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题准、岁贡生员复试不中、例该充吏者、给赐衣巾终身
○隆庆三年题准、恩贡不中如一省发回三名以上、礼部即将提学参奏、降级别用
“万历三年题准、见後风宪官提督条下”
凡就教。成化十四年、令岁贡生员愿授教职者、虽南监人数、亦送北监坐监一年。本监按季考试能通三场文字、委系家贫亲老、许送吏部。考中者方送廷试。取中、选用。不中、仍送回本监肄业
○十七年、令岁贡生员愿就教职者、礼部严加考试。果堪师范、径送吏部照例覆考除授。考不中者、分送南北二监读书
○嘉靖二十七年奏准、岁贡廷试之後、验年五十以下、精力未衰、送监卒业。余查人数多寡、愿就教者、准送吏部考除
○隆庆三年题准、恩贡考中者、分送两京国子监读书、不许告就教职
凡不愿授职。嘉靖十三年、令应贡到京、愿告冠带荣身者、听。礼部照例行
○十八年、诏天下岁贡生员应贡到部、有年老不愿仕者、与正七品散官
凡病故。嘉靖二十七年、令岁贡投文到部、若有病故者、查照见行事例、咨行兵部起关应付还乡
科举
国初仿古宾兴之制。定以子午卯酉年秋八月、各直省皆试士于乡。中式者、贡於礼部。次年春、礼部奏请会试天下贡士。取中式者、引奏陛见、上亲策试之。钦定甲第、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初乡举各以地方人才多寡为额、多者不过四十人。会试临期奏请、取中式者亦不过百人。别以人才荐举他途进者、往往至大官、不尽由科目。其後海内学者日众、贡额渐增、士就试礼部者至四五千人。所举视旧额率增数倍。天下英俊之士、非此不得进用、科条禁令、日以益繁矣。今并列于後科举通例
凡开科。洪武三年、诏设科取士。以今年八月为始。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京师及各行省乡试。八月初九日、试初场。又三日、试第二场。又三日、试第三场。初场、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策一道。後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乡试中式、行省咨中书省判送礼部会试。其中选者、上亲策于庭、第其高下。五经义限五百字以上、四书义限三百字以上、论亦如之。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其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许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
○四年、诏各行省连试三年。自後三年一举、着为定例
○十七年定、一三年大比。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
“後四书五经主大仝”
十二日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未能者许减二道。俱三百字以上。其中式举人、出给公据、官为应付廪给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就将乡试文字、咨缴本部照验。以乡试之次年、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为三场。举人不拘额数
○一举人试卷及笔墨砚自备。每场草卷正卷、各纸十二幅。首书姓名年甲籍贯三代本经。
“会试殿试并同”
前期、在内赴应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置簿附写。于缝上用印钤记。仍将印卷官姓名、置长条印记、用于卷尾、各还举人
○一试前二日、图画东西行席舍间数、编排开写某行间、系某处举人某人坐。又于间内贴其姓名出榜晓示
○一试之日、黎明、举人入场。每军一人看守。禁讲问代冒。黄昏纳卷。未毕者、给烛三枝。烛尽文不成者、扶出
○成化二年定、考试等官、俱于当月初七日入院
○十年定监试官、都察院十日以前、选差公正御史。公同提调官、于至公堂编次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