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界重新聚首的那个冬天,德·埃斯巴夫人,德·利斯托迈尔夫人、德·图希小姐和德·葛朗利厄公爵夫人等好几家的沙龙已在艺术、科学、文学、政治等各界新的知名人士中吸收了成员。上流社会是从不放弃它的权利的,它总是要人们给它消闲解闷。冬末春初,在蒙柯奈伯爵夫人举办的一次演奏会上,当代一位文学界和政界的名人拉乌尔·拿当露面了。他是由当时最有才华、也是最懒散的作家之一,爱弥尔·勃龙代介绍来的。爱弥尔·勃龙代也是名人,不过这只是就小范围而言:新闻界很捧他,但出了这个圈子,他就不为人所知了。这一点,勃龙代自己也明白;再说他也不抱任何幻想,言谈间常表示看不起名誉地位,譬如他说过:“荣誉是一种毒药,只能小剂量服用。”
自从经过长期斗争而崭露头角以后,拉乌尔科用了被戏称为青年法兰西①的风雅的中世纪派对形式的热中,加入了这些膜拜艺术的人们的行列,象天才人物那样标新立异。
①“青年法兰西”是法国十九世纪一些狂热的浪漫主义文学青年成立的文学社团。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曾以此题名。戈蒂耶描写这些青年不仅在作品上,而且在举止服饰上也标新立异。他们内部又分成若干派别,如拜伦派青年法兰西,嚼烟派青年法兰西,寻欢作乐派青年法兰西,中世纪派青年法兰西等。
这些人的用心倒挺好,因为再没有什么比十九世纪法国人的服装更可笑的了。革新这种服装的确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必须承认,拉乌尔身上有某种伟大的、怪诞的、不同凡响的东西,它需要合适的外壳来与之相配。不管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两者半斤八两),都一致认为拉乌尔的外表再符合他的精神不过了。他的本来面目也许比经过修饰以后更为奇特。他那仿佛被摧残和毁坏过的脸使人以为他曾经和天使或者魔鬼交过战,很象德国画家笔下蒙难耶稣的脸,上面布满了脆弱的人性与上帝的威力不断斗争的印记。然而,面颊上深深的皱纹,凹凸不平的脑壳上的槽沟,眼睛和太阳穴上的陷窝,丝毫不表明他的体质羸弱。那坚韧的皮肤、嶙峋的骨骼看起来非常结实。由于生活无节制,发黑的皮肤紧贴在骨头上,仿佛已被躯体内的欲火烤干了,但它却包着一副奇伟的骨架。他的身材又高又瘦。为了惹人注意,他的头发留得很长,而且总是乱蓬蓬的。这位不修边幅、身材欠匀称的拜伦,长着两条苍鹭的长腿,膝盖肥大,胸部过分前挺,他那青筋暴露的两手象螃蟹的双螯一样有力,手指细长而刚劲。拉乌尔有着拿破仑式的眼睛,那是双蓝色的,目光能穿透你的灵魂的眼睛;他的鼻子有点弯曲,但很敏感。他的嘴巴长得挺秀气,加上那两排女人特别喜欢的洁白无比的牙齿,更显得好看。他的头脑里充满了思想和火热的感情,他的前额闪着天才的光辉。有一种人,为数不多,但从你身旁走过时,立刻给你留下强烈的印象;他们到一个沙龙里马上形成一个光点,把所有的视线都吸引过去。拉乌尔就属于这种人。他以不修边幅而引人注目,如果可以借用莫里哀的一句话,他就象爱丽央特说的“身上邋里邋遢”。①他的衣服总象是被故意揉过、拧过,皱巴巴的,边角蜷起,为的是和他的相貌一致。
①见莫里哀的喜剧《恨世者》第二幕第四场。爱丽央特是女主人公赛莉梅娜的表妹。
他通常把一只手插在敞开的背心里,这个姿势因吉罗德画的一张夏多布里昂先生像而变得很有名。拉乌尔采取这种姿势倒不是为了模仿夏多布里昂(他不愿模仿任何人),而是为了破坏衬衫上有规则的褶痕。他常常突然猛烈地摆动脑袋,就象纯种马不愿老披着鞍辔,不时抬起头想挣脱嚼子和缰绳那样,这种痉挛性的动作常把领带一下子扭成一团。他留着长长的、下端尖尖的胡子,但他不象那些把胡子蓄成扇形或三角形的风雅绅士,他们把胡子梳啊,刷啊,捋啊,还喷上香水,而他却听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