决定,它掌握着大权。长老会议有30个人组成。除此以外,还有5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但他们也没有决定权,只能由“长老会议”作出决定。看起来好像是“长老会议”手握实权,但他们还要通过公民大会。虽然这只是个形式,但必须这样,才会表明一个决定有效。

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斯巴达这么强大了吧。正是这套严格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才使它如此重大。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开始起,斯巴达国家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城邦集团的领袖。有了这个领袖的头衔,它经常会干涉一些城邦,比如雅典城邦的内政。“)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