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新溪里)
龙踪山‖山势蜿蜓,石上有龙迹,拱照虎丘林氏祖居。
弥勒山‖山有员顶,状似弥勒,故名。
大帽山‖有林氏者世居之。按:林氏祖名乾,故居德化梓溪,好堪舆之术,射猎旁近地,至大帽山下,见一麇运地,停而观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回睇盼,不觉日暮,欲求止宿,人家殊远,便于柏木下磐石宿焉,梦白头翁与语曰:“大帽山前,麇运鹿眠,金鸡玉犬,是尔良缘。”既,惊怪其梦,觉后,闻鸡鸣犬吠之声,心念自喜,此金玉之应也,且复周览其地,决意卜居,遂口占为诗,指柏为号,号曰“柏叶山”。自梓溪迁居之,今驷岭林氏之祖也。
崎山‖一名“崎石山”。层峰联翔,磊矗递峙,竖石累累如人行。
马山‖巍然北峙,登眺其巅,可望泉、漳诸峰。西有大马山对峙,像乎武侠,其麓多出技击之士。
天山‖起湖山。叠巍耸峻,脱突二峦,东俯马山,西伏鳌峰。下名芹藻洋,其流关百丈而锁龙潭。张氏祖直讲圣行子满进,卜居于此山之阳。右有鳌峰山环拱。
羊角山‖峰头爽峙,状如羊角,蜿蜒数十里,历涂楼格、丁山,抵虎丘,为林氏来龙之祖。
(以上新康里)
佛天山‖以形名,又名“佛耳”。詹敦仁谢令隐此,作堂“清隐”,自为记,记文别见。又有《题佛耳山》诗。始敦仁悦是山,将隐其下,披荆榛,见鹿群。敦仁曰:“无惊使骤。”遂即鹿傍,结庐居之,鹿与人驯扰相得。是山也,在崇信里,其名“崇信”者,以留从效辟敦仁书有“崇待笃信”之语,故以名里。
九峰山‖在佛天山前,詹敦仁作望云亭面之,目曰“九仙”。旁有根竹山。
北岩山‖上有石鼓、石棋盘古迹在焉。
鹤顶山‖在珍山乡。本自佛耳山,蜿蜒数十里,顿起高峰,崔巍插汉,惟秋冬时露山尖。陟其巅,瞰望千里。为泉、漳界一巨镇。昔有名僧爱此山耸秀,结庐为庵,凡事前知,有卜雨旸休咎者,无不如响。漳尝苦旱,郡守舁僧至,问之,曰:“日中而雨”。候午初,犹炎。守怒,责以杖。顷之,云兴滂沱。守惭,以彩舆送归山。僧谓其徒曰:“佛有八难,是之谓乎?”未到岩而化,为圆光祖师。迄今香火赫奕。
白叶山‖山产白竹叶,地名“白叶坂”。嘉靖二十七年,佥事余爌于此平贼,筑城堡,移源口巡检司戍守之。今废。
(以上崇信里)
石鼓山‖磐石中有石如鼓,若人抱置者,手抱痕及跻迹皆明,好事者以为仙人所为。又有石如兔望月,又有巨人手迹。
笔架山
(以上龙涓里)
阳益山
后洋山‖山最高,下有大洋田,一名大洋山。
天马山‖三笏山、大寨山、虎耽山
戴雾山‖自陈五郎叠峰而至,势甚峻峭,云烟常绕,非极霁不见山顶,登之瞰数百峰。其下黄家族于斯。按:黄祖守恭,由晋开元寺分派蓝邑参山,复分派于此地,号科名,子姓蕃衍。其乡又有大樟树,周围五丈,高二十余丈,覆荫数十丈,故老相传为唐所植。元至正间,有章大材应乡试得隽,报者依住址寻到,仅一大树,始知乃其神也。明进士黄森赠以联云:“科场夙蜚声,端赖神光赫濯;远近承樾荫,莫非枝叶扶疏。”今菁茂未艾。乡人祀之,祈祷如响。
鸡髻崎山‖形似鸡冠,因名。自麓至巅,路十余里,为下六里及上游等府必经之途,不殊蚕丛九折。
盘龙山‖山形蜿蜒,如龙盘踞,因名。
(以上龙兴里)
同发山‖高山也,又名“铜钹山”。山大脉行后墘镇尾。
朝天山‖山最高也,上有天宁岩。
南斗山‖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又有大帽山、迎富松洋山。
坑源山‖高山也,上有普陀庙。
吴岐山‖山畔有紫云仙殿,岭后两列诸山,其形似钟,峰回路转。又有密洋山,旁有庵,名曰“正觉庵”。
(以上还集里)
大深山‖下有大深汤。
峨眉山‖宋秘书郎里庐,其冢尚存。
铁矿山‖以产铁名。旁有桃洲山。
(以上感德里)
高旗山
石门尖‖高峰绝顶。其麓有宋灵医吴真人祖迹在焉。
覆鼎山‖界永春,不生草木,形如覆鼎,是生武侠之士,其人皆拳勇技击,面永春而居者。正统中,有郭荣六之徒,凡二十七人,击走沙尤寇,卒死于难。
(以上常乐里)
陈五郎山‖山最高,晴明可眺海。上有石平广,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迹,旧号“仙铺庭”。下有龙潭,祈雨辄应。障水口者,有五山。
翠屏山‖山有巨峰,介还集、来苏、龙兴、感化四里间,故名大尖。宋宣和间,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小尖,自小尖徙此。初徙时,尖有异光,人怪之。往观,则惠胜在焉。因岩架屋,屋用铁瓦,悉飞递而至。绍兴甲寅示寂。水旱应祷,或有青蛇之异,人因去其尖上“小”字,名曰“泰山”。后有显应大师修行其上。师永春黄氏子,精禅契佛。乡值旱,祷不应,师曰:“我能。”人未然之。聊就诵经,经罢,曰:“大众急归。”少选滂沱。时号黄水车,后坐化。
碧翠山‖两峰壁立,甚峭。山半有魁岩,又名“碧翠岩”。
