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时树艺各有宜也。
〔二〕权,平也,平节其器用小大倨句之宜也。耞,柫也,所以击草也。芟,大鎌,所以芟草也。
〔三〕寒,谓季冬大寒之时也。菒,枯草也。
〔四〕时耕,谓立春之后。
〔五〕疾,速也。耰,摩平也。时雨至,当种也。
〔六〕在掖曰挟。枪,桩也。刈,鎌也。耨,镃錤也。镈,鉏也。
〔七〕脱,解也。茅蒲,簦笠也。袯襫,蓑襞衣也。茅,或作“萌”。萌,竹萌之皮,所以为笠也。
〔八〕沾,濡也。
〔九〕敏,犹材也。
〔一〇〕昵,近也。
〔一一〕秀民,民之秀出者也。赖,恃也。
〔一二〕有司,掌民之官也。罪在五刑也。
〔一三〕已,毕也。竣,退伏也。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一〕”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二〕:工商之乡六〔三〕;士乡十五〔四〕,公帅五乡焉〔五〕,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六〕。参国起案,以为三官〔七〕,臣立三宰〔八〕,工立三族〔九〕,市立三乡〔一〇〕,泽立三虞〔一一〕,山立三衡〔一二〕。
〔一〕唐尚书云:“四民之所居也。”昭谓: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已,农不在也。
〔二〕二千家为一乡。二十一乡,凡肆万二千家。此管子制,非周法也。
〔三〕工、商各三也,二者不从戎役也。
〔四〕唐尚书云:“士与农共十五乡。”昭谓:此士,军士也。十五乡合三万人,是为三军。农,野处而不昵,不在都邑之数,则下所云伍鄙是也。
〔五〕五乡万人,是谓中军,公所帅也。
〔六〕国子、高子,皆齐上卿,各帅五乡,为左右军也。
〔七〕参,三也。案,界也。分国事以为三也。
〔八〕三宰,三卿也,使掌群臣也。
〔九〕族,属也。晋赵盾为旄车之族。上言工商之乡六,则各三也。
〔一〇〕市,商也。商处市井,故曰市也。
〔一一〕周礼有泽虞之官。虞,度也,掌度知川泽之大小及所生育者。
〔一二〕周礼有山虞林衡之官。衡,平也,掌平其政也。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一〕?”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二〕,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三〕;遂滋民,与无财〔四〕,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五〕,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六〕。”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七〕。”桓公曰:“善。”
〔一〕欲行伯道,讨不义也。
〔二〕百王之法也。案:“百王”,公序本作“伯王”。
〔三〕业,犹创也。
〔四〕遂,育也。滋,长也。贫无财者,振业之。
〔五〕周礼:“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今管子亦以五人为伍,而以二百人为卒。
〔六〕事,戎事也。隐,匿也。寄,托也。匿军令,托于国政,若有征伐,邻国不知。
〔七〕内政,国政也。因治政以寄军令也。
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一〕;十轨为里,里有司〔二〕;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三〕。以为军令〔四〕: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五〕;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六〕;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七〕。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搜振旅〔八〕,秋以狝治兵〔九〕。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一〇〕。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一一〕,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一二〕,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一三〕。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一四〕,以诛无道,以屏周室〔一五〕,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一六〕。”
〔一〕轨中一人为之长也。
〔二〕为立有司也。
〔三〕贾侍中云:“良人,乡士也。”昭谓:良人,乡大夫也。
〔四〕为军掌令也。
〔五〕居则为轨,出则为伍,所谓寄政也。
〔六〕小戎,兵车也。此有司之所乘,故曰小戎。诗云:“小戎俴收。”古者,戎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今齐五十人。
〔七〕五乡,每一军为五乡也。乡帅,卿也。万人为军,齐制也,周则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帅,长也。
〔八〕春田曰搜。振,整也。旅,众也。周礼:“仲春教振旅,遂以搜田。”
〔九〕秋田曰狝。周礼:“仲秋教治兵,遂以狝田。”
〔一〇〕迁徙,犹改更也。
〔一一〕恤,忧也。
〔一二〕畴,匹也。
〔一三〕致死以相救。
〔一四〕方,当作“横”。案:公序本作“方,犹横也”。
〔一五〕屏,犹藩也。
〔一六〕御,当也。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一〕。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二〕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三〕、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四〕。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五〕,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六〕,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七〕,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八〕。
〔一〕乡长,乡大夫也。复,白也。周礼,正月之吉,乡大夫受法于司徒,退班于乡吏,以考其行也。
〔二〕案:述闻卷二〇:““居处”下脱“为义”二字。下文“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云云,并与此同,则此文亦当有“为义”二字。管子小匡篇正作“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
〔三〕慧,解瞭也。质,性也。
〔四〕竣,退伏也。
〔五〕胫本曰股。肱,臂也。大勇为拳,诗云:“无拳无勇。”
〔六〕上,君长也。
〔七〕比,阿党也。
〔八〕役,为也。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一〕,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
二〕之〔三〕,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四〕,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五〕,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六〕。”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七〕,足以比成事〔八〕,诚可立而授之〔九〕。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一〇〕,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一一〕,升以为上卿之赞〔一二〕。谓之三选〔一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一四〕,朝不越爵〔一五〕,罢士无伍,〔一六〕罢女无家〔一七〕。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一八〕。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一〕官长,长官也。期,期年也。伐,功也。书其所掌在官有功者。
〔二〕案述闻卷二〇:““用”字盖涉上文“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而衍,管子小匡篇正作“选官之贤者而复之”,无“用”字。”
〔三〕复,白也。
〔四〕休,美也。
〔五〕待时,动不违时也。绥,止也。
〔六〕谓前有阙者也。
〔七〕訾,量也。相,视也。
〔八〕比,辅也。足以辅其官,成其事。
〔九〕言可立以为大官,而授之事也。
〔一〇〕患,难也。疚,病也。豫设以国家之患难问之,不病不能也。案:“不能”,公序本作“不罢”。
〔一一〕问其乡,本其行能也。厉,恶也。
〔一二〕赞,佐也。
〔一三〕三选,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
〔一四〕乡里以齿,长幼不相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