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汉因之。掌皇后、太子家(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汉官》曰:“詹事位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後汉志》曰:“初,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职并大长秋。是後,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谒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宦者诛後,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此皆皇后詹事也。”)。汉时,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皆属二傅。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丞、仆、中盾、卫率等官,并属詹事。後汉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属少傅。魏复置詹事,领东宫众务。晋不置,至咸宁元年复置,以掌宫事(事具《六傅篇》)。及永康中,复不置。自太安以来又置,终孝怀之代。其职拟尚书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官。银印青绶,介帻,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与晋同。齐置府,领官属(齐沈文季为太子詹事)。梁、陈任总宫朝。後魏有太子左、右詹事。北齐东宫众事,无大小皆统之,领三寺及左右卫二坊。後周置太子宫正、宫尹。隋开皇初,置詹事,二年罢之。唐复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置少詹事一人以贰之。龙朔二年,改詹事为端尹(詹事府为端尹府),少詹事为少尹,咸亨初复旧。垂拱元年,又改詹事为宫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初复旧。

丞,秦官。汉因之。後汉省。魏、晋隋詹事省置。至晋永康中,詹事特置丞一人,掌文书关通六傅。过江,多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宋、齐因之。梁、陈制,一梁冠,皂朝服,铜印墨绶。後魏、北齐并有之(後魏杨昱字元略,为詹事丞。孝明为太子,尚在怀抱,其所出入,唯乳母而已,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太子动止,宜令翼从。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乃诏曰:“自此已後,非朕手敕,勿令儿出宫。宫臣在直,从至万岁门。”)。隋初置一人。唐置二人。掌文武官簿帐、朝集、假使(分判府事)。

主簿一人,晋始置。自後历代皆有。唐因之。掌府事,句稽、监印、纸笔。

司直二人。唐龙朔三年置桂坊,比御史台;置令一人,比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掌弹劾宫府僚。其後废桂坊,以司直隶詹事府。

宋东宫官有詹事。仁宗升储,置詹事二人。神宗、钦宗升储,并置二人,皆以他官兼,登位後省。乾道元年,庄文太子立,置詹事二人。逾月,诏太子詹事遇东宫讲读日,并往陪侍。七年,光宗正储位,以敷文阁直学士王十朋、敷文阁待制陈良翰为太子詹事,不兼他官,非常制也。

太子庶子(中允‖司议郎‖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谕德‖赞善‖崇文馆学士‖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郎)

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周官》谓之诸子),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掌其戒令与其教理,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於太子,惟所用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宋志》云後汉置中庶子。按:齐人邹阳上疏云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而匕首窃发,则秦官明矣)。汉因之,有庶子,员五人。史丹、王商、欧阳地馀并为中庶子(王莽改曰中尚翼子)。後汉员五人,职如侍中,而庶子无员,职如三署中郎。凡庶子主宫中并诸吏之適子及支庶版籍。魏因之。在吴为亲近之官。晋中庶子、庶子各四员,职比侍中、散骑常侍及中书监、令,皆以俊茂者为之,或以郡守参选(郑默为中庶子,朝廷以为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於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国。”事遂施行。又王珣启以桓谦为中庶子,曰:“东宫之选中庶子,总管门下,尤不可不得其才。”)。若释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宋与晋同。武冠平巾绩,绛朝服。元嘉初,诏二率、中庶子随太子入直上宫。十四年,又诏还直东宫。至齐,其庶子用人卑杂。梁天监七年诏革选,其年以太子中舍人、司徒从事中郎为之。凡中庶子四人,以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玺,前後部护驾,与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与功高通事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冠服并同前代。陈因梁制。後魏亦有中庶子、庶子官。北齐门下坊,中庶子四人领之;典书坊,庶子四人领之。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统门下、典书二坊事。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龙朔二年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咸亨初复旧。左拟侍中,右拟中书令(贞观中,诏曰:“皇太子与百官书疏未有制式。近代以来,例皆名,即无以别贵贱。今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并宜称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其馀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中允、司议郎、司经、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局郎丞,崇文馆,并属右春坊。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并属左春坊。谕德、赞善亦左、右分隶。