小尖山‖在翠屏东。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此,号曰“宝峰”,结台峰顶,曝身求雨。既徙居于大尖。语人曰:“此地后必为于城市,刘宝来,吾庵其为厅事乎?”其后临汀寇至,乡落寨尖顶御之,朝廷遣官捕寇,兵果驻故庵,其官姓刘名宝。
雪山‖古有庙,山上有积雪。岁旱祷之,若岩溜滴沥,即雨。
(以上感化里)
鲎山‖以形名,又名“侯山”。上多石,下有龙仙庙。明洪武间,胡氏女名仙英,婿来亲迎,女乃白日飞升。次日山旁有降真藤,盘结如椅,女现身坐寂焉。里人异之,遂葬于山巅。旁有升平山、东甲山。(来苏里)
蓬莱山‖故名“张岩山”。岩水清洌,名清水岩。岩列三楼,绕壑而至。唐人诗:“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是岩似之。
舟山‖峰头亘峙,其形如船,遥望之,宛宛星槎银河间。壮踞安、南、永之界。昔有祖师炼真于此,石上多奇迹。迄今庙宇巍然,山势逶迤。下有东溪陈氏世居之。
瑞峰山‖下有三惠院,梁开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贞明中建;鹫台院,后唐长兴中建,亦名“员教院”,今废。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梁家山也。
龙山‖山有纡回盘曲之势,一名“山母”,亦云“盘龙山”。梁氏卜居其麓之坂,即“八景”中“薛坂晓霞”之故地也。
大漈山‖与观音山叠峰而来。下有数十丈潭漈,水深而碧。
内龟山‖在仙苑薛坂内。有一山如金星龟形,亦名“后蒋山”。
高盖山‖一名“芹山”,乃清水发源而来,高可望海,形展如盖。
间平山‖乃观音山下平处,亦名“南坪山”。
(以上光德里)
岭
东岭‖与龙门岭俱通同安县。(依仁里)
大宇岭‖长泰里,界南安县。
磨枪岭‖新康里,通长泰县。
吟诗岭
石人岭‖下有三石如人。(以上崇信里)
石梯岭‖巨石高峻,有五十余层。(龙涓里)
寓思岭‖界龙兴、感化二里。
大岭‖在县西北,通永春,界崇善、感化等里。训导吴彬筑室读书于其下。
打鼓岭‖来苏里,通永春县。
吉漈岭‖界永春。
岩
仙境岩‖明莆田卓晚春游此,题岩壁有诗。晚春有道术,莆人呼为小仙。
天际岩
(以上长泰里)
水湖岩‖在光德里。山辟一湖,奇泉怪石,树林深茂。其顶之上,可望清、紫,乃县学之后照山也。宋普足禅师住持清水,时时来往,憩而乐之。嗣后化身清水,飞炉于此。每风清月白,常闻钟鼓之声,里人因为建岩立像,宋敕封金牌。湖内有水,大旱不涸;湖外有曝谷石,广而坦,游者坐览,眼界豁然。
新岩
(以上光德里)
圣泉岩‖在驷马山左。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产茶甚佳,而亦绝少。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祷雨有应。宋裴道人游憩石旁数月于此。
碧水岩‖岩背有石,可容百余人。水出其下,曰“碧水”。(以上新溪里)
洪恩岩‖右有漈水百余丈,树林幽胜。(新康里)
金沙岩‖在依仁里双髻山之西。肇自有宋建炎元年,兴刹时,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明郡人会状庄际昌曾游于此,留题志胜。
瑞莲岩‖岩有巨室,可容二百余人。前有池,尝产双莲。
龙安岩‖今名青林岩。邑岩之最大者,宋时岩清水为上,青林次之,前有石笋卓立溪心。五代时,清豁禅师居焉。清豁名玄应,福永泰张氏。闽龙启初,肄业神晏国师,具戒事。参谒永和,坐夏招庆法因席,夜闻油灯声,为偈曰:“分明坐里见身光,迥迥虚明照四方。复见身于光里见,身将光相不相妨。凡圣共同真去处,非凡非圣莫思量。”以似因,因曰:“上座自证之心,乃异于昔,而异非异,善自保持。”还,同冲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遂诣杉庵,晤语及夜,豺虎驯扰。豁为如更室大章山。旋移莆中庵居,去见睡龙道溥,与相证明。溥大悦,许之。南唐保大末,置泉开元上方院。既,留从效延主漳之保福寺。宋建隆三年,辞众归山,至贵湖,爱其精邃,休居焉。剌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豁所居,门无壮钥,薄曲障风而已。太平兴国元年冬,戒门人以其遗骸食虫蚁,勿塔。入嵁岩,坐磐石上长往,留七日,神色俨如入定。火而散之,得舍利三百。宋淳熙中,道人了员即清豁遗迹,拓为殿堂,令陈宓记之。明万历间,邑人詹咫亭偕泉乡绅憩游,有诗在《征文》。崇祯间,有重眉禅师嗣法于雪峰亘信和尚,寻隐此山。古迹有十景,同孝廉池显方作十咏。邑令关弘异抵岩中,捐俸起盖寿禅寺,有记。里衿陈毓恺、施振侃、白江盱、庄养鳞建祠焉。继邑令杨贞亦有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