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城南记》
《游城南记》为北宋人张礼撰,是其与友人於哲宗元祐元年(一〇八六)闰二月游历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长安地区的见闻记录,涉及的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事件数百宗,为唐末战乱後长安城南地区凋败的真实记录,是了解和研究唐都长安外郭城及其南郊自然及人文地理演变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本书由已故着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和曹尔琴教授校注。此次校注除作版本校勘标点外,主要结合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对书中诸多的地理及人文记载作了详瞻的注释,便於读者了解这一地区古今地理演变的情况,为学术界提供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张礼,字茂中,宋浙江人。元佑(1087—1094)初偕友游长安城南,寻访唐代都邑旧址,着《游城南记》。文中记述到大慈恩寺、大雁塔的创建、兴衰及历代修葺的概况。至作者寻访时,寺已毁,但塔仍“俨然”矗立,其“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文中对寺、塔所处环境,如曲江、芙蓉园、杏园的沧桑变化亦有生动的描述。
◎正文
元佑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
张注曰:唐皇城之安上门也。至德二载,改为先天门,寻复旧。肃宗以禄山国仇,恶闻其姓,京兆坊里有安字者,率易之。
续注曰:《志·总序》云:唐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以京城为西京;天佑元年,昭宗东迁,降为佑国军;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军曰永子;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西京;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乾佑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
历兴道、务本二坊。
张注曰:兴道坊在安上门街之西,景龙三年,改瑶林坊。务本坊在安上门街之东,与兴道坊相对,景龙二年,改玉楼坊。景云元年,并复旧。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余为民田。
自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
张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今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谓之大献佛寺,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景龙中,宫人率出钱,起塔十五层。
续注曰:贞佑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
南行至永乐坊。
张注曰:即横冈之第五爻也,今谓之草场坡,古场存焉。隋宇文恺,城大兴,以城中有六大冈,东西横亘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玄都观在崇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冈与永乐坊东西相直。《长安志》云:坊东有裴对滑。度欲入朝,有张权舆上疏云:“度名应图谶,宅据冈原。”盖尝有人与度作谶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言度曾讨淮西平吴元济;宅据冈原,与兴善、玄都相连故也。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张注曰:寺本隋无漏寺,贞观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起塔,初惟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即袁宏《汉记》所谓浮图祠也。长安中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嘉话录》谓张莒及进士第,闲行慈恩寺,因书同年姓名于塔壁,后以为故事。按:唐《登科记》有张台,无张莒。台于大中十三年崔铏下及第,冯氏引之以为自台始,若以为张莒,则台诗已有题名之说焉。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为之记。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熙宁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它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
续注曰:正大迁徙,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塔之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西南一里许,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庙碑,工部侍郎张或撰,司业韩秀弼八分书,字画历历可读。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张注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司马相如赋曰“临曲江之隑洲”,盖其地也。《剧谈》曰:曲江本秦隑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江故有泉,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渠之水以涨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祷雨有应,今为滨江农家湮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之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欧阳詹《曲江记》其略曰:兹地循原北峙,回冈旁转,圆环四匝,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翕源。东西三里而遥,南北三里而近。崇山浚川,钩结盘护,不南不北,湛然中停。荡恶含和,厚生蠲疾,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涤虑延欢,栖神育灵。观此可得其概矣。唐进士新及第者,往往泛舟游宴于此。文宗时,曲江宫殿废十之九,帝因诵杜甫《哀江南》之诗,慨然有意复升平故事。太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三千人疏浚,修紫云楼、彩霞亭,仍敕诸司有力建亭馆者,官给闲地,任营造焉,今遗址尚多存者。江水虽涸,故道可因,若自甫张村引黄渠水,经鲍陂以注曲江,则江景可复其旧。不然,疏其已塞之泉,渟潴岁月亦可观矣。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为名。在唐京城内,每岁晦曰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赏祓禊。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
张注曰:杏园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唐新进士多游宴于此。芙蓉园在曲江之西南,隋离宫也,与杏园皆秦宜春下苑之地。园内有池,谓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杜祁公家庙,咸通八年建,石室尚存,俗曰杜相公读书堂,其石室曰藏书龛。
续注曰:石室,奉安神主之室也。
出启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
张注曰:启夏门,唐皇城之南门也,北当皇城之安上门少西。盖京城之南凡三门:中曰明德门,今谓之五门,西曰安化门,今谓之三门,此其东门也。三坛在门外西南二里,百神灵星二坛颇毁,而圜丘特完。南一里,有莲花村,未详其所以名也。
续注曰:少西北,有唐赠户部尚书杨贞公瑒庙碑,晋公李林甫撰,王曾书,王敬从题额。次东南有唐相国令狐氏庙碑,太和三年,刘禹锡撰并书,陈锡篆额。杨氏苗裔,太和间尚盛,人呼为庙坡杨,辛卯迁移后,无闻焉。
次杜光村。
张注曰:杜光村有义善寺,俗谓之杜光寺,贞观十九年建,盖杜顺禅师所生之地。顺解《华严经》,着《法界观》,居华严寺,证圆寂,今肉身在华严寺。
东南历仇家庄。
张注曰:庄即唐宦官仇士良别业也。士良死,籍没其家,后晋赐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安氏子孙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为郭子仪墓,西南长孙无忌之墓,碑皆断仆。
续注曰:抚定后府南赵牛里皓阳观主李可贞、乔志朴相过,语余观西北有二大碑,云是郭氏墓碑,他曰往观,其一寿州刺史郭敬之神道碑。敬之字敬之,子仪父也,以子仪贵,赠太保徐国公,碑额御题,韩国公苗晋卿撰序,萧华书。其一郭氏所尚升平公主墓碑,书撰姓名失传。
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
张注曰:灌,嵩之父也,碑乃明皇题额,张说为文,梁升卿书。嵩墓别葬张曲。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
张注曰:五代周太子太师致仕皇甫玄,庄在赵村,建隆二年置,墓在村东,碑在其庄内。章敬寺,《长安志》曰:在通化门外,本鱼朝恩庄也,后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为名。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百司行廨及将相没官宅舍给其用。今此基不甚侈,且与《志》所载地里不同,岂四十八院之一耶?论弓仁者,吐蕃普赞之族也,世相普赞,戎言以宰相为论,因以为氏。圣历三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降唐,累有战功,死赠拨川王,葬赵村,张说为碑,今已毁仆,字无存者,独其题额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