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卡斯祖籍在维特雷③,其父母靠一千五百法郎的年金收入过活。他在一所神学院免费上学,却不愿当神甫。他自视甚高,满怀雄心壮志;二十岁那年,腰揣二百法郎,步行来到巴黎。他一边修读法科,同时在一所诉讼代理人事务所工作,终于成了首席帮办。他取得了法学博士头衔,新法和旧法全都熟稔,他可能跻身知名律师之林。他懂得国际公法,通晓所有欧洲条约和国际惯例。他曾经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彼得堡和君士坦丁堡等五个京城④研究过风土人情。谁也没有象他那样熟悉议院的沿革。他整整五年为一份日报撰写议会各次会议的报道。他发表即席演说,口若悬河,可以滔滔不绝地谈上半天,声音诚挚动人,深刻隽永,感人肺腑。他通过个人身世的叙述向我们证明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语言简洁,庄严持重,却又具有敏锐的辩才。他热情洋溢,对民众怀有亲切感情,在这方面大有贝里耶⑤的风格;而在精明能干方面又与梯也尔相类似。可是,他并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却能果断地下结论。他本来不想卷入学说争论而一举进入政权机构,因为学说争鸣一开始时对于反对派政治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以后成了国务活动家时,它却会束缚住你的手脚。
①图森-路维杜尔(1743—1803),海地政治家和将军,圣多明各起义(1796—1803)领袖,被法军俘获后监禁于法国,并被秘密处死。
②拿破仑(1769—1821)于一八一五年百日事变失败后被囚于圣赫勒拿岛。此处“巉岩”指该岛。“絮聒不休”指写他的《回忆录》。
③断头台的基座下有一个装人头的箩筐。
④易洛魁人是北美一个部落,时常用此词比喻脾气怪僻的人,此处指马尔卡斯。
⑤库柏(1789—1851),美国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描写英法在北美争夺殖民地战争时期的故事。“红皮肤”是该小说所描写的印第安土着。
⑥莫雷是老共和党人,曾积极参加一八三五年的七月革命,同年被捕并指控为参与谋杀路易-菲力浦的案犯。他被判处死刑,上断头台时面无惧色。
①“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中的左派,因坐在议会最高几排座位上而得名。后来该派成为雅各宾党人。
②加蒂莫赞又名加特莫克(1497—1522),墨西哥印第安人的末代皇帝,因英勇反抗西班牙侵略军而被俘,敌人把他放在炭火上烤,折磨至死。
③维特雷是法国东部布列塔尼旧行省的一个镇。
④彼得堡即今列宁格勒,是沙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为土耳其首都,今名伊斯坦布尔。
⑤贝里耶,见本卷第237页注①。
马尔卡斯对于一个真正的国务活动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无不通晓;因此,当他有机会了解到那些进入法国公务部门的人士竟然那么愚昧无知时,不禁诧异万分。好学固然是他的禀赋,而他的资质也是得天独厚的;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品格他都具备了:透辟的洞察力,自我克制的能力,机敏的头脑,神速的判断,果断刚毅,而作为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胸有甲兵百万。
当马尔卡斯的才学相当丰富的时候,他发觉法国由于奥尔良幼支对长系王室的胜利而陷入内部分裂。不用说,政治斗争的阵地已经起了变化。国内战争不会长此以往的,外省将停止内战。在法国,政府内部将会进行一场短暂的战斗,这场战斗将结束一批知识分子精英在此之前就已进行的精神战争。只要法国存在此类怪诞的政府,这种局面就会存在,法国与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没有相同之处,法国政府不同于英国政府,正如它们的国土互不相同一样。马尔卡斯的阵地是政治新闻界。由于他家境贫寒,无力参加竞选,他必须突然崭露头角才行。他决定投靠一个野心勃勃而又富有的议员,在其手下工作,这是对于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代价最大的一种牺牲。