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皥葬宛邱(在陈州)。
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
炎帝葬长沙(在潭州)。
黄帝葬桥山(《地理志》:“桥山在上郡同阳县,山有黄帝冢。”《括地志》:“黄帝陵在宁州罗州县东八十里子午山。隋改为龙川。”宋坊州)。
颛顼葬临河县(《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曰:“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也。”宋澶州)。
高辛葬濮阳顿邱城南(《皇览》曰:“高辛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台阴野中。”宋澶州)。
唐尧葬城阳榖林(《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刘向曰:‘尧葬济阴邱陇山。’”宋郓州)。
虞舜葬九疑山(《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谿皆相似,谓之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皇甫谧曰“二妃葬衡山”。宋永州)。
夏禹葬会稽(《史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皇览》曰:“在山阴县会稽山,上虞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会计,爵德封功,因更名苗山曰会稽。因病死,葬,苇棺,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吕氏春秋》曰“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为下有群鸟耘田也。”《索隐》曰:“苇棺者,以苇为棺。谓籧篨而敛,非也。禹虽俭约,岂万乘之主而臣子乃以籧篨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括地志》:“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十一里。”)。
殷汤葬汾阴(《皇览》曰:“汤冢在方阴亳县北东郭,吉州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宋河中府)。
自太皥至殷汤十冢,宋太祖乾德四年,诏:“各给守陵五户,蠲其他役,仍令长吏春秋奉祀。”
太戊葬大名内黄县东南。
武丁葬陈州西华县北。
太戊、武丁二墓,宋乾德四年,诏给陵三户,岁一享。
周文王葬京兆咸阳县(《括地志》:“文王墓在雍州万平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
武王葬京兆咸阳县(《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
宋乾德四年,诏二冢给陵户,祠祭如太昊。
成王葬京兆咸阳县。
康王葬京兆咸阳县。
成王、康王二冢,宋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三户,岁一享。
桓王葬河南渑池县东北。
灵王葬河南城西南桓亭西周山上。
景王葬河南洛阳县太仓中。
威烈王葬河南洛阳城中西北隅。
以上四墓,宋乾德四年,诏州县常禁樵采。
《周官》小宗伯:及执事视葬献器,遂哭之。卜葬兆甫竁,亦如之(竁,昌绢反。李依杜,昌锐反。郑音穿。兆,墓茔域。甫,始也。郑读竁为穿,杜读竁为竁为毳,谓葬穿圹也。疏曰:亦如上献明器哭之。但明器材哭於殡门外,此卜葬地在圹所则哭,亦与在殡所哭之相似,故云亦如之)。
《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公,君也。图,谓画其地形及邱垅所处而藏之。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疏曰:预图其邱垅之处,後须葬者,依图置之。造茔者如文王都丰,而葬於毕,即是造茔也。文王当居中,武王以次居昭、穆之位。至平王东迁,葬於洛,则又为造茔者。葬居其中,而子孙以次居昭、穆。兄死弟及,则以兄弟为昭、穆,与置庙同也)。”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子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後,而亦并昭穆)。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战败无勇,投诸茔外以罚之)。凡有功者居前(居王墓之前,处昭、穆之中央),以爵等为邱封之度,与其树数(别尊卑也。王公曰邱,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