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象选择对以后的影响:

即使一个人能有幸地逃过原欲固置到乱伦方面的倾向,也不可能全然摆脱它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年轻男人的初恋,往往是对一个成熟女人的恋情,女孩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一个有权有势的老人。这显然是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那一阶段发展历程的余音返回。其实,这样一些被爱的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母亲或父亲的活生生的身影而已。有时虽不太明显,但每一次对对象的选择,几乎都离不开这种原型。对于男子来说,总在寻找一个能替代其母亲形象的女人,因为这个形象从他幼小的时候,便已完全占据着他的心灵。因此,如果他的母亲仍然活着,母亲就有可能对这个替代她的人感到十分不满,甚至充满敌意。由于幼童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决定他后来选择性的对象方面极其重要,所以任何一种对这种关系的干扰(或损害),都将对他成年时的性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即使是情人的嫉妒心理,也要追溯到其幼年的情况,或者至少要受到幼年经验的强化。如果双亲之间不时发生争吵,或者他们的婚姻并不愉快,他们的儿子便很有可能会在性的发展中发生错乱,甚至出现心理症。儿童对双亲的情爱乃是幼儿心灵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它往往在青春期时重新苏醒,对他的性对象的选择方向也起指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影响性选择的唯一力量。其他一些恒久的素质,同样也源自童年的经验,这导致他的性的发展不止指向一个方向,影响其性对象的选择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

性颠倒的预防:

在性对象选择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它必然指向异性。但我们都知道,要想指向异性,并不是轻而易举便能达到的。青春期后的初次冲动也免不了会迷失方向。通常情况下,这种迷失尚不至于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德索(Desoir)曾于1894年正确地指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常常与同性结成感伤的伴侣。能够抵制性对象的这种永久颠倒的最强大的力量,无疑来自于异性性特征间的相互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并不打算在这儿阐明此事。但必须指出的是,仅仅这样一个因素还不足以消除性颠倒,消除性颠倒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性的权威禁忌。在那些不把性颠倒视为是违法的地方,总能发现有相当多的人表现出这种倾向。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男人在幼儿时代受到其母亲或其他女性照顾时的情爱,总会出现于日后生活的记忆中,这本身就是一股极强大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接近女人。另外,由于他们早年的性活动总是受到父亲的阻挡,便使之与父亲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也有利于他们远离同性。上述两种因素也适用于女孩,她们的性活动总是时时受到母亲的监视,从而对同性则滋生了一种敌对情绪。这对她们日后的性对象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使之走上正常的方向。对于那些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在古代,老师总是由奴隶充当),似乎更容易导致同性恋。在今天,那些出身贵族名门的男人最多出现性颠倒,其原因也只能归结于他们多使用男仆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疏远。我们在某些歇斯底里患者中发现,那些因为父母离婚、分居或者过早死亡而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一个所吸收,因此决定了这孩子在日后选择性对象时所期望的性别,最终导致了永久性的性颠倒。

◎第六节|概要:

现在到了应该对以上的论述加以总结的时候了。从性本能的对象和目的方面的变态现象而出发,我们探究了这些现象究竟是出自于先天倾向,还是来自于后天的经验。依靠精神分析法的帮助,我们很快地就弄清了那些离正常状态还不太远且为数众多的心理症患者的性本能状态,从而解答了上述问题。我们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发现了每一种性反常倾向,这种反常倾向被证实是造成心理症症状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心理症其实是性反常的另一种表现(或负面表现)。由于性反常现象的广泛存在,我们便得出结论说,性反常这种特性乃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以及最普遍的癖性。在成熟的过程里,唯有经过机体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制,性行为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们因此而希望去证实这一基本癖性的幼儿期便已存在。有许多限制着性本能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所指出过的羞耻感、厌恶、怜悯、社会所建立起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权威力量等等。这么一来,我们便把一切脱离常态的性变异看作是整个性发展的中断和幼稚病。虽然上述基本癖性(性反常)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同真实生活的影响力之间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并不是相互对立。另一方面,既然这些根本癖性并不单纯,性本能本身当然也就应被看作多种因素的聚集。但在性反常现象中,这些因素却又一一分离出来,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性反常从一方面可以说是正常发展的中断,另一方面则是正常本能的分崩离析。所有这一切都意在指出,成年人的性本能来自幼儿期的多种冲动,这多种冲动组织合并起来以后,又指向一个单一的目的。在解释了为什么在心理症患者中性反常倾向占据优势以后,我们又证明了,这种倾向的主流一旦被“潜意识作用”阻止后又如何导向旁道而形成病态症状。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探讨了儿童时代的性生活。我们还发现,人们极为错误地否定了幼儿性本能的存在,他们的性表现也被视为不正常或不常见。我们的研究已证实,这种看法完全脱离了事实。幼儿性活动的根基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还在摄取营养的时候,他们便已享受了性的满足。后来他们又常常会通过吸吮手指等类的活动对这种满足的体验进行重复。但看起来幼儿的性活动并没有随同其他身体功能同时并进,在经过了二岁到五岁间的繁盛期之后,它又进入了所谓的潜伏期。在这一期间里,性兴奋虽不曾中断,能量的积存却在仍然继续着,但主要是用来达到性以外的目的——一方面使性的成分带上社会性情感的甲盔,另一方面又通过潜抑作用和反向作用建造起了日后用来防阻性欲的堤防。由此可以得知,把性本能限定于某一特定方向的力量在幼儿时代就已经打好了基础,以后经过教育的帮助,舍弃了反常的性冲动,最后才得以完成。在幼儿期的性冲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很可能逃过这些而表现为性活动。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幼儿的性兴奋的多种来源,其中最多的,也是极重要的来源,是从快感区的适当兴奋中得到的满足。我们认为,皮肤的任何一个部分以及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很可能是一个快感区。只不过是有些快感区特别敏感,稍受刺激便借助某种机制而兴奋起来。其实,性兴奋不过是机体中许多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副产品,特别是那些伴有强烈感情因素(不管是苦是乐)的机体活动,就更容易引起这种性的兴奋。因此可以说,在性本能尚未与对象相结合的幼儿时代(开初时当然没有性对象),其性兴奋的主要特征便是自体享乐的。一个不可怀疑的事实是,生殖区快感似乎远在童年时代就已露出痕迹。它可能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同其他快感区一样,在适当的感性刺激之下便获得满足;另一种是通过一种我们尚不清楚的方式,从其他一些来源中获得满足(如通过一种极特殊的联系渠道,同时造成快感区的性兴奋)。

令人遗憾的是,我到现在还不能对性满足与性刺激之间、生殖区与性欲的其他来源之间的关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从心理症的研究中发现,在儿童性生活才刚刚开始之时,性本能的诸成分便已经开始聚合。开始时,是由口唇快感扮演着主要角色;第二个性器官前期的聚合则是以肛门快感与虐待癖的出现为特征;只有到达第三期时,真正的生殖区才会参与其中,性生活才最终定型。这之后我们又十分惊异地发现,在幼儿期性生活(从二岁到五岁)中,其实早已开始了性对象的选择,在这一选择活动中,所有的心智活动差不多都已牵扯进去了。因此,虽然这一阶段各种不同的本能成分尚未汇聚,性目的也不确切,但性活动在这一时期中的发展,乃是以后形成的确切的性体系的预备及重要先驱。人类的性发展被潜伏期分离为两个阶段,这件事值得引起注意。我认为,这也许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它有时又带来了心理症倾向。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动物近亲中,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人类的这种特性很可能开始于人种刚刚出现的史前期。现在我们还不能明确地肯定,幼儿期中究竟有多少性活动是属于正常的,不会危及其未来发展的活动。幼儿性表现大部分是自慰性质的。许多经验已经证明,外在的影响和各种引诱,可以导致潜伏期的中断或停止,这就引发了儿童性本能的各种各样的性反常表现。可以这样认为:任何这类早熟的性活动,都可以减低儿童的可教育性。虽然我们对幼儿期性生活的知识还不太完整,而且缺点漏洞很多,但仍然不得不继续探讨青春期的来临所带来的各种各样变异。我认为,在这一期间有两件事是关键性的:一、所有性兴奋的其他来源都开始服从于首要的生殖区;二、已经开始了寻找性对象的历程。这两件事在幼儿时代仅仅是有所萌生,前者是经过“前期快感”机制而得以完成的。这就是说,在以前,虽然有性的兴奋和满足,但基本上是自体之内的,现在却变成了一种为达到新的性目的(性产物排出)的预备性动作,这个新的性目的的形成,将会带来无比的快感,使性的兴奋消失。在这以后,我们又探讨了性欲中男性与女性的分化。我们还发现,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女人,青春期的女子还必须再经历一段潜抑作用,抛弃幼儿的男性性特征,以突出其首要的生殖区。至于对性对象的选择,真正左右其选择倾向的,是幼儿对他的父母或照顾者的爱恋,这是一股潜伏在童年期、至青春期又复苏的力量。但是,由于防止乱伦的堤防已经建立,对象便不再会是他们(父母或照顾者),而是同他们相似的外人。最后我们还要指出,在这一段位于中间阶段的青春期里,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并不平行,直到那一天,强烈的情欲冲动震撼了生殖器的神经系统,才会使情欲功能的身心两个方面合为一体,从而达到了正常状况。“)

请稍后,加载中....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阅读模式左右翻页上下翻页
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