中允,後汉太子官属有之,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朝请问起居。其後无闻。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唐贞观初,改太子中舍人为中允,置二员。其後复置中舍人。龙朔二年,又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咸亨元年,复为中允,而左赞善仍置焉。中允掌侍从礼仪,駁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阙,则监封题。职拟黄门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允,太子逊位而官复旧。

司议郎。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於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龙朔中分为左、右,以左司议郎替司议郎,以右司议郎替舍人。咸亨初复旧。掌侍从规谏,駁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分判坊事,职拟给事中。

中舍人。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晋陆雲为中舍人)。凡奏事文书皆综典之,监和尝药,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宋亦四人。齐有一人。梁时,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陈因之。後魏、北齐并有之。隋曰内舍人,四员,属门下坊。炀帝减二人。唐中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坊事,拟中书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舍人。太子逊位而官复旧。或谓之太子中书舍人(《孝和实录》曰:“王友真,太子中书舍人。”)。

舍人,秦官也。汉因之,比郎中,选良家子孙(晁错、郑当时并为太子舍人)。後汉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属少府。魏因之。晋有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侍郎,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妃出则次直从。宋有四人。齐有一人。梁有十六人,掌文记。陈因梁制。後魏亦有之。北齐典书坊置二十人。隋典书坊有八人。炀帝改为管记舍人,减四员。唐复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分判坊事。龙朔二年,改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复旧。

通事舍人。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内典书通事舍人二人,掌宣传令旨,内外启奏。梁亦有之,视南台御史,多以馀官兼职。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至隋亦有之。炀帝改为宣令舍人,八员。唐复为通事舍人,亦有八员。掌引导辞见、承旨劳问。

左右谕德,龙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员。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

左右赞善大夫。龙朔二年,置左赞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赞善大夫替中舍人。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复旧,而赞善大夫别自为官,左、右各五人。掌侍从、翊养,比谏议大夫。

掌文馆学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观,以王肃为祭酒。其後无闻。贞观中,置崇贤馆,有学士、直学士员,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王,属左春坊。龙朔二年,改司经局为桂坊,管崇贤馆而罢隶右春坊,兼置文学四员,司直二员。司直正七品上,职为东宫之宪司,府门北向,以象御史台也。其後省桂坊,而崇贤又属左春坊。後沛王贤为皇太子,避其名,改为崇文馆,其学士例与弘文馆同。

洗马,秦官。汉亦曰先马(如淳曰:“前驱也。”《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後汉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汉选郎中补)。安帝时,太子谒庙,洗马高山冠,非乘从时著小冠。魏因之。晋有八人,职如谒者,准秘书郎。进贤一梁冠,黑介帻,绛朝服。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馀与後汉同。宋与晋同。齐置一人。梁有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为清选,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位视通直郎。陈因之。北齐典经坊洗马二人。隋曰司经局,置洗马四人。炀帝减二人。唐司经局洗马二人。龙朔二年,改洗马为司经大夫。三年,改司经局为桂坊(一云析司经局置桂坊)。司经大夫通判坊事,罢隶左春坊。咸亨初复旧。掌侍奉及经史图籍,判局事。

文学。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自後并无。至後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後省。龙朔三年,置太子文学四员,属桂坊,桂坊废而属司经。开元中,定制为三员。掌侍奉,分掌四部书,判书坊事。

