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男女之间的分化:
众所周知,男女性特征的明显分化始自青春期。分化的结果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与别的因素比较起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男女之间的天性方面的差别,甚至在婴儿期便已经很明显了。就以性抑制(害羞、厌恶、同情等)为例,它在女童身上就比男童身上来得早一些,而且受阻碍的程度也会小一些。女童的性潜抑倾向更为显著,性的“部分冲动“也多呈现为被动的形式。然而快感区的自体享乐活动在两性中却并无太大差别。正因为二者之间有着这一共同之处,我们便很难断定,在青春期前的儿童时代,便已有了性的分化。至于对自体享乐和自慰式的性表现方面,我们甚至认为,女童的性活动完全是男性风格的。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斟酌”男性的“与”女性的“这两个词的确切含义,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是在男人还是在女人身上,原欲都必然是男性的,只有它的对象才分之为男人和女人。
男人与女人的首要快感区:
除此之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即:女人的主要快感区在阴蒂(citoris),它同男性的阳具相类似。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女童的自慰行为,差不多全都与阴蒂有关,而同其他一些对以后的性功能相对来说较为重要的外生殖器无关。除了极少数例外情况以外,我们不能设想女童除了阴蒂手淫之外还能被诱导去做些什么。女童身上偶发的性兴奋,常表现为阴蒂部位的痉挛。它的经常勃起使女童即使不用特殊关照,也能够正确地理解异性的性表现,她们只是以自己性过程的特殊感受来猜测男童便成了。我们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女童如何变成女人,首先应弄清引发阴蒂激动的根源。我们知道,对于男孩来说,那使他的原欲得到明显发展的青春期,在女童都是性潜抑得到进一步加强的阶段,这一点尤其表现为有阴蒂性活动方面。在他身上的男性特征(开始人是双性的)也在这种潜抑作用之中逐渐减少。青春期的潜抑作用在女人身上是性抑制的加强,然而在男人身上却是其原欲的进一步被刺激,它的能量也不断得到增加,随着男性原欲的加强,对“性”的估价也就愈来愈高,而女人愈是拒绝和愈是否认其性欲,对方对她的估价也就愈高。因此便导致一场男对女的追逐。性行为一旦开始,首先激动起来的自然是阴蒂。阴蒂的作用就是把这种激动传达给与之紧邻的女性性器官上面,这就好像是用一小堆易燃的干松枝引起硬木的燃烧。但是这种刺激的转移作用又常常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期间,年轻的新娘全然无感应。假如阴蒂区不愿放弃其激动的状态,这种麻木不仁的现象可能就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常常是婴儿期性活动过度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女性性冷感常常是表面的和局部的,她们的阴道虽然麻木,但其阴蒂和其他快感区却绝非不能激动。导致性冷感,除了生理的因素之外,还有精神上的因素,然而它同样也受潜抑作用的影响。假如性感的激动能够顺利地从阴蒂转移到阴道上面,以后女人性活动的首要区就会完全改变;相比较而言,男人从儿童到成年期的整个过程中都无需这种交换。女人之所以容易患心理症(尤其是歇斯底里症),根源就在于女性的首要区的转换以及青春期的潜抑作用上。这样一些现象与女性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节|对象的寻求:
生殖区的首要性在青春期得到正式确立。这以后,男人那勃起的阳具便激烈地要指向新的性目的——穿过那能够激动其生殖区的“空洞”。再则,从孩童时代便已开始的对象寻找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期间也已经在心理上完全成熟了。起初,当性满足仍然与摄取营养的活动合为一体时,性本能就会指向一个存在于婴孩体外的性对象,这就是母亲的乳房。此后,当小孩子认清了那个使他得到满足的器官属于另一个人的人体时,性本能便失去了性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性本能就变成了“自体享乐”,直到这一潜抑期过去之后,与性对象的关系才得以重建。这就很难怪吸乳的婴儿被当作一切爱恋关系的原型了。因而,在这之后的任何一种对象寻找,只不过是对这种爱恋关系的重新发现而已。
婴儿期的性对象:
但是,即使在性行为同摄取营养的活动分离以后,这种最原始和最具威力的性关系依然存在。它总是能促成对象的选择,重建那失去的(与对象结合的)快乐。在整个潜伏期内,儿童都在学习怎样去爱那些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及使他们从失望中跳出来的人。这其实只不过是那种吸吮母乳的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这一种把儿童对照料者的爱恋和尊敬视之为性爱的做法,使某些人听起来极不顺耳。我以为,如果精神分析能更深入一步的话,上述事实是一定会被证明的。孩童与任何照料者之间的交往,都会源源不断地带给他性的激动以及快感区的满足。通常情况之下照顾他们的总是母亲,而母亲对幼儿的感情又源于她本身的性爱:她总是抚摸他,摇晃他,甚至吻他,明显地把他当作是一定完整的性对象。如果母亲发现她所有的爱抚都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和加强这种性本能在以后的强度,她也许会感到自疚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一切爱抚都是正常的,是一种纯洁的爱,与性无关。更何况她在这种爱抚中除了不得已以外,总是有意避免触动小孩的性器官。然而我们知道,性本能并不是只有在生殖区受直接刺激时才激起的,即便那些被人们当作与情爱无关的动作,日后也必须影响到生殖区的感受。