作为新的波拿巴,他要物色自己的巴拉斯①;而那个新的柯尔柏②呢,则希望找到自己的马扎兰。马尔卡斯竭尽全力效劳;他只是报效主人,从不炫耀自己,从不妄自尊大,从不埋怨徒劳无功。他效劳的目的,在于希望他的保护人有朝一日能让他当选为议员。马尔卡斯只期待着一笔足以在巴黎购置一幢房子的贷款,以便能符合法律要求参加竞选。而理查三世只要一匹马。③马尔卡斯在三年当中练就了一套所谓政治手腕,这是五十来种政治手腕中的一种。这些手腕有如球拍,两只阴险的手拿着这些球拍把部长职位推来挡去,完全象木偶剧团经理操纵丑角和警察专员在露天剧场彼此发生冲突,以便借此招徕观众。那位议员全仗马尔卡斯才能维持局面;不过,他头脑很清楚,深知他这位秘书的价值,知道马尔卡斯一旦成名,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而他自己则将被流放到卢森堡宫的南北极殖民地去④。因此,他决定在他这位谋士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用忠于友情的甜言蜜语把这种想法隐藏起来。他象所有的小人一样,城府很深。尔后,他的忘恩负义之心日甚一日,因为他必须杀死马尔卡斯才不至于被后者所杀。这两个人表面上团结无间,可是一旦一个人某次欺骗了另一个人,他们就相互憎恨。那位政治家参加了一个内阁,马尔卡斯留在反对派内,以便阻止别人攻击这位大臣,他巧妙地使反对派赞扬起这位大臣来。可是这位政治家非但没有报答他的助手,还提出:不应当不加慎重考虑地骤然安插一位反对派人士。马尔卡斯原指望得到一官半职,以便借一门联姻关系获得朝思暮想的候选人资格。那年马尔卡斯三十二岁,预计要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他抓住了这位大臣明目张胆以怨报德的事实之后,便推翻了他,或者至少是为推翻他而出了大力,并且使他身败名裂。
①巴拉斯(1755—1829),法国政治家,督政府成员,他的政策为拿破仑一七九九年政变铺平了道路。
②柯尔柏(1619—1683),法国著名政治家,曾任国王路易十四的首相,是红衣主教马扎兰的心腹。
③英王理查三世(1452—1485)因把前国王爱德华四世托孤给他的几个王子抄斩,篡夺王位,实行恐怖政治,终被亨利·都铎杀死。他在博斯沃思被击败时,走投无路,高呼:“给我一匹马!给我一匹马!我用王国换一匹马!”莎士比亚曾以这个历史事实为题材写了剧本《理查三世》。
④卢森堡宫是法国贵族院的所在地。当时贵族院所起的作用没有议院重要,因此文中把卢森堡宫比喻为南北极殖民地。
一切下台的阁员若要重新执政,非得显示出震天撼地的气概不可。这位人士被一片颂扬声迷住了心窍,以为可以永久坐在大臣交椅上,如今承认自己错了。他一边认错,同时给了马尔卡斯一笔微薄的酬金,因为马尔卡斯在那次斗争中欠下了一身债。他支持马尔卡斯经办的报纸,给他指出办报的方向。马尔卡斯虽说鄙视这个人,但因多少接受他的津贴,便同意表面上和这个下台的阁员合作。马尔卡斯还没有揭露他上司的所有阴谋,他甚至还比第一次走得更远,拿出了一半本事来。内阁只支撑了一百二十四天便垮台了。马尔卡斯跟某些议员相处时,把他们当面团一样揉过来捏过去,结果他们人人都极其称赞他的才干。他那个傀儡重新进入新内阁,他的报纸便成了内阁喉舌。那位大臣把这份报纸同另一份报纸合并,纯系为了解除马尔卡斯的公职。在这次合并中,他必须让位给一位豪富而傲慢的竞争对手,该人颇有名气,正开始飞黄腾达。马尔卡斯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那位高傲的得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把马尔卡斯扔进了怎样的深渊。何去何从呢?支持内阁的各家报纸已经接到秘密通知,拒绝雇佣他。在野派的报纸也对他感到厌恶,不愿纳为报友。马尔卡斯既不能投靠共和党人,又不能投靠正统保王党人;这两个党,哪一方得胜都要把现状翻倒过来。
“野心家都是喜欢现实的,”他微笑着对我们说。
他靠写几篇关于商业活动的文章谋生。他为一套百科全书作过编辑工作,这是一种商业投机性质的百科全书,而不是学术性的。末了,有人办起一份报纸,虽只经营了两年,但他物色了马尔卡斯去当编辑。从此,他又和那位大臣的敌人结为知己了。他参加了倒阁的一派。一旦他的十字镐发挥了作用,政府就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