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利。过通济桥闸。十八里永通闸。并永乐十六年立。经朱相国南园。圯甚。泊东昌之崇武驿。晋开运二年。博州守羊□值河决。城欲没。祝天投水死。水患顿息。民德之。立羊使君庙。今水势半之矣。聊城。春秋齐聊摄之地。秦置县。城东七里漯河。俗呼湄河。黄河之支流也。穆天子传。天子自五鹿东征。钓於漯水。午趋东门曰迎仙。水浸城堤。环筑板桥二十余丈。石刻鲁仲连射书处。按元国子博士吴师道注战国策曰。鲁仲连说燕将下聊城。史不着年。其书引栗腹之败。此事在其後。故通监大事记载於秦孝文元年。当燕王喜五年。齐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燕率五国伐齐。闵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盖二事误乱为一。自燕攻齐止杀骑劫二十五字。或他年脱简。而初燕将止谗之十一字。亦他本所无也。即单由即墨起。七十余城即复为齐。不闻聊城尚为燕守。以齐之事势。岂有舍之三十余年而不攻。单之兵力三十余年而不能下。与今日攻之岁余不下。可见为此时燕将守聊城事也。史独毅破齐不下者聊、莒、即墨。策亦有三城不下之言。果一时事。则聊城亦为齐守而非燕将为燕守者。此误因聊城不下而引与莒、即墨乱也。考之单传。自复齐之後。无可书之事。齐襄公十九年。当赵孝成王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反齐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岂得复为齐将哉。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指以为单也。夫仲连之言。止谓栗腹败。燕国乱。聊城孤守。齐方并攻。势将必拔。其言初不涉闵襄昭惠之际。所谓楚攻南阳。魏攻平陵。闵王时。楚取淮北。单复齐後。盖已复之。不闻楚魏交攻之事。二事必在後也。燕将被谗惧诛。连书亦无此意。史又称燕将得书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齐前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他。此因骑劫而讹也。师道援据详核。录之以俟博考。东门以水不启。缘板桥入於子门。二里望岳楼。高广数丈。四层。下石洞四达。胜甲齐鲁间。以杜工部望岳诗名。近改为光岳。失其指矣。相传出鲁班手。梁有遗斧。方钥之。不克上。又鲁连台城西北十五里。古聊城地。高七十尺。今城中亦有之。东昌饶枣梨。今困水。枣一石三金。梨贵甚。寻解维度闸。又朱相国北园。袤里许。废尽。柳丝旖旎。可想张绪当年。噫。裴晋公午桥庄。遭五代迄宋不废。以朱氏全力。独不铸六州铁。惜哉。十八里新闸。二十里泊梁家浅。“堂邑。”盖聊城东岸界博平。西岸界棠邑也。梁家浅亦大聚落。闻尚书张凤翔家焉。今年八十一。语云。人以寿为荣。我以寿为辱。谅哉。堂邑在漕渠西南三十里。博平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
乙未。出梁家乡闸。宣德四年立。十五里土桥闸。成化七年立。民多楼居。并清平县。县在漕渠东二十里。齐贝邱地。十二里戴家湾闸。成化元年立。上即清扬驿。民居千家。今减过半。二十里魏家湾闸。二十里南板闸。一曰双浅闸。俱永乐十五年立。二十里泊临清州东关。古赵东鄙也。汶水自南旺分水来。至此渐微。递置闸。出临清之南板闸。始合卫水。卫水出卫辉辉县之百泉山。即隋之屯氏河永济渠也。炀帝四年。自百泉东北引淇、滏、漳、洹诸水为大河。赐名御河。流八百里为元城。又百五十里当清河之南。值临清。同汶水北达天津入海。临清夹河而城,如张秋。嘉靖壬寅巡抚曾铣筑。万历□□又新筑城。共周四十里。而旧城为繁。
丙申。游大宁寺。二龙爪槐。婆娑可爱。方元焕书第一山於石。市驵云集。固一都会也。晚出南板闸。可三百弓。则新开上闸。有金龙神庙。门榜曰汶卫合流。舟出口无牐矣。合流处有舟亘之。曰中洲。环以石堤。分建四闸。而广济桥其尻也。贾贩辐辏。以上有观音阁。故地云观音嘴。
丁酉。移泊户部钞关前。听贾人登货受榷。有茶若干筐。列岸三日夜。榷使未检阅。毋敢室也。客露寝以待。偶入三官神庙。庙祝曹某。父故明经。遭乱家破。听其言。惨甚。
戊戌。有朱氏招饮。不赴。沿河西岸以望。卫水自西南来稍清。异於汶水。按西岸十五里东汉安帝葬母耿贵人处。有池曰莲花池。无考。
己亥。
庚子。阴。出西城。渡河而东北走五里。登永寿寺塔。万历癸丑建。塔九级,登其三。亦遐瞩百里矣。还憩一村庵。僧云。洪督师舟过贩盐。派各文武吏输价若干。故今盐贱。