最应当明确指出的是:如果母亲多了解一些性本能在整个心智生活的发展(包括一切道德的和精神的成就)中的重要作用,她的这种知识就会使得她不再过多地责怪自己了。归根结底,她只不过执行了她的天职,教导孩子如何去爱。不管怎么说,一个小孩必须成长成一个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在一生之中任何刺激都会激惹起性的冲动。当然,父母的过分溺爱会引起孩子的性早熟,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对这些被宠惯的孩子来说,一旦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会受不了哪怕是一丁点的爱抚的失去或消减。小孩会永不满足地要求父母的爱,这也是他将来会变成心理症患者的最清晰的迹象。反之,那些具有心理病态的父母,比较起来,也更会容易表现出过分的情爱。他们的这种过分宠爱的行为会使小孩沾染上心理症的症状。这也就是在说,那些患心理症的父母往往把他们的疾病传给子女,这种传递是经过一种比遗传更便当的途径而进行的。
幼儿不安:
对于天真无邪的儿童来说,他从小就表现得如同知道他们与照料者的依赖有着性爱的意味。儿童不安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因为同一个原因,他们也害怕每一个陌生人。倘若握着亲人的手,他们在黑暗中也不会感到害怕。有些人往往指责保姆,说她们讲的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把孩子吓破了胆。其实这只是高估了这些故事的功效。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身有着胆小倾向的小孩,才会被鬼怪故事吓倒,对于其他小孩来说,在听这种故事时也是无动于衷的。只有那些承受着过多的抚爱、性本能过分、过早发育和难以让他们满足的小孩,才变得如此娇弱。在这一点上,小孩同成人是很相似的,当他们的原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便要把它化为不安和焦虑。反过来说,当成人因原欲不能满足而焦虑不安时,也表现得像个孩子:一个人独处时,就会觉得害怕。这就是说,一旦他离开所爱的人,便失去了安全感,并试图用一种带孩子气的方式用以缓解这种恐惧。
乱伦的堤防:
由此我们得知,双亲对儿童的过多情爱很有可能过早地唤醒其性本能(也就是说,还在青春期的生理状态未达到以前),致使其心驰神往,最终在生殖系统中表现出来。假如儿童幸而躲过了这一关,他成年之后的柔情将指导他怎样去选择偶象。儿童选择性对象的捷径无疑是用他童年期间那具体微妙的原欲爱恋对象为其对象。然而由于性成熟往往向后延迟,所以他们仍有相当充分的时间,去建筑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和其他一些对性施加抑制的途径。这自然导致一种血亲不可通奸的道德律令。这么一来,便在其对象选择的活动中,排除了他童年所爱慕的人。对这道堤防的敬畏,从本原上来说,是社会所确立的一种文明要求。社会总不愿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以至于阻碍了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正因如此,社会中每个人(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都会竭尽其所能,疏导他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在儿童时代独一无二和一刻都不可缺少的关系。但是,对青年人来说这种最早的对象选择只是在他们的想象中出现。青年人的全部性生活也都局限于纵情的幻想之中,这些幻想绝大多数都不容易实现。在这些幻想里,幼儿期的种种倾向会一再显示出来,但此时已经与幼儿期有所不同了——主要是已有肉欲的成分参与其中了。在这些倾向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亲的性冲动,他们已经开始按照不同的性别分别受到自己异性的母亲或父亲的吸引了。也就是说,儿子总喜爱母亲,女儿则亲近父亲。随着对这种明显的乱伦幻想的克服和放弃,青春期中最重要及最痛苦的精神历程也就得以完成了,这就是脱离父母的管制。这个历程对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为只有发生了这一事件,上下两代之间的对立才可能出现。当然,在人类必须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总会有些人因受到阻挡而裹足不前。在这一时期,某些人也不能摆脱父母的管制,只能很不情愿和不安全地撤消对他们的情爱,有些则干脆就不能撤回。女儿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往往在到达青春期之后,她们仍然保留着全部幼儿式的爱。这种爱会使父母感到极为欣慰。但令人深省的是,这样的女孩在结婚后往往不能尽到作妻子的本分。她们往往是冷酷的妻子,对房事显得似乎可有可无。由此可以看出,性爱与对父母的纯净之爱原是出于同一个根源,不过后者只是幼儿期原欲的固置罢了。我们愈是深入观察病态的“心一性”发展,也就越能发现乱伦式的对象选择的重要性。由这种性“放弃”而造成的结果是,心理症患者用来“寻找对象”的“心一性”活动的全部或大部都封锁在潜意识里。那些一方面过分渴求情爱,另一方面又及恐惧性生活的真正需求物的女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在其性生活中实现其所谓的“非性爱情理念”,或是把自己的原欲隐晦于一种不会引起自责的情爱之后,这便是将自己的生命紧紧依附着幼儿期的爱恋上。这种对父母或对兄弟姐妹的爱恋,大都是复萌于青春期。精神分析可以直接告诉这种人,他们事实上正是在同自己的血亲恋爱。因为透过这种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其他一些表现,精神分析已经澄清了他们潜意识中的思想,最终又把这些潜意识的东西转移成意识的东西。同样,当一个健康的人因为失恋而致病时,同样也是因为他的原欲退回到了自己幼儿期所依恋的对象上所致。“)