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他又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当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知府。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之洞,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步入官场。1867年起,他先后充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十年的学官生涯,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877年张之洞回到京城任职,先后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等职。其时,清廷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清流派,它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张之洞是李鸿藻的直隶同乡,又得到李的器重和赏识,便很快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1881年底,张之洞被任命为山西巡抚,由闲散京官跃居封疆大吏。这为他从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提供了条件。次年初,他抵达太原走马上任后,即打算干一番大事业。他从革除陋规、整顿吏治入手,兴利除弊,设清源局清理山西30余年悬案、积案;劾革、褒奖部分州县官,又为清政府荐举了数十名人才。他在山西设立洋务局,创办令德书院,兴学育才,筹办山西练军和山西铁矿等。这些都表明,张之洞开始向洋务派转化了。

当时,法国正侵略越南,并窥伺我国西南边疆。1884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两广总督。战争期间,他积极筹备战守和支持福建、台湾、云南等省的抗法斗争,又奏请起用冯子材募兵赴前线抗战。1885年3月,冯子材等人取得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中法战争的被动局面。但清政府仍坚持与法国和谈,爱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转眼被一纸和约所断送。中国落得个“不败而败”的结果。

1889年,因张之洞上奏修筑芦汉铁路,被清政府任命为湖广总督。他于这年冬抵武昌接任后,除了1894年和1902年两度赴南京暂署两江总督外,长期经营湖北,大举兴办洋务,迅速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1890年末,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铁政局,负责统筹铁厂建设及开采矿产问题,任命熟悉洋务的蔡锡勇为总办,雇用外国矿师白乃富等主持技术工作,选定在汉阳建厂。该厂1891年初动工兴建,到1893年11月基本建成。1894年5月正式开炉炼铁。汉阳铁厂的创办是我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壮举。此外张之洞还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四局和筹办芦汉铁路等,使武汉成为当时的重要工业基地。

1903年,张之洞还赴京参与议订了《奏定学尝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1905年,张之洞还与袁世凯等联衔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清政府批准。1907年,张之洞应召入京任实录馆总裁等。1909年10月4日病逝,享年73岁,谥号文襄。

书目答问,乃清张之洞(公元一八三七~一九〇九年)为四川学政时,于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得门人襄助,列举旧典新着共二千二百余部,刊为一目,初为应“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之询而编,因定书名。斯书分作五卷,意在指示学者读书门径、辨别版本内容良窳、提示选书标准及调整图书分类。

自清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四部编定总目后。四分法遂为目录学界奉为圭臬,直至书目答问问世,始于四部外,别立丛书一部;又应实际需要,其四部内细分类目子目,亦多所增删改定。书目答问又一反前此书目习作体例,删总序、小序,惟于部类下约文叙述该部收书及分类大要,各类之末,或附注案语,说明该类书之价值与指示读书门径。各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及注校情形,特重版本之良窳,而不及撰人仕履,于一书之内容特点、讹误残阙、价值用途亦间有评隲,两类相关诸书,并采互见法。另有附录二种:一、别录,包括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童蒙幼学各书等;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列举清代学者之姓名籍贯。书目答问刊成,海内风行,屡经刊刻,版本不下十余种之多。光绪以降,古书善本影印日多,丛书刊刻亦盛,校补书目答问之作多有,民国二十年范希曾刊“书目答问补正”,补刊二千余种,后出完备,搜罗亦齐,故流传最广,至有取代原著之势。民国五十八年,王绵编书日答问补正索引,颇便寻检,且有补正续编张本之意。

书目答问一书,“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于安置一编”,胡适誉其为“一切学问的南针”,罗家伦更赞其支配了中国学术界几十年。书目答问改变了读书的方针,后世依仿之作鹊起,丛书刊刻、古籍影印亦大抵不出其范围,故斯书充分发挥了“即目求书,因书究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中国目录学精神,欲研究汉学而知其门径,书目答问与四库提要实为良导。“)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