校书,宋孝建中,洗马有校书吏四人,自後无闻。北齐有太子校书。隋太子校书有六人。唐四人,掌雠校经籍。

正字,隋太子正字二员。炀帝改为正书。唐复为正字,亦置二人。掌刊正文字。

典膳郎,汉、魏以来,并有太子食官局。至北齐,门下坊始别置典膳局,有监、丞各二人。隋如北齐之制。唐典膳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进膳尝食之事,丞贰之(乾封元年,皇太子久在内不出,典膳丞邢文伟请减膳。其年,右史阙,宰臣进拟数人,高宗曰:“邢文伟嫌我儿不读书,不肯与肉吃。此人甚直,可用。”遂拜焉)。

药藏郎。北齐门下坊领药藏局,有监、丞各二人,侍药四人。隋如北齐之制。唐药藏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和剂医药之事,丞贰之。

内直郎。齐有太子内直兵局,内直兵史二人。梁有直内、主玺、主衣、扶侍等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领殿内局,有内直监二人,副监四人。隋如北齐制。唐内直局有郎二人,丞二人,掌符玺、伞扇、几案、衣服之事,丞贰之。

典设郎。南齐置居局斋库,丞一人。梁斋内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斋师局,有太子斋师、内閤师各二人。隋如北齐制。唐典设局有郎四人,掌凡大祭祀、汤沐、洒埽、铺陈之事。

宫门郎。秦有太子门大夫。汉因之,员二人(《汉官仪》曰:“门大夫选四府掾属。”),职比郎将(《汉官仪》曰:“安帝时,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冠两梁冠。”)。魏因之。晋太子门大夫准公车令,掌通笺表及宫门禁防。宋因之。梁代视谒者仆射。陈因之。北齐谓之门大夫坊,并统伶官。隋炀帝改门大夫为宫门监。唐初为宫门大夫。其门宫局有监郎二人,丞二人。郎掌东宫殿门管钥及启闭之事,丞贰之。

宋制,东宫官有左右庶子、谕德,旧不常设。每储闱之建,随宜制官,以备寮偒,多以他官兼领。仁宗、神宗升储,庶子、谕德各置二人。钦宗升储,置一人。乾道中,庶子、谕德除左不除右。七年,诏庶子、谕德轮日入宫,仍同供职事。太子侍读、侍讲,唐太宗为秦王,府有侍讲,及为太子,亦置焉。其後或置或否。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子书者,入教,亦命名为侍读,而初不设侍讲之官。至宋神宗升储时,始定制,置侍讲、侍读各一人。中舍人、舍人,至道、天禧建储,各置一人。神宗、钦宗登储皆置。中兴後省。嘉泰初始除王元实,後以馆职任伯起兼之。庆元令太子舍人与中舍人皆从七品,而中舍人又在舍人上。然故事未尝除。资善堂,大中祥符八年,仁宗肄学始置,至绍兴五年,孝宗以建国公就傅,就禁中置学馆,建资善堂,以范冲、朱震为翊善。旧制有翊善、赞读、直讲。中兴以後,增置说书、小学教授。开禧初,皇子初封荣王,命程少逸、赵子中领赞读,不称王府,而以资善系衔,盖以未出閤之故。

乾道七年,礼部、太常寺言:“讨论东宫开讲并节朔贺庆辞谢礼仪:宫僚讲读无已行故事,当依仿讲筵,稍杀其礼。每遇讲读,詹事以下至讲读官上堂,并用宾礼参见,依官职序坐。皇太子正席,讲读官迭起如延英仪,讲罢复位。节朔不受宫僚参贺。元日、冬至,詹事以下笺贺。谢辞,初以常见之礼,後离位致辞,复位就坐,茶汤罢,退。詹事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答拜。庶子等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受拜。庶子、谕德及讲读官虽有坐受之礼,止是《五礼新仪》所载。兼日逐致拜之礼,近例皆已不行,或遇合致拜日,更不参酌天禧、至道故事施行。”并从之(按天禧二年,左庶子张士逊等言:“臣等日请资善堂参见皇太子,虽令升阶列拜,然後跪受,望令皇太子坐受参见。”诏不许。至道元年,皇太子每见宾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阶及门)。“)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