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皇帝受命,以窦俨兼太常。俨奏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饮食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献皇帝室奏《大善之舞》,顺祖惠元皇帝室奏《大宁之舞》,翼祖简恭皇帝室奏《大顺之舞》,宣祖昭武皇帝室奏《大庆之舞》。”从之。其後和岘奏:“陛下揖让得天下,宜先奏文舞。按《尚书》舜受尧禅,元德升闻,乃命以位。请改文舞为《元德升闻之舞》。《尚书》‘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请改武舞为《天下大定之舞》。”从之。建隆初,用王朴乐。上谓其声高,近於哀思,诏和岘考西京表尺,令下一律,比旧乐始和畅(详见《律吕》)。

真宗咸平四年,太常寺言:乐工习艺匪精,每祭享,止奏黄锺宫一调,未尝随月转律,望示条约。”监察御史艾仲孺复上言,请修饰乐器,调正音律。乃诏翰林学士李宗谔等编录律吕法度、乐物名数,目曰《乐纂》。又裁两署工人试补条式及肄习程课。明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张宫悬阅试,召宰相、亲王临观,宗谔执乐谱立侍。先以钟磬按律准,次令登歌,钟、磬、埙、篪、琴、阮、笙、箫各二色合奏,筝、琴、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後以击钟为六变、九变。又为朝会上寿之乐及文武二舞、鼓吹、导引、警夜之曲,颇为精习。上甚悦。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管,弦难於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之一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调皆协。今令仲辛诞唱八十四调曲,遂超补副乐正,赐袍笏、银带,自馀皆赐衣带、缗钱,又赐宗谔等器币有差。自是乐府制度顿有伦理。先是,惟天地、感生帝、郊庙用乐,亲祀用宫悬;有司摄事,正用登歌;自馀大祀,未暇备乐。时既罢兵,垂意典礼。明年,乃诏自今诸大祀并宜用乐,皆同感生帝,六变、八变如《通礼》所载。

太祖室酌献,奏《大定之曲》,太宗室酌献,奏《大盛之曲》。大中祥符元年,以将行封禅,诏改酌献昊天上帝《禧安之乐》为《丰安》,皇地祇《德安之乐》为《禅安》,饮福《禧安之乐》为《祺安之乐》,别又制天书乐章《瑞安》、《灵文》二曲,每亲行礼用之。又作《醴泉》、《神芝》、《庆雲》、《灵鹊》、《瑞草》五曲,施於朝会宴亭。五年,圣祖降,奏荐献圣祖,文舞曰《发祥流德之舞》,武舞曰《降真观德之舞》。自是玉清昭应宫、亲荐皆备乐,同三十六虡(景灵宫以宫之庭狭,止用二十)。

真宗庙室酌献,奏《大明之曲》。

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愿以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李照同预。至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因问照乐何如,照对“乐音高”,命详陈之。照言:“王朴律准视古乐高五律,视禁坊胡部乐高二律。击黄仲才应锺吕,击夹锺才应夷则,是冬行夏令,春召秋气。盖五代之乱,雅乐废坏,朴创意造律准,不合古法,用之本朝,卒无福应。又编钟、鎛钟,无大小、轻重、厚薄、长短之差,铜锡不精,声韵失美,大者陵,小者抑,非中度之器。相传以为唐旧钟,亦有朴所制者。昔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复令神瞽协其中声,然後声应凤鸣,而管之参差亦如凤翅。其乐传之夐古,不刊之法也。愿听臣依神瞽律法,试铸编钟一虡,可使度、量、权衡协和。”诏许之,仍令就锡庆院铸之。照请下潞州求上党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