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上以难治易乱著称,一千年前,古人对四川就有过这样的评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一百年前,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也是从这里开始。正是发生在四川的这次运动,成了清王朝的“催命符”。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打通千年蜀道,促进四川经济发展,决定建设川汉铁路,该铁路西起成都,东至汉口,全长3000多公里,一旦修通,天堑变通途,铁路本身的利润丰厚固不待言,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更是诱人,当时清廷准备对这条铁路进行官办官修,但始终难以筹措到资金。
1903年7月,在留学生们的建议下,锡良向朝廷提出改官办为“官设公司、召集华股、自保权利”的官商合办,提出“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这一建议对清廷而言无异于既省钱又修路。很快,在第二年1月,在清廷批准下,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公司成立时,明确排斥了外资。
清政府扩大了筹措铁路资金的渠道,资金主要来源“田亩加赋”,即在田租的基础上将铁路建设费用作为附加税,摊派到每一亩田地,税率为3。当时,四川是个农业省份,这种做法无疑让几乎所有四川人都成了这条铁路的利益攸关者。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谈论的话题都是“股票”。对他们来说,一旦铁路修建起来,“股票”有望兑换成银子。
1905年,湖广总督、新政改革的旗手张之洞,用675万美元从美国人手中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但是铁路公司形同衙门,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各级官员又将经费当做“小金库”任意挪用,仅锡良一人就挪用了300万两。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铁路修建进度缓慢,川汉线居然因为先从东西某一端开修的问题而扯皮几年时间,连最基本的勘线都没完成。而早在1900年就动工的粤汉线,一开始即为官督商办,全长1095.6公里的铁路只动工了不到100公里的长沙—株洲线,进展十分缓慢。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归国有,并把路权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财团,用以举借600万英镑的外债。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路权的消息在革命党人的宣传下很快传到四川。
四川人民为保障自己利益,打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的旗帜。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在成都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喊出“拒借洋款,废约保路”的口号。四川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市民罢市,学生罢课,一场如火如荼的保卫路权运动在四川各地蔓延。
然而,这一场开端仅仅是维权的保路运动,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暴力革命的呢?
保路运动的发端,是出于利己的维权诉求。从现代的维权理念来看,利己的维权实际将达至利众的权益。在当时,反清意识在普通民众中很容易被激发;同时,革命党人大力的反清宣传,也使得保路运动最终走向了暴力革命。在后来的独立革命势力中,不仅有同志军、革命军、新军,普通民众、哥老会、孝义会、少数民族武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哥老会是当时蜀中非常强大的民间反清帮会,在湘军中影响尤为巨大。
清廷震怒,下旨要求四川总督“切实弹压,毋任嚣张”。在朝廷的压力下,四川总督赵尔丰决定武力镇压已经难以收拾的保路运动。他们逮捕了以立宪派咨议局正副议长蒲殿俊、罗纶为主的十几名运动领袖。在清兵的长枪和铁骑下,数百名人员或死或伤,史称“成都血案”。血案发生彻底激怒了四川民众,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10万人。
保路运动发展成为全省范围的反清起义,使清朝在四川的统治陷于混乱和瓦解,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革命浪潮空前高涨。随后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成功提供了绝好机会。
起义的信号是由同盟会发出的。在赵尔丰开始对激进分子大肆逮捕后,这次运动背后的主要力量同盟会立即明确要求:“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成都附近各州、县得到消息后,民众揭竿而起,保路同志军纷纷武装起义,从四面围攻省城,在城郊红牌楼、犀浦等地与清军发生激战。全川人民浴血奋战,反清斗争势如破竹,武装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接着,各省相继以不同方式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起义的风潮中,四川荣县率先宣布独立。11月22日,重庆宣布独立,成立了蜀军政府。
四川保路运动宣告胜利结束,清朝长期在四川的统治随即画上了句号。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经典的运动式革命案例,是武昌起义的前奏,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线,是清王朝的一道最麻辣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