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着名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知府想编写一部《官学分类大成》的书,其手下人赶紧给他出主意说,何必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去编呢?随便到书铺里买一本《官场要则》,保证一看什么都明白了。果然,知府大人派手下买来一本《官场要则》,通读一遍,不禁大为感叹:这样的书就像做八股文时要读的《制艺声调谱》一样,“只要把它读熟,将来出去做官,自然无往而不利。”
在以官为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当官,是每个人求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戴上乌纱帽,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连祖宗八代也跟着沾光。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专制社会一个地位显赫、权势熏天的特殊阶层——官僚阶层,使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总是不得不以官为轴心转动。诚如鲁迅先生在《学界的三魂》一文中谈及“官魂”时所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以官为轴心的社会搭起了一个令人垂涎而又生畏的大舞台——官场。官场有聚光灯下大放异彩的荣耀,也有千尺水中触礁沉船的危形,有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的显赫,也有中箭落马踩成肉浆的惨状。自古“官途有夷有险,运来则加官晋爵,运去则身败名裂,有多少宦海茫茫吁可怕,那风波陡起天来大。单听得轿儿前唱道喧哗,可知那心儿里厉乱如麻,到头来空倾轧。霎时间坠缺锦上添花,蓦地里被严参山砂落马。”如此歌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官场这个特殊舞台上惊心动魄、神幻莫测的剧情变化。无论各路武林高手,还是四方三教九流,跻身官场,不能没有几手绝招。那雍容肃穆的丹墀凤阙,每一道墙面上都贴着公之于众的典章制度,每一个墙缝中都藏着密不可泄的机关暗道,这些都正是幕前幕后的主角或配角们渴望弄个明白的。于是,便有人专门编纂了这样一类书,为置身官场中的各色人等——身居要职的官,委以重任的吏,投入幕府的僚,受人差遣的役们枕中鸿宝的必读书:《官经》、《官海指南》、《入幕须知》、《仕途轧范》、《长随论》……汇聚成形形色色的中国古代官场教科书系列。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是久居官场,深诸官场之道的“法家老手”,其内容大多针对官场中的某一类人为读者对象而专门编纂,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徽”,大而化之地可分之为官员用书、幕僚用书、书吏用书、差役用书等。而其中可同时适合各色人等新闻阅读,堪称古代官场教科全书的,就以清代名幕汪龙庄的几部传世遗书,最为典型。
汪龙庄,本名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归庐。其父汪楷曾任河南杞县狱吏八年。龙庄早年丧父,不得不为生计和赡养家庭而奔波。他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一岁入岳父江苏金山知县王宗闵幕府,开始涉足官场,研习刑名案件。以后在江苏、浙江各地十六位官员幕内充当刑名师爷长达三十四年之久。其间他多次应试,八次落第之后终于在三十一岁时中举,直到四十六岁时再经三次落第之后,才中进土,授湖南宁远知县。几十年的幕府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致使他做起官来颇为干练。史书中讲他“治事廉平,尤善色听,援引比附,律穷者通以经术,诀狱者皆曲当”;“两署道州,又兼署新田县,皆有惠政”。不幸的是,由于其人秉性正直,嫉恶如仇,“持论挺特不可屈”,反遭恶人暗中低毁,终被夺职,不得不以足疾告老还乡。
如此倒成全了他的学问。作为着名历史学家的汪龙庄,在完成大量历史着述之余,写下了两部论述为官之道的名着《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民国建立之前,这两部书一直被视为地方官必备的指南。诚如他的好友、着名藏书家鲍廷博在首次刊印《学治臆说》一书的序言中所说:“龙庄先生《学治》一书,居官典幕者皆宜日览……居官佐幕与立身之道均在其中”晚年的汪龙庄,历经宦海浮沉,对官场扑朔迷离的人和事,看得入木三分。由于是对他的家庭和亲密弟子传授秘道,汪龙庄的官场教科书虽也不乏种种官场机变与权术,但更多的却是教授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官场中人。无论是位居官长或是投身幕府,为官之道,造福一方。关键在于汪龙庄所说的四个字:“立心要正”。立心正者,虽讷于变通,以致贬滴去职,不一定真不会做官;立心不正者,虽老谋深算,爬上高位,未必真精通当官的诀窍。
本书以清代光绪年间张翰伯所编的《入幕须知》为底本,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将原书的顺序作了一些调整。其中《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续性治药言》、《学治说赘》为汪龙庄着,《幕学举要》乃与汪龙庄同时代人万枫江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