辛丑。重阳节。午刻解维。是日。朱太史别御淮安之轻舟。六里。阻风泊。
壬寅。发二十里□半边店。二十里清河县油房。齐贝邱。汉甘陵地。城在漕渠西三十里。又二十里临清渡口驿。盖临清、清河、夏津之交也。夏津。春秋齐、晋会盟之要地。汉鄃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又四十里武城县。赵平原君封邑。非子游所宰也。古武城在今兖州费县西北。以名同。有弦歌书院。有子游庙。友人沈叔明谓庙下饲数牛。噫。设求龙以祠李聃之亳。求凤以祠接舆之楚。抑何以应之哉。武城人误而又误矣。县在河东岸。乘月行二十四里。始泊。御河尤萦回倍於内河。
癸卯。发二十里武城之甲马营驿。一大聚落也。与宋太祖所生地同。五十里郑家口。“故城县。”市尤剧。二十里泊方家浅。
甲辰。雨。发三十里故城县。古蓧县膏池地也。隶景州。在河西岸二十五里。四女祠。山东恩县西北五十里。恩县。春秋齐之里邱。唐改贝州。宋平王则之叛。改恩州。明降为县。其祠古安乐镇。汉历亭傅顺女。家富亡子。四女不嫁。矢终养。植槐表誓。有龙爪之瑞。因拔宅飞昇仙去。今女像裹帻羽服。补槐四。以续其旧。夜漏二十刻泊德州。
乙巳。晴。发五里阻风。而泊德州城北永乐初苏禄国王墓。午还入德州城。屡中寇而瘠。西门喧衍。往时漕艘所萃也。汉董仲舒读书台在德州。正统六年。知州韦景元修学掘地。得石刻。曰董子读书台。弘治间始祠。西城上振河阁。足快远目。盖本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自武城入也。申刻。发二十六里。深夜泊老君堂。“景州西南六十里广川镇董家里。仲舒下帷处。”
丙午。发三十里桑园。“景州东十八里。”十里吴桥口。县在漕渠东二十里。又二十里景州安陵镇。民家三四百家。有尚书曹思诚庄。曹故党魏忠贤。今尚以资雄。东岸为东光。土堡之戍百人。偶入安陵院。有阉僧。云尝监团营。同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今披缁六年矣。问其姓不答。俄风恬。行四十里。为吴桥莲窝驿。月皎甚。二十五里东光县。在漕渠东岸三里。汉渤海之弓高县也。十五里夏店。二十里油坊。二十里交河县泊头镇。夜分乃息。
丁未。登陆。泊头镇在交河东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筑土城。隆庆二年易砖。商贾辐辏。南北大都会也。河间管河通判驻此。有新桥驿。未刻。发二十里齐家堰。二十里薛家窝。二十里冯家口。十五里沧州砖河驿。中夜泊。
戊申。早发。见河南水鸟无万数。盘飞游泳。色如白鹭而小。榜人曰鱼鹰子。意其为属玉也。野多贵人塚。其着为刘总督焘。余未详。又多废园。可想往日之盛。午泊沧州望瀛楼下。沧州古渤海地。城闉争级。可屐不可屦。闻沧州旧城在今治东南四十里。开元寺铁狮二。首昂一丈。身长二丈。相传周世宗驻此。有冶者铸此赎罪。尝居隐盗七人。捕者获之。晚行二十里兴济县。宋之范桥镇也。在漕渠东岸城下。巷无居人。明宪庙王皇后故里。戚邸为墟。闻石坊仅存。河堤旧有柳数百株。永乐间。知县王彬以河决未及筑堤。民居尽没。痛不能救。投水死。尸直漂入县堂。民祠祀之。曰神堤。即河堤也。又六里。微雨。泊。按九河故道。谢肇淛曰。马颊河在东光界。唐开元中开新河。胡苏河。东光县东三里。历庆云、盐山。入海丰夹河会於海。汉志云。其水散若胡须。“胡苏台。县东南。高二丈余。”简河、洁河。皆在沧州之临津。钩盘河在沧州东南。经乐陵县入海。太史河在南皮县城北。覆釜河在南皮县南。齐桓公北伐至此。缮修皮革。名古皮。以章武有北皮亭。故曰南皮以别之。徒骇河在沧州废清流县西北二十里。有堤。鬲津河在庆云县。又在乐陵县西三十里。陆氏九河考谓。钩盘河在献县东南八十里。余八河皆在沧州、南皮、东光、庆云之境。而郦道玄及宋儒程氏皆谓九河之地。已沦於海。与书传所载不同。此盖後世新河而传以旧名耳。未敢信以为真也。又一统志。鬲津枯河。自齐河县经禹城、平原、德州、德平、乐陵东北至海丰入海。钩盘自枯河自德州经德平东北至阳信县。覆鬴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南入海。又济阳县东北至商河县境。有马颊河。因臆论之。九河湮塞固矣。未必俱沦於海。黄流迁徙。渐失故道。後人随时易名。不胶一蹟。脗合为难。况秦汉以上。记牒不存者乎。海能沦。亦能涨。古滨海之地。所化为蜃宫鲸窟者无几何。安在九河之全陷也。必不然矣。宁存之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