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文帝问上林尉,及冯媛当熊,皆此处。兽圈上有楼观。[编者按,目录有虎圈,文中未叙,疑散佚。]

直接:《汉书·张释之传》云:“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围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郊祀志》云:“建章宫西有虎圈。”颜师古注云:“于菟,亦西方之兽,故于此置其圈也。”《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与今本同。又引《汉宫阙疏》“有彘圈,有师子圈,武帝造。”《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所引亦同。

横桥,《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汉末董卓烧之。]

直按:《汉书·戾太子传》云:“焚苏文于横桥上。”

又按:《水经注·渭水》引《三辅黄图》云:“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又云:“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更修之。”与今本异。《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引《三辅旧事》,皆与本文同。《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作“中渭桥,汉末为董卓所烧,魏文帝更造。”西汉如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三辅,各置都水令,大司农则管郡国都水,所掌皆各地区之水利。成帝时特设护都水使者,总领其事。(见刘向各书录叙。扬雄与刘歆论方言书,亦称向为都水君。)本文当称为横桥都水令也。

渭桥,秦始皇造。渭桥重不能胜,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乃可动,今石人在。[渭桥在长安北三里,跨渭水为桥。]

直按:《水经注·渭水》云:“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能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镦乃可移动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并同。

又按:原注“渭桥在长安北三里”二句,用《汉书·文帝纪》苏林注文。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莽时灞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灞桥为长存桥。

直按:亭见《汉书·王莽传下》。又长存桥,毕本误作“长安桥”。《雍录》云:“王维诗随地纪别,而曰渭城阳关,其实用灞桥折柳故事也。”

便门桥,武帝建元三[“校”原作“二”,误]年初作此桥,在便门外,跨渭水,通茂陵。[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直,因号便桥。]

直接:《汉书·武帝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苏林注云:“去长安四十里。”服虔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又《元和郡县图志》云:“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驾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并同。)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原注文三句,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

饮马桥,在宣平城门外。

直按:《史记·夏侯婴传》索隐引《三辅故事》:“滕公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俗谓之马冢。”

陵墓

[汉诸陵,先总属太常,今各依其地界属三辅]直按:标题下原注用《汉书·元帝纪》永光四年颜师古注文,“今”字,误为“令”字,“各”字,吴本作“后”字,亦通。但依照吴本,“今”字当为衍文。

汉太上皇陵,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轧太上至朋,葬北原。]

直接:《汉书·高祖纪》十年,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年,太上皇崩,葬其北原,起万年邑,置长丞也。”与今本《黄图》原注文相同,似原注即本文之误。又《地理志》京兆尹万年县,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太上皇葬栎阳北原,起万年陵是也。”颜注两引《黄图》,知今本此条脱误滋甚。《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汉太上皇陵,引《郡国县道记》,完全与本文相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太上皇陵在临潼县东北七十五里。

高祖长陵在渭水北,去长安城三十五里。按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五月葬长陵。长陵山,东西广一百二十丈,高十三丈。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官[“校”原作“宫”,今订正]寺,皆在中。

直按:《汉书·高祖纪》十二年,臣瓒注云:“长陵,在长安北四十里。”《吕后纪》:“六年,城长陵。”颜师古注引“长陵城周七里”一段,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长陵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里。汉初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五百户,皆属太常,不隶于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与《太平寰宇记》文略同,惟作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又《水经注·渭水》:“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文选·西征赋》李善注引《三秦记》云:“秦名天子冢长山,汉曰陵,故通名山陵。”本文教又称为长陵山。

又按:《陕西通志》卷七十,长陵在咸阳县东三十里,亦日长山。现今陵地,在咸阳市渭城公社毛庞村西约二公里。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按《史记·外戚世家》,高后合葬长陵。注云:“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

直按:《史记·高后本纪》《集解》引《皇览》曰:“高帝、吕后山各一所也。”《外戚世家》《集解》引《关中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惠帝安陵,去长陵十里。按本纪,惠帝七年八月戊寅,崩于未央宫,葬安陵,在长安城北三十五里。安陵有果园鹿苑云。

直按:《汉书·惠帝纪》七年,臣瓒注云:“安陵,在长安北三十五里。”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安陵去长陵十里。”皆与本文同。又《惠帝纪》注引《关中记》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安陵故邑,周之程邑,汉为县,惠帝置。”又同卷引《三辅黄图》云:“安陵有果园鹿苑。”与今不同。《陕西通志》卷七十云:“安陵在咸阳东三十五里,周之程邑也。”

又按:余旧藏有“安邑琱柱”瓦当拓本,盖为惠帝陵上之物。

文帝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

直按:《水经注·渭水》,霸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本文作七十里,实为误文。《长安志》引《关中记》云:“陵上有池,池有四出道以泻水”。又“因山为藏”四句,用《史记·文帝纪》《集解》引庄劭注文。又《咸宁县志》:霸陵今在杨家圪塔北凤嘴,周围三百丈。

景帝阳陵,在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按景帝五年作阳陵,起邑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

直按:《史记·景帝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去长安四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阳陵城,故弋阳县,景帝改为阳陵县。”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阳陵,今在高陵县西南三十里鹿苑原上。”《陕西通志》卷九亦同。

武帝茂陵,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武帝自作陵也]。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周回三里。《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汉书》作”六万一千“],置茂陵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白鹤观。”[户一万六千,一本作“六万一千”。]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又云:“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五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候四人。”原注“武帝自作陵也”,用《汉书·武帝纪》建元二年应劭注文。“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但《地理志》右扶风茂陵县,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本槐里之茂乡。”与今本同。又《水经注·渭水》云:“茂陵,故槐里之茂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并同。《汉书·元帝纪》:“初元三年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鹤馆灾。”《陕西通志》卷七十云: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并同。现今陵址,在兴平县三韩公社道常村西南,约〇·五公里,直北为李夫人墓,东北为卫青、霍去病两墓,东南为霍光墓,均保存完好。“)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