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堪称“姐妹篇”的历史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掀起了国内争拍“清宫戏”的热潮。刘晓庆扮演慈禧太后相当成功,将慈禧太后的双重性格及复杂内心演绎得非常到位。

艺术源于真实,历史上的慈禧确实具有一个政治人物的复杂性格。当得知洋人想让她让位归政时,慈禧震怒,却没有忘记运用她所擅长的政治手腕。慈禧默许甚至授意义和团进攻各国驻华使馆,下诏书驱逐洋人出境。开战后,天津方面屡攻使馆不克,最后导致天津失守,慈禧马上变脸,命总理衙门向各国使馆馈赠果品食物,以讨洋人欢心,洋人却怀疑她下毒而不敢吃。可没过几天,慈禧再次下令攻击使馆。此时,她充满矛盾的复杂性格凸显出来。

表面上,慈禧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实际上,她还是留有余地的。慈禧下令进攻使馆,无非是想胁迫各国公使撤回归政要求。即使外国公使真的被杀被驱逐,到时候她也可以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借口推脱,把责任推到诸将身上—事后,她就是这么干的。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封大气磅礴的《宣战诏书》并没有递交到各国驻华使馆,而是作为战前动员令下发到了各省衙门。换句话说,清政府是不宣而战的。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各国使馆突然遭到进攻,国际公认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被破坏,使馆纷纷求援,列强终于有了充分的借口,大举进军北京。8月4日下午,八国联军从天津开拔,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发。

8月16日,联军占领了北京全城。就在北京沦陷的前一天,大清国母慈禧连夜逃出紫禁城。各国军队指挥官下令“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天”,实际持续了至少8天,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皇家宫苑内无数珍宝被这群强盗掠走。

经过几个月时间拉锯战式的谈判,清政府向侵略者赔款总额最终定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中国当时有四亿五千万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当时,清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尚不到九千万两,赔款数额之巨大令人瞠目。

这次疯狂的宣战,导致中国在政治上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化,在经济上陷入了难以自救的地步,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从时间上看,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算起,只用了12天就完全占领了北京。速度快得惊人,似乎没有遇到多少抵抗,联军就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清军兵力不足?或者武器落后?

从史料上来看,清军兵力并非不足,当时驻扎在北京周边的清军有12万人,而八国联军只有3万多人。

清军当时所用武器也是很先进的。其中,“武卫军”更是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训练出来的“新军”,装备洋枪洋炮,训练方式完全西洋化。清军的武器,比如曼里彻式卡宾枪的型号,比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配备的那些卡宾枪更为新式;那些克虏伯大炮也比德国人所用的大炮先进。事实上,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在天津缴获清军的,甚至还有富余。

既然兵也多,武器也不差,那怎么就被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呢?只能说是军队战斗力极低、极差!义和团我们且不说它—他们迷信刀枪不入,崇尚大刀长矛冷兵器,又没有明确的组织领导,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单说官军—装备洋枪洋炮、按照洋式方法训练出来的“武卫军”,加上北京城中宫廷卫队和八旗亲兵,京城内这万余官军,攻打不足千人守卫的外国使馆区,大炮轰步兵冲挖地道放火烧,忙活一个多月竟然还没攻克,甚至连屋顶上的外国旗帜都照旧迎风飘扬,清军战斗力之低可见一斑。

慈禧从紫禁城逃到西安时,恰逢陕西大旱,受灾地区达60余州县,不少地方颗粒无收。灾民占全省人口半数以上,甚至在西安街头也出现了饿殍。对这些景况,慈禧全然无动于衷。她那“行宫”里的御膳房,仍分为荤、素、菜、饭、粥、茶、酪、点心等局,每餐“摆膳”照例是100多道菜,平均每天要花费二三百两银子。即便如此,慈禧犹嫌不足,还命地方官进奉有特色的风味食品。据说西大街桥梓口的“天锡楼”,辇上坡的“老童家”都经常送菜进“行宫”。

此时,慈禧得知八国联军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还政光绪,如获大赦,立即电令奕劻与李鸿章:对列强提出的要求,原则上“照允”。1901年2月14日,慈禧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等一行“回銮”之前,向陕西地方当局要车、要马、要民夫,西安府继而向四乡农民征用。3年大旱之后又逢人祸,人民苦不堪言。这次“老佛爷”返京,为了便于沿途州县安排食宿,数千之众的逃亡大队分三批登程。这三批人,浩浩荡荡如过境之蝗虫,沿途吃得不亦乐乎,每餐办席百桌,一路吃回北京。直到留京的王公大臣、文武大员跪接,“老佛爷”才算结束了她的逃亡日子。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死后第二天,慈禧病逝,享年74岁。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也许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频繁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

慈禧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夹缝间,内忧外患重重压迫,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朝历代。对于一个读书不多的封建女性,这个担子太过于重大了。斯人已去,功过自留与后人评说。

慈禧太后年表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852年5月(咸丰二年),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咸丰四年),20岁,晋懿嫔。(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1856年(咸丰六年),22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23岁,晋懿贵妃。

1860年(咸丰十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十一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元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同治四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

1888年(光绪十四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光绪二十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4岁,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清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后来的宣统皇帝)“)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