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多尔早就耳闻乘火车去阿尔盖(亚历山大罗夫盖的简称)差不多两天就可到达。后来才知道,一路必须在叶尔绍尔乌尔巴赫和红库特换三次车。换三次车,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凡在一九一九年乘火车有过换车经历的人都知道,换车简直活受罪。费多尔想到这次出门平均来算也得一周半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改变原定打算,准备在杰尔加奇下车后改乘马车,因为从这个地方到亚历山大罗夫只有一百五十里左右的路程。
一路都是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显得空旷而静谧,地平线是蔚蓝色的,茫茫积雪远远望去,就像一块无际的地毯……有些地方雪已有些融化,黑乎乎光秃秃的小山丘尽现眼底。若是白天,特别是艳阳高照的日子,若是不刮风,湿湿的暖暖的空气中多少已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在这个旷野上,稀稀拉拉地散落着几处村庄,每两个村庄至少隔着二十五到三十里的路程。村民们基本上做到丰衣足食了,但大草原将他们无形隔开,他们一向很少来往,于是婚嫁的事也多半就地完成,远村结亲实属罕见,村村都像个小共和国似的,独立自主、不求于人。不愁吃喝,富有浓厚的独立意识。去阿尔盖,这些小村庄就是必经之地了。可是,在内战期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却个个为共和国立下战功,像奥西谟夫盖、奥尔洛夫盖、库里洛沃……它们不仅为红军输送了大批的志愿战士,而且还组建集团军。尽管有些富农投靠了白匪,但大多的人还是坚定地和红军站在一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一九一八年,当哥萨克冲进库里洛沃村时,他们根据富农的出卖,开始搜捕苏维埃干部。就在这千钧一发紧要关头,村民们挺身而出,操起刀枪棍棒,同哥萨克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死了许多哥萨克兵,迫使余下的落荒而逃。于是村人便决定组建自己的军队,起名叫库里洛沃团。于是,其它村也相继效仿组团,建立起如多马什金团、普加乔夫团、斯捷潘拉辛团、诺沃乌津斯克团、乌洛乌津斯克团、克拉斯诺库茨克团等自己的武装组织。团里从指挥员(当初未设政委)到普通士兵全是本村人,于是地缘、血缘的亲情使他们凝聚成一团结战斗的集体,彼此亲密无间,倒是十分自然。有的团,如库里洛沃团就有父子六人同时服役。有的还有这么一个特殊情况:先前的好朋友因分道扬镳而各投其主,白匪和村团成为各自的选择;甚至有的一家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投靠了白匪,另一部分加入了红军。
这在最初只为着保卫村庄而建立起来的地方军团,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到遥远的乌拉尔草原去攻打高尔察克;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再次远征去攻打前线的波兰地主。
这些村团,涌现了许多英勇善战、功绩显著的英雄团,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一个由十四个民族组成的穆斯林团了。这个多半由吉尔吉斯人参加的革命队伍,因以前受尽了哥萨克的残酷压榨和无情蹂躏,故对哥萨克人怀着无比深刻的仇恨。这些英勇的志愿部队真正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们缺吃少穿,弹药供应武器装备极其落后,但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了下来。在战斗中,他们多次顽强而勇敢地击退了一批又一批反抗苏维埃政权的乌拉尔哥萨克。他们在作战中士气是高昂的。此外,他们的纪律性较差,对自由的理解各持一端,对执行中央下达的任务和命令总是有所保留。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支清一色的农民武装和中央俄罗斯部队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且这些特点在长时间内一直保留着。
亚历山大罗夫和奥尔洛夫盖、奥西诺沃盖等盖,同草原上所有的那些十分类似的村镇、村庄一样没什么区别,杂乱地分布于空旷的草原上,村子里脏兮兮的,连条像样的街道也少见,进出时,困难重重。
而其中,亚历山大罗夫倒略显得好了一些,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于是也成了旅司令部、政治处、各